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轮考点||中医内科学15 气血津液病证(上)更正版

 壹亩莳 2021-08-21
图片

一轮复习考点

图片

第一节

血证

01

概念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血证】: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02

历史沿革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a.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之要法“宜行但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b.清·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c.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气虚”两方面。

03

病因病机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⑴.【病因】→

①感受外邪:外邪侵袭以风、热、燥、火之邪为主,如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之邪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②情志过极:情志不遂,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灼伤肺络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则引起吐血或便血。

③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④劳欲体虚:神劳伤心,体伤劳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可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⑵.【病机】→①火热熏灼、迫血妄行;②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景岳全书》谓:“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

04

病证鉴别

①相同病理导致的血证

图片

②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图片

05

06

病证转归

血证的预后转归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

①引起血证的原因;

②出血量的多少;

③伴有症状。

06

治疗原则

总则:《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概而言之,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①治火:

a.实火→清热泻火。

b.虚火→滋阴降火。

②治气:《医贯·血证论》:“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a.实证→清气降气。

b.虚证→补气益气。

③治血:《血证论·吐血》:“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07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阳水、阴水→阳水多由风邪、疮毒、水湿引起,发病急,肿由面目开始,继及全身,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旋即复起,病在肺脾,属表证、实证,病程短。阴水多由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的脏腑亏损引起,起病缓,肿从足踝开始,继及全身,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在脾肾,病程长。

②辨脏腑病位→在肺多见咳嗽气喘;在脾多见脘腹满闷;在肾多见腰膝酸软;在心多见心悸怔忡。

2.证治分类 

图片
图片
图片

☆鼻血、吐血——既有龙胆泻肝汤,又有归脾汤。

齿衄、咳血——两个都没有。

  其他——只有归脾汤。

☆背诵顺序:鼻、齿、肺、胃、大肠、膀胱、皮肤[人体解剖结构从上到下]。

  证型数量:四、二、三、三、三、四、三。

【注】

a.龙胆泻肝汤:不寐[肝火扰心];痫证[休止期-肝火痰热+涤痰汤];胁痛[肝胆湿热];耳鸣耳聋[肝胆火盛];阳痿[湿热下注];血证[鼻衄—肝火上炎];吐血[肝火犯胃];自汗盗汗[邪热郁蒸];癌病[湿热郁毒+五味消毒饮]。

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第二节

痰饮

01

概念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02

历史沿革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a.《金匮要略》→最早立痰饮名称→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b.《仁斋直指方》→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c.《景岳全书》→“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d.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03

病因病机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⑴.【病因】→

①外感寒湿:因环境湿冷,邪入肺卫,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邪侵肌表,则寒湿之邪困遏阳气,卫阳不展,水气不得散发;或使肺失通调水道,水道不畅;或寒湿入肾伤阳,使肾不能主水,均可致水停为饮,湿化为痰。

②饮食不当:凡暴饮暴食过量,恣饮冷水或进食生冷,或夏天感受暑热及饮酒之后,又贪冷受凉,冷热交结,致使中阳被遏,脾失健运而水湿内停,积而为痰饮。

③劳欲所伤:劳倦过度,或恣情纵欲,或久病体虚,耗气伤精,重则损伤脾肾,阳气受伐,水液失于输化,停而为饮。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为病。

⑵.【病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

⑶.【病位】→三焦、肺、脾、肾。

04

病证鉴别

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图片

05

治疗原则

总则:注重温化;以治病因为主,同时化痰蠲饮。

①气滞为病→理气行气为主→治以理气化痰。

②血滞血瘀为病→活血化瘀为主→痰瘀同治。

③阳气亏虚失于气化者→温补阳气为主→治以温阳化饮。

④脾虚失运而水饮内停者→补脾为主→治以燥湿健脾、淡渗利水。

【注→同时还当区分表里虚实以论治】

水饮壅盛者→祛饮以治标;

邪在表者→温散发汗;

邪在里者→温化利水;

正虚者→补之;

邪实者→攻之;

邪实正虚→消补兼施;

饮热相杂→温清并用。

06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①.辨清部位 辨明饮邪停聚的部位,即可区分不同的证候。留于肠胃者为痰饮;流于胁下者为悬饮;溢于肢体者为溢饮;聚于胸肺者为支饮。

②.标本虚实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都要根据症状辨别两者主次。

③.区分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初起若有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

④.预后转归 痰饮之病,主要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若施治得法,一般预后尚佳。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其病势多缠绵难愈,且易因感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金匮要略》根据脉诊推断痰饮病的预后,认为久病正虚而脉弱,是脉证相符,可治;如脉反实大而数,是正衰邪盛,病为重危之候;脉弦而数,亦为难治之证,因饮为阴邪,脉当弦或沉,如脉数乃脉证相反之征。

2.证治分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

*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第三节

郁证

01

概念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02

历史沿革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a.郁证名称首见→《医学正传》。

b.《丹溪心法》→提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创“越鞠丸”。

03

病因病机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⑴.【病因】→

①情志所伤: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②体质因素:原本肝旺,肝气郁结,或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复加情志刺激致病。

⑵.【病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⑶.【病位】→在膀胱、肾、与肺、脾、肝有关。

04

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①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根据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

②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③虚实夹杂者→当兼顾。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05

06

转归预后

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增强体质,注重情志调护,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同时,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细致解释病情,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使郁证的好转乃至痊愈。

06

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①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根据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

②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③虚实夹杂者→当兼顾。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辨证论治


图片
图片

【注】

①三实[气]→痰气郁结[梅核气证]。

②三虚[心]→心神失养[脏躁证]。

a.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黄疸[消退后—肝脾不调/归芍六君子汤];积证[气滞血阻+失笑散];鼓胀[气滞湿阻+胃苓汤];郁证[肝气郁结];阳痿[肝郁气滞]。

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真题演练

点击正确选项

01

2008106B  鼻衄属于胃热炽盛证,其治法是

A.清胃泻热,凉血止衄

B.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C.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D.清泻胃热,凉血化瘀

解析

【答案解析】C

鼻衄之胃热炽盛证,其机理为胃火上炎,迫血妄行,治疗应当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C 对)。

点击查看解析

02

2013N58A  患者精神抑郁,心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调,舌苔薄白,脉弦。其治法为

A.行气活血解郁          

B.化痰理气解郁

C.疏肝理气解郁          

D.和胃疏肝解郁

解析

【答案解析】D

根据“患者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的描述,可辨为“郁证”;根据“胸胁胀痛,痛无定处,大便失调,舌苔薄白,脉弦”,可辨为“肝气郁结证”;其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胃失和,治疗当以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C 对)为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