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肝咳发挥

 昵称32461016 2022-06-19 发布于山东



肝咳为临床常见病证,本文通过对肝咳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肝咳的病因病机,并总结了宣肺肃肺、疏肝柔肝、活血止血的肝咳论治规律,因证选方,可获良效
图片
【摘要】肝咳属于五脏咳之一,既有肝病特点又属于咳嗽范畴。《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肝与肺关系密切。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情志因素在咳嗽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肝论治咳嗽尤为重要。结合肝咳的历代文献与临床相关病证研究,对肝咳的溯源进行论述,并提出肝咳多于春季发病、多伴情志不畅、多见肝经不利、常见肝火灼肺且易累及血分。总结了宣肺肃肺、疏肝柔肝、活血止血的肝咳论治规律;强调肝肺同治,同时重视调畅情志,为临床治疗肝咳提供了思路

  咳嗽是肺失宣降的表现,一般从肺论治。然而《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咳嗽不仅仅是肺的失常,与五脏六腑皆有关,并将咳嗽按脏腑病位分为五脏六腑咳,描述了各类咳嗽的主要证候及转变规律。其中,关于肝咳的论述虽然简单,但颇有代表性,并经过后世发挥逐渐丰富起来,对现代临床有指导意义,分析总结如下。

图片

1 肝咳溯源

图片

肝咳之名,首见于《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咳是肺的本病,不离于肺,也不止于肺。如《医学三字经·咳嗽》言:“肺为脏腑之华盖……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说明他脏受邪传变至肺,都可以产生咳嗽。咳嗽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素问·咳论》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提示从外感因素看,春三月是肝气当令,所以春季肝气先受邪气,病变殃及肺气,产生咳嗽,此为外感所致之肝咳。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紊乱,影响肺气升降出入导致的咳嗽。《景岳全书》云:“内伤之咳,先因伤他脏,故必由他脏及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说明肝咳由肝病及肺共同导致。《素问·刺禁论》指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说明肝与肺之间,通过气机升降的联系保持着密切关系。肝属木,应春,主升发,为刚脏,疏泄气机而为气之枢;肺属金,应秋,主肃降,为娇脏,吸清呼浊而为气之主。咳为气之病,为人体气机失调的表现。肝与肺升降相因,肝气调畅,气机升降出入有序,则肺气宣发肃降正常,呼吸调匀则不为咳;若肝木升发太过或不及,气机升降出入失序,累及于肺,肺失宣降则发为肺咳。关于肝咳,《黄帝内经》论述较为简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使肝咳相关理论及应用逐渐丰富。

2 病机特点

图片

2.1 多于春季发病

《素问·咳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人与自然界相互通应,肝应春季,春多风邪,同气相伤,春天的风邪最易伤肝;“风为百病之长”,春天的风邪可以挟寒、热等邪气一同侵犯人体。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乘春则肝先受之”。此“寒”代表六淫,即春季无论感受风寒还是风热,均可首犯肝气,进而传入于肺,导致肺失宣降,发为风热或风寒咳嗽。由于“乘春则肝先受之”,风邪易窜肝经,因而其辨证要点为咳嗽伴有肝经循行路线各部位的疼痛,如咳则头痛、胁痛等。春季是肝气最活跃的季节,也是肝病的多发季,因而内伤所致的肝咳也常常在春季发生或复发。

图片

2.2 多伴情志不畅  

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情志;肝主藏血,可以供血养神。因而,当肝的功能失常时,多伴有情志不畅的表现,肝咳也不例外。《备急千金要方·肝脏》曰:“凡肝病之状,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指出肝咳与情志有关。由此可推,情志不畅在肝咳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志过用使肝气不畅,若累及肺气,可致肺失宣降,发为肝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怒伤肝者,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名为肝咳。”提出七情所伤可致咳嗽,五志过极则伤五脏,过怒伤肝,诱发咳嗽则为肝咳。

2.3 常见肝火灼伤肺阴  

其一,肝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木失条达,则气机郁滞,日久易化热、化火。生理上,木受金的克制,肺气肃降,可以制约肝气升发;病理上,肝气怫然易怒,肝火妄动,便可侮金,火盛刑金,发生为咳喘。其二,肝主藏血,能涵养肝气;若肝血亏损,肝木失养,则木气干燥易燃,化热化火,循经上炎,灼伤肺金,多见于咯血;凡出血必有瘀血停滞体内,瘀血不去,血液难循经而行,导致出血反复不止。可见,肝为刚脏,易于激动升腾,上逆侮肺,形成木火刑金之证,症见呛咳频频、干咳少痰伴有血丝或咳痰黄稠、面颊赤红、情绪波动明显、舌苔黄少津、脉弦等。

2.4 多见肝经不利  

《灵枢·经脉》谓:“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肝脉入膈膜,分布胁肋,并注于肺,《素问·咳论》之“肝咳之状”,即为足厥阴肝经经气不畅所致。肝经支脉与肺相连,关系密切,肝气郁结不畅,影响肺的肃降,诱发咳嗽。且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起于肺经,止于肝经,两经首尾相连,构成一个经脉气血运行的环,这是肝、肺两经基本的生理关联,为相互影响的基础。

图片

2.5 易累及血分  

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一方面肝之阴血能濡养自身,并且制约肝之阳气,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保障疏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肝可以调节人体血量,根据脏腑需要加以调配;肺主气司呼吸,治理和调节全身之气,又朝百脉,助心行血,肺得肝血的滋养,肺气宣发肃降,则“治节出焉”;肺气有规律的宣发与肃降,调节一身之气机,也对肝气的疏泄及肝血的归流与外施产生促进作用。肝肺二脏,协同共济,对调畅气血至关重要。《医学真传·咳嗽》记载:“肝藏血,而冲、任血海之血,肝所主也。其血热,肉充于肌肤,渗于皮毛,卧则内归于肝。今肝脏内虚,不合冲、任之血,出于肤腠,则肝气从心包以上冲,上冲则咳。此上冲之咳而属于肝也。”肝主血,若累及到血分,则肝不藏血,导致出血,随着肝气上逆,上犯于肺,肺络受伤而致血自肺中经气道咳嗽而出,故先咯血,后咳嗽;又因为咳属气分之症,气与血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所以气病日久必及血分,咳病日久也可出现出血、瘀血之征。在肝咳患者中,经常出现咯血,日久也可见到伴有瘀血之咳喘,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到的“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即此类。

根据以上关于肝咳病机的论述,肝咳的常见证型可以归纳为风袭肝经,肺失宣降;肝火亢盛,刑灼肺金;肝阴亏虚,肺失濡润;瘀血阻滞,肝肺不利4种类型。

3 论治规律

图片

3.1 宣肺肃肺为中心  

陈修园于《医学三字经·咳嗽》言:“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既指明咳嗽是肺之本病,又提出他脏有病也可累及肺而致咳。可见,咳嗽无论原发还是继发,均是肺失宣降的结果。所以,恢复肺宣发肃降的正常运动,是治疗各种咳嗽的中心环节,肝咳亦不例外。临床上风袭肝经、肺失宣降者,可根据寒热偏颇,选用桑叶、薄荷、菊花、牛蒡子、桔梗、麻黄、桂枝等宣肺之品,其中桑叶、薄荷、菊花均入肺、肝两经,是治疗外感引起之肝咳的常用药物;若为内伤肝火或肝阴亏虚所致之肝咳,肺的损害多以肺阴不足为主,故治以润肺肃肺为主,多采用百合、川贝母等;若久咳不愈,肺气上逆,则宜选用桑白皮、金沸草、苦杏仁等降肺气的药物;若干咳无痰,可选择五味子、诃子、乌梅等敛降肺气。

图片

宣肺和肃肺为治肺的两大主法,宣发和肃降是肺功能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在肺的病机变化中可相互影响。临证时要分辨失宣和失降的主次,灵活施治,才有良好效果。

3.2 疏肝柔肝是关键

《谦斋医学讲稿》明确指出:“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丁甘仁医案》也形象地指出:“肺体属金,譬若悬钟,鸣声在钟,撞钟在木。”所以,治疗肝咳关键还在于调肝。《素问·脏气法时论》规范了治疗肝病的用药法则,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应春,主疏泄、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最常见的病机变化是肝气的疏泄太过和不及,疏泄太过为肝气逆乱,疏泄不及为肝气郁滞。《黄帝内经》认为辛能散,可顺畅条达肝气,肝气郁滞时可疏通气机,肝气逆乱时可起疏导作用,故可选用辛味药以顺肝性、疏肝气;在此基础上,选用酸收之品以防辛散太过耗伤肝气,同时也能起到养肝柔肝的作用。此辛酸配伍,一散一收,使肝气畅而不逆。如柴胡与白芍伍用,柴胡辛散顺肝之用,白芍酸敛养肝之体,既达疏肝理气之效,又防柴胡劫伤肝阴。临床可见古今医家常以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等化裁治疗肝咳,《医碥》言:“干咳无痰……不得志之人多有之,用苦梗开之,逍遥散更妙。”提出在宣肺肃肺基础上配合疏肝方剂治疗肝咳。对于痰多之肝咳,《丹溪心法·咳嗽》提出:“嗽而胁下痛,宜疏肝气,以青皮挟痰药,实者白芥子之类,在后以二陈汤加南星、香附、青黛、青皮、姜汁。”即疏肝基础上化痰以利肺气。针对木火刑金的咳嗽,《西溪书屋夜话录·肝气证治》提出:“茱萸炒桑皮治肝火犯肺咳嗽之妙剂”,意在清肃肺气以治节。若肝郁化火、燥热内生,宜泻火降肺,选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郁金、川贝母、天花粉等,一方面清泻肝火来降肺上逆之火,另一方面养阴润燥使肝火得以下降,肺气肃降,咳嗽则自愈;若肝阴亏虚、肺失濡润,则宜在肃肺润肺的同时,加柔养肝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枸杞子等,可选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等治疗;若肝气逆乱犯肺,亦可清降肝气,如《类证治裁·咳嗽论治》言:“肝胆气升犯肺者,泄木降逆,钩藤、栀子、枳壳、丹皮、陈皮之属。”

图片

3.3 活血止血是羽翼

当肝咳累及血分时,应根据肝咳的具体病机与表现区别对待。有咯血者,宜凉血止血,如柴胡梅连散,《血证论·咳血》曰:“此方由柴胡汤、逍遥散,各半成方,而重在黄连一味,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心者肝之子,黄连泻心,实则泻其子。”若见肝气虚损不能固摄血液,血溢脉外,《证治准绳·杂病》言:“宜用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和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即殆矣。”《医学发明》言:“血者皆肝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故也。”说明活血化瘀等药物可畅通肝经,临床常用桃仁、当归等。《本草思辨录》载:“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肌腠之瘀。”《神农本草经》载:“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桃仁、当归活血化瘀,既能推动肝经气血运行,也能消除肺络瘀滞,对久病入络的肝咳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4 现代临床意义

图片

4.1 强调肝肺同治  

随着现代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咳嗽常常分诊到呼吸或肺病科,临床医生习惯了从肺论治,忽视了《素问·咳论》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警示。治疗肝咳不能仅仅着眼于肺,必须肝肺同治。“肝为起病之源,肺为生气之主”概括了肝咳的病机,中医学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咳嗽虽然是肺系疾病的反映,但肺朝百脉,各脏腑之气皆通于肺。肝与肺相互联系、相互牵制,造成咳嗽迁延难愈,所以治疗咳嗽不仅仅是治疗肺,还要治疗相关的其他内脏。治疗咳嗽要注意审证求因,不仅要抓住主证,而且不能忽略伴随主证出现的兼证,应综合考虑何脏受损而致咳,或数脏合并受邪而致咳,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才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2 重视调畅情志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春天正是肝旺之时,所以春季养生应注意情志调节,保持情志舒畅、心胸开阔,使肝气调畅,达到防病的目的。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情志成为咳嗽发病的重要因素,情志不畅累及肝,肝失疏泄后影响到肺,发为肝咳。常见调节情志的方法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节制,《吕氏春秋·情欲》记载:“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我们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平衡与协调;②疏泄,可以把积聚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运动锻炼的方式发泄出去,恢复心理平衡;③转移,《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实际上就是转移情绪,达到精神内守的作用。

图片

5 结语

图片

综上所述,肝咳为临床常见病证,是肝病影响到肺而引起的咳嗽,根据其病机的不同,主要分为风袭肝经、肺失宣降,肝火亢盛、刑灼肺金,肝阴亏虚、肺失濡润,瘀血阻滞、肝肺不利4种类型。只有对咳嗽作出综合的分析,才能明确咳嗽的病因病机。如王应震所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故病之有标本,犹草之有根苗,拔茅需连其茹,治病必求其本,进而灵活辨证,不能见咳止咳,必须结合主证的特点和兼证的表现,因证选方,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