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为啥不死? ——中医文化系列01#2022.6.8 一).中医没有双盲实验,不科学,为啥他还没淘汰呢? 因为他有疗效。 有一个粉丝问,大家看下面这个病。 

给西医大夫看,脾胃不好,牙龈肿痛,胸部胀痛,月经前有咽喉疼痛,还有胰腺炎,各种化验指标都正常,这个该归到哪个科治? 在张仲景经方中医看来,上面一派火热之像,有牙龈肿痛,咽喉肿痛。 有医生给开了牛黄上清丸。 下边呢,看舌头,舌头胖大,两边有齿痕,上面的舌苔又白又腻,一条水汪汪的大舌头,患者又自述平时手脚冰凉,不敢吃冰冷之物,代表着身体确是一派寒湿之像。 中间呢,胸部胀痛,消化不良。 有医生给他开保和丸。 在张仲景经方中医看来,脉络清晰无比。 这叫 心下痞,胃有热脾有寒。 由于中焦运转无力,导致上边有寒,下边有热,单用热药不行,但用寒药也不行。 张仲景治痞证用三个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底下这个脾这边是冷的,你必须要用这个半个理中汤来暖这个脾胃,干姜人参甘草。火是土的妈妈,补儿子把妈妈的能量拉过来,补土泻火。 上面是一团虚热之邪弥漫在上头,要用黄芩,黄连一些凉药把这个热邪拽下来,凉药跟热药同用。 我为啥把这个医案发出来呢? 因为现在这种病人太常见了,经常有人问,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二)中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
原来使用《伤寒论》的医生是很少的,现在也少,你想啊,《伤寒论》在我们念书的时候是一门选修课,连考试都不考,地位还不如小学的美术课。 民国初年,有一个医家叫恽铁樵,他本是一个文人,在上海商务医书馆当编辑,他家小孩子生病,第二个儿子跟第三个儿子都是外感热病,发烧死掉的。后来他就自己在家苦读《伤寒论》。然后过了一年,他的第四个儿子又发热,无汗而喘,病症跟他之前夭折的两个儿子是一样。 当时医家畏麻黄如同蛇蝎,开了一些温病类的药,栀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吃了以后热也不退,喘也更严重。你用这些湿湿润润的药,把肺气更加郁闭了。 恽铁樵先生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就跟他老婆说,老二老三都是这样子死掉的,现在的医生还是象当年一样,他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己在家照着开伤寒论这本书的方子吧。 于是就冒险开了一个方子:麻黄汤,麻黄7分,桂枝7分,杏仁3钱,炙甘草5分,然后他全家战战兢兢地给小孩吃下这个麻黄汤,吃下去以后呢?比较不喘了,然后皮肤有一点点湿润了。然后再喝一贴就痊愈了。 从此恽铁樵就从一个文人变成经方复兴的呼吁者。从民国后,大家才又重新拾起了《伤寒论》这本书。有曹颖甫,陈伯坛,后来又有刘度舟,李克绍,岳美中,李可,一脉流传。 经方的堕落从元朝的张元素开始的,他把人拆成五脏六腑去开药,发明了君臣佐使理论,药物归经理论,比如说,桂枝归心经,解肌发汗,大枣甘平滋脾生津,生姜辛温,暖胃止呕,芍药益阴敛营。什么药入什么经。 后来呢,出现了刘完素,李东垣等金元四大家,赵献可,张景岳,他们把这个发扬光大,有养阴派,补土派,寒凉派。 集大成者有《医宗金鉴》,清朝太医院编写的中医学习教材。现在学校的《中医内科学》就是医《景岳全书》作为模板的。 从此黑话横行,大家就慢慢忘记了原来那个中医了。名字还叫中医,其实不是原本的中医了。 一剂知,二剂已的时代结束了。 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就是这一套,理论很丰富庞杂,看病有八纲辨证,温病学的气血营卫辨证,三焦辨证,等等。 现实很打脸,时而有效,时而无效,快沦为和街上足疗,按摩,美容一个级别了。
朋友圈更多文章和视频
大同
文瀛湖之水
北方的水
终不及南方灵秀
有一股苍茫之气
似这里的大同女子
泼辣多姿
似这里的男子 燕赵之地 多悲歌之士
洒脱,不拘束
好喝酒,不喜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