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中医?

 江海博览 2022-06-18 发布于浙江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

而是南墙。

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

而是磨难。

千万不要去纠正别人,成年人的世界只能被筛选,

不能被教育。

                                                                                              ——至理名言

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高赞回答。

我也是出于好奇,看了几个回答。

其中,有一个回答很精辟。 

回答中给出了两个中医的例子:王鸿谟,王东岳。

结论是:中医的看病水平一千多年来,没有什么提升。但好的中医在研究人性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能通过细致观察把病患的基本情况说的七七八八,用自己的独特气场借助话术给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很多人说中医不能治病。但中医能治疗生病的人。一项研究表明,人在喜悦积极的情况下,细胞的分裂速度明显大于平时。

我曾见过一个乡村的中医,他的门诊就在家里。

他专门就治疗疑难杂症,特别是不孕不育。一天限号30。去晚了,就没有号了。

我去了三次,都是托熟人抢的号。而且很多需要捣碎的药都是买药人自己用药捻子捣。

他本人,小学毕业。跟一个和尚学过易经,风水。

他看病有个特点:就是不让患者开口。号脉的时候,身上不能有手机和金属物品。

我当时心里就想:又是一个神棍。

可后来,见得多了。慢慢地理解了,病这种东西千变万化。而人的心理却是不变的。只要抓住不变的东西就找到了关键。

心病还是需要心药医。境由心生。很多疾病的病根在心。

他通过四诊合参,说大范围的推断。通过一步步的试错,打开患者心防。又通过话聊,一点点打开了患者心理的枷锁。让患者给过往的错误,有一个地方诉说和对自己的过往有个交代,或者是画个句号。心病没了,病自然就好了一半,在开点益气健脾的中药。身体和精神状态,肯定是一天天好过一天。

治病,就像是打仗一样。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这个世界可能真的有存在,我们不曾认知的东西。

就比如:驱鬼。孙思邈的鬼门十三针。

一句良言三冬暖。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

语言可以春风化雨。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医学博士特鲁德的墓志铭。

这也是医学的本质。

我把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延伸:

怎么才能让患者相信年轻的中医?

《老中医》中翁泉海给出了四点靠谱建议:

第一,就是写的一手好字。

字是一张方子的门面,是这位大夫的文化底蕴,学识学养的体现。这样有两个好处:首先是让患者看的清楚,不会出现抓错药的情况。其次,字写得好。病人会对医生产生信赖。这样疾病就十去一二。治病先治心。

第二,双簧。这里主要是讲药熟记医学经典,要能倒背如流。可以像演双簧一样熟烂于心。做到说起病症和对症的药方,都是信口拈来,准确无误。

第三,切脉。中医诊断的仪器。因为比较抽象,容易心中了了指下不明。初学者不易在短时间内把握其中精髓,但其对诊断疾患的病症却非常重要,而且是反应一个中医的真实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第四,四季衣裳。首先,要穿着得体。四季分明。其次,是要求医生能根据四季不同的变化,综合考虑后再开处方。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个角色,都值得细细琢磨。学其长,补其短。

其中,高小朴的特点分析

  • 自信

  • 灵活

有一个,桥段就是:翁泉海外出有事,诊所没有大夫坐诊。高小朴,就自告奋勇的坐诊。而且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其他的师兄弟,却不敢。我当时就在想,拜师固然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毕竟没有自己真枪实刀来的记忆深刻。高小朴本就是一个游医,一天三顿全靠自己。如果不能把病给治好,就会饿肚子。他不但要学习,更要有结果。所以,多临证多思考,多实践才是成为名医大医的必由之路。

另外,一个妇女找赵闽堂看妇科。可是这个人的寸关尺,根本就摸不到脉搏。赵闽堂找吴雪初,吴雪初也没有办法。最后,是高小朴在手背找到了脉搏。把病给治好了。

好的中医,不一定在大医院。但一定是见多识广。游刃有余。

强烈推荐:要励志从事中医这条路的爱好者仔细阅读《老中医》。

看别人的路,能让自己少走弯路。

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读更多的书,只有一个目的:增加自己的预判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