分享

陶瓷含铅的原因

 昵称33992936 2022-06-18 发布于四川

陶瓷餐具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吃饭、喝茶、饮水,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些瓷器,很可能存在重金属溶出、导致铅中毒的风险。

陶瓷餐具中的重金属源自于哪里呢?

高岭土

一般陶瓷餐具的本体材料是高岭土,它可能会自带重金属。

助溶剂

陶瓷需要烧制上釉之后才能使用,但像高岭土这样的材料熔融温度高达1500℃以上,加入助溶剂就可以在较低温度下熔融成釉。而铅是一种理想的助溶剂,长期被作为陶瓷釉料的助溶剂。

颜料

彩色的餐具所用到的颜料,含有重金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铅附着力好,更常被用于颜料中。

也就是说陶瓷餐具的制作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含有重金属的材料,尤其是铅。但给我们健康带来危害的不是它含有的铅,而是那些有可能溶出、被我们吃掉的铅。陶瓷烧制上釉,是作为一层保护膜,防止颜料、瓷土中的重金属物质析出。既然有这层釉面保护,为什么陶瓷餐具还有铅析出的风险?这就不得不提到陶瓷餐具的三种工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

1、釉下彩

釉下彩就是先作画、上色,再高温上釉。这层釉面很好的把颜料包住,摸起来平滑、温润、没有凹凸感。只要釉面完好,铅析出的风险就很低,不会出现重金属超标,作为我们日用的餐具是很安全的。但由于上釉的温度过高,能够适应的颜料并不多,所以釉下彩的瓷器花色并不丰富。

2、釉中彩

釉中彩就是先高温上釉,再作画、上色,然后再高温上一层釉,也是有一层釉面把颜料隔绝起来,防止析出到食物中。经过二次高温烧制的陶瓷更经久耐用、耐磨损,可以作为安全的餐具使用。同样受颜料的限制,烧制后的花色变化较大,不好掌控。

3、釉上彩

釉上彩是先高温上釉,再作画上色,然后低温烧制,也就是在颜料的外层,没有釉面的保护。

低温烧制,可以适应的色料选择非常广,花色丰富,烧成后的颜色变化不大,手摸上去有凹凸感。

没有了釉面的保护,陶瓷上面的色彩花纹容易磨损、色料容易脱落,更禁不住腐蚀。如果放了醋、酒、果汁、水果等酸性食物,色料中的铅很容易析出,进入食物中,长期使用很可能导致铅中毒。所以釉上彩的瓷器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的餐具使用,釉下彩和釉中彩因为有釉面的保护,要比釉上彩安全很多。

除了看工艺,还要在正规渠道、选择正规的品牌,别在地摊、小超市、或者网上随手挑几个,只管花色不看质量。

摸起来手感不光滑、釉面光泽度不好的就要谨慎选购了。

质量不过关的陶瓷餐具,制作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会选用含铅量高、性能不稳定的廉价材料,加上工艺的不达标,很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铅大量溶出,导致铅中毒。

另外,不要长期用陶瓷餐具盛放酸性食品,时间越长,温度越高,铅析出的越多。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当人体摄入铅超标时,会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从胎儿到6岁,是婴幼儿大脑对铅暴露最敏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代谢旺盛,吸收强、排泄弱,铅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长期使用存在铅析出风险的陶瓷餐具,对于儿童来说比成年人更容易铅中毒,并且还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血铅超标的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差,认知能力减退,阅读能力下降。即使经过排铅降低了血铅水平,大脑受到的损伤也没办法逆转。

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刊发的研究显示,儿童血铅每升高100微克/升,智商下降6.67分。

除此之外,铅还会影响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抑制钙铁锌的吸收,导致孩子骨骼、牙齿生长发育迟缓。

国际铅中毒诊断标准,血铅水平等于或超过100微克/升,无论有无症状,均可诊断为“铅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并没有已知的安全血铅浓度,即使再低的血铅水平,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注意力和学习成绩。

最理想的血铅值是越接近0越好。

生活中像陶瓷餐具这种每天都会接触,但存在铅暴露却不为人知的物品不在少数。

五颜六色的玩具、蜡笔、水彩笔、绘本等,都是孩子每天会用到的,如果被喷上劣质的颜料,含铅量就可能大大超标,存在导致铅中毒的风险。

另外,膨化食品、松花蛋、汽车尾气、家装涂料等等,也是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铅暴露途径。

面对无孔不入的“铅暴露”,需要攻守兼备。减少儿童接触铅暴露的物品、环境,同时主动出击,降低儿童肠道对铅的吸收。在孩子安全健康成长的路上,洗净铅华,未来可期。

~~~~~~~~~~~~~~~~~~~~~~~~~~~~~~~~



当今社会,由于工业化程度高,人类摄入铅镉重金属的渠道大大增加,陶瓷食用器皿中的铅镉等重金属因为很难排出体外,经常性摄入会损害人体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脏器等,对儿童可造成身体和智力发育障碍,对老人则可致老年性痴呆等疾病。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我国古代就有使用铅的历史,殷代墓葬中即有铅制酒器,青铜器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是铅,妇女化妆用铅粉美白,帝王为求长寿而服食的不老仙丹俗称“铅丹”。随着科学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铅镉的毒害,铅是对人体毒性最强的重金属,镉是高危害有毒和可致癌物。经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研究,当年远比东罗马帝国富庶的西罗马帝国却早之1000年灭亡,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西罗马人嗜用精美的含铅陶瓷器,致其民族体质逐年下降。



什么样的陶瓷器含铅镉陶瓷矿物原料瓷土中就含有微量铅镉等重金属元素,但这些自然含量不会在陶瓷器皿烧成后溶出,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对人造成毒害的是器皿本身可溶出的铅镉,即日用陶瓷产品检测中的铅镉溶出量。尤其是在食物、水温度较高时(微波炉更不能适用),或有酸性溶液置入时,铅镉离子很容易溶出,被人体摄入。这部分铅镉是在陶瓷生产工艺后期添加的,目的有二:一、为了降低烧成温度而在釉中添加铅作助熔剂,称为铅釉。因铅的熔点低于300℃,可大大降低烧成温度,使铜、铁等金属元素呈现丰富的色彩,且釉面更莹润明亮、发色均匀。这种工艺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铅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因色彩斑斓而盛极一时。二是为了色彩光鲜,保证颜料和瓷胎良好结合而摄入铅镉等化学制剂。铅既可助熔又可增加白度,镉可作为增色剂,使彩绘瓷或贴花纸彩瓷颜色更加鲜艳、亮丽。古彩、粉彩、新彩、贴花纸都属于釉上彩,高温釉烧施彩后低温烘烤,所以颜料中的铅镉极易在使用中溶出。釉下彩是在坯胎上彩绘,后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但耐高温的颜料品种少,不如釉上彩绘料丰富,也难以机械化生产。可以说,彩绘瓷像毒蘑菇一样,颜色越鲜艳毒性越强。




我国很早就知道铅对人体的危害而减少使用,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因社会风俗的原因仍有使用。定窑历史上也生产过三彩器,即铅釉陶器,许多人所谓的“绿定”实也为铅作助熔剂的绿釉陶器,是不具备传统定窑风格的个例产品,当代也不予恢复生产。而在当代陶瓷生产中、尤其是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釉上彩、贴花纸日用瓷仍有大量使用,成为铅镉进入人体的渠道之一。2002年,我国就出台了《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规定铅溶出量不大于1—5毫克/每升,镉溶出量不大于0.1—0.5毫克/每升(因产品规格不同而要求不同),这与发达国家的标准是一致的。




含铅镉的陶瓷制品为什么不限制生产?之所以陶瓷生产都想方设法加助熔剂降低烧成温度就是因为提高烧成温度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烧成时间长,燃料耗量大,窑炉使用寿命缩短,产品变形、黑点、流釉、气泡等缺陷都会随之而至,对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上万年前人类即有低温陶器生产,而由陶至瓷则经历了漫长的七八千年时间,到适合日用器皿的胎体瓷化程度高、釉色透明度好的硬质瓷则是一千多年前。这种陶瓷荣耀是五代时期的定窑创造的,据叶喆民先生《中国陶瓷史》分析,五代时期的定瓷吸水率、抗折强度就“达到现代日用白瓷的指标”。而当代我们使用的许多陶瓷器皿却仍为烧成温度低(1250℃左右)、胎体强度小、釉面硬度低的软质瓷。软质瓷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疏松,对水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水渗入陶瓷会产生膨胀,使釉面因膨用而龟裂或剥落。烧成温度越高,产品的致密度越高,吸水率越低,抗污染能力越强,敲击起来声音也更清脆。烧成温度低,其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容易挥发,会在高温、酸性食用中溶出,进入人体。喜欢冷餐食的外国人十分忌讳铅镉溶出量,对我国出口的陶瓷检验十分严格,批批检测。在国内保健意识却没有这么强,善煎炒烹炸的国人更需谨慎,但毕竟不是专业的陶瓷工作者,对其中的认识有诸多不足,加之国家政策对铅镉含量没有完善的抽检制度,所以还是有许多陶瓷生产企业明知故犯,而在食用器皿中加入铅镉。所以,我们作为消费者就要有自己完整的相关知识,尽量减少有害陶瓷的使用。



定瓷制品为什么安全环保?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用以生活的主要餐具、茶具和容器。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下,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陶瓷制品必然面临对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日用陶瓷铅、镉等重金属溶出的污染食品危害健康倍加警惕。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自2010年始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投入生产日用瓷,2013年实现了系列餐茶具等日用瓷的当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机械化生产。2014年,为了对消费者负责,陈氏定窑主动将产品送检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结果显示:铅溶出量0.1mg/L,镉溶出量<0.01mg/L,铅镉含量是国家最低限量标准的1/50,这么惊人的安全环保数据来源于定窑人挖掘传统文化、坚守地域特色、保持创新个性的强大责任感和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强烈责任心,坚持用当地原矿、高温烧成、原胎体装饰等。 

在定瓷坯体配方中90%用当地矿物原料(少部分用曲阳附近太行山系矿料),曲阳灵山遗址附近有着丰富的制瓷矿物资源灵山白矸(当地称矸子土)和紫木节,是和周边煤矿伴生的,属优质的煤系、沉积高岭土类黏土,因瓷土中高岭石含量高,助熔氧化物含量低,耐火度高,所以胎料配方中需加入富含钾的岩石类原料(长石)来降低烧成温度。定瓷釉为无色透明石灰石釉,配方由石英、高岭土、石灰石等组成,纯天然矿物,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和氧化物着色剂。定窑遗址附近有丰富的碳酸钙、方解石(石灰石)资源,是定瓷釉的主要助熔剂,可以降低高硅釉的粘度,提高釉的流动性和釉面光泽度,与碱金属氧化物(长石釉)相比,石灰石釉能增加釉的抗折强度和硬度,降低釉的膨胀系数,既能与釉料发生反应,也能与坯体发生反应,大大增加了坯与釉的结合性。五大名窑中唯定瓷以装饰见长,刻花、剔花、印花、划花等,都是在胎体上用刻刀做装饰,不施加任何化学颜料和着色剂。装饰好后低温素烧以增加坯体强度,后罩施透明釉高温1300℃以上烧制,瓷胎细腻致密,烧结度高,吸水率低,所以茶渍等污染不残留易清洗,刀叉、微波炉、洗碗机等当代厨具都可以放心使用。定窑白定釉又称活釉,因其釉配方中有一定铁元素,故高温烧成后闪青或黄韵,聚釉处有泪痕,十分灵动自然,能把剔、刻、印的胎体纹饰衬托得更加通透清澈,有“五色不艳,白璧藏绚”的功效。定窑除白瓷外也有色釉瓷,史称“色定”,包括黑定、紫定、红定。色定呈色来源为釉料配方中的黄土,当地称套里土,其中铁元素含量较高,在1280—1300℃高温下,因烧成气氛不同形成漆黑、酱紫、枣红等色泽变化,甚或油滴、兔毫等神奇窑变,实为大自然对定窑人的馈赠,没有任何后天化学色剂的添加,因之当代定窑色定茶具深得青睐。



有陶瓷专家称“瓷不唯白,以雅为胜”,定瓷白就是一种高雅的润白色,既洁净卫生,又玉润空灵,最适宜做食用类的器皿,又不乏精整典雅的花饰,可说是当前最安全、环保、美观的陶瓷日用器皿。正如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真广法师所说:“定窑有洗尽铅华的美,返璞归真,回归了陶瓷的本色。定瓷,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