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岁月】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 圣·伊维尔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于1907年的夏天开始建设,准确开工日为1907年的5月27日,建成时间是1908年12月3日,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那年的农历十一月初十。实际就在这座教堂建成之前的11月14日,大清皇帝就已经驾崩了。 ![]() 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很快就从关内波及到关外的哈尔滨地区。义和团与俄国军人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战斗中死去了很多俄军军人。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也死去了很多的俄国军人,为了纪念这些逝去的生命,安慰死者的亡魂,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契恰科夫中将及下属军官们、士兵们自愿捐款,在道里军官街修建这座教堂。这也是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它的设计师是在哈尔滨有些名气的康▪赫▪德尼索夫,他还设计了中东铁路俱乐部。建成教堂的那天,俄国东正教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区大主教叶甫谢维来到哈尔滨,为伊维尔教堂祝圣。这座教堂用俄文称呼就是Свято-Иверская церковь。 ![]() 教堂建成之后,曾为这些阵亡的军人们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教堂有3个祭坛,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外观巍峨挺拔。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式格局,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高27米,西侧为主入口,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入口。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主入口对面是圣坛,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伸出屋面,有一方台,方台上仍有鼓座,二层花瓣装饰,鼓座上又有一个葱头。建筑总面积为555.8平方米。这座教堂还得到了尼古拉二世沙皇皇后费奥多罗芙娜的庇护。 ![]() 距离教堂西北二十米远,有一幢俄罗斯风格的平房,它是伊维尔教堂附属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的遗址。这幢俄罗斯风格的平房,是伊维尔教堂附设的“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亚斯立”公共护养儿童会在当时很有名气。 ![]() ![]() 圣伊维尔教堂奠基人契恰科夫中将,当时是俄国外阿穆尔军区司令官。他在哈尔滨生活了近十年的时间。他对哈尔滨这座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契恰科夫中将,他出生于1852年,在参谋部大学毕业后,服役于近卫骑兵炮团,参加了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后为乌克兰敖得萨军区司令助手,成为骑兵团富有经验的军官及司令部优秀军官,并荣任阿穆尔军区司令部的军官职务。这是哈巴罗夫斯克最荣耀的将军,曾获六枚俄国勋章及十六枚国外勋章。 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初期在关内发展,在六月份的时候开始波及到东北及哈尔滨。契恰科夫率领援助中东铁路护路队的俄军部队,从双城子出发开赴宁古塔。他的部队于6月12日,与中东铁路沿线杰尼索夫上校率领的三百人护路队会合。将义和团镇压了下去。由于契恰科夫镇压义和团有功,于1901年晋升为中将。 ![]() 在此我要先说说中东铁路护路队和沙俄外阿穆尔军区这两支队伍的称谓: 早在1897年中东铁路开工建设之前,沙俄政府就从里海地区招募了第一批护路队,第一、二、五、十、十一哥萨克骑兵连,总共人数为750人。在1898年的1月份乘“沃罗涅什”号军舰驶向海参崴,6月份开始进驻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并在哈尔滨的西香坊建立了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部。这是这支队伍初始的情况。要知道这五个骑兵连都是由哥萨克组成的。 1898年的12月份,沙俄政府又组建了第二批的第三、四、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骑兵连。共计人数1390。在1899年的3月份从敖德萨乘上法国的“阿尔卑斯”号轮船前往海参崴,然后进驻哈尔滨或中东铁路沿线各地。 在1899年期间,又开始组建了第三、第四、第五批护路军进入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及哈尔滨。总共进行了五次招募兵员。最后护路队的人数竟然达到了一万一千多人。在沙皇的心里或者说在整个俄罗斯这个民族的心里就是有一个向外扩张的心理。自然整个中国的东北地区他们都想纳入俄罗斯的版图。1900年,这个庚子年这个机会来了! 在1901年的2月份他们就将中东铁路护路队这块招牌撤掉,换成了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并且还装备了炮兵部队。哦,我们弄明白了,原来的中东铁路护路军并不是真正的护路军,而是等待中国寻找机会的沙俄驻外部队!这支外阿穆尔军区隶属于俄罗斯边防独立兵团,司令部就设在哈尔滨。实际上就是俄国边防兵团的一个军区。想想看,一个国家的军队驻扎在另一个拥有主权国家领土上不是侵略又是什么呢? 中东护路军并不是护路的,这原来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勾当。那么 真正的中东铁路护路军是否存在?答案是:存在!那就是外阿穆尔军区铁道旅团! 这是1903年4月7日由尼古拉沙皇二世亲自批准的。司令部也设于哈尔滨。它的任务是专门保护中东铁路运输安全,护送来往货物。首批部队4 独立营(每营6 个连,每连325 名士兵)于1903年9 月16 日进驻哈尔滨。其实,这个铁道旅团才是真正的中东铁路护路军!历史已经证明1898年成立的所谓中东铁路局护路军,“护路”是假,侵略才是真! 1901年的2月份,外阿穆尔军区的这块牌子就挂了出来,同年的6月,契恰科夫中将就来到哈尔滨担任俄军外阿穆尔军区的司令这一职务。成为哈尔滨的最高军事长官了。他在那个时候真是风光无限呀! 义和团的运动被镇压了下去,俄国势力控制了整个东北。按理说,俄国人的部队进入东北的目的就是要镇压义和团,保护中东铁路,如今义和团被镇压下去了,一切都处于平静状态,俄军应该退出东北地区回到俄国境内吧?可是俄国人偏不撤离。他要牢牢地驻扎在中国的东北了。俄国佬赖在东北不走,大大地影响了日本人在东北的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两国相互看着就是不顺眼,终于1904年的时候在中国的辽东半岛上掐了起来。一直打到1905年,结果俄国毛子失败了,日本鬼子赢了。最后在美国人的撮合下,俄国被迫于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同日本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中规定将中东铁路的分成两段,以宽城子(长春)为界,南端到大连为南满铁路归属日本人;以北为北满铁路依然归俄国人占据。俄国战败后把在南满的部队撤至北满,使北满中东铁路沿线俄军增至7万多人,仅哈尔滨一地就有3万多人。这次战争中为战死及伤死42000人 ,病死11170人,伤146032名。
![]() 圣▪伊维尔教堂建好后,很多的俄罗斯人都前来做祷告。那时候,每逢礼拜六和礼拜天,教堂钟楼的大钟就会敲响。此刻,住在附近的、在街上行走的、正在干活的俄罗斯人,就会朝着教堂的方向站立,并在胸前划十字祈祷,为自己为家人朋友,为这个世界祈福。待钟声过后再继续自己的行动。
![]() 就在100年前的1920年的那个依旧寒冷的初春,有一支人数不多的白俄军队残部悄声进入哈尔滨,同来的还有一具棺椁,来到圣▪伊维尔教堂…… 这些神秘军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带来的这具棺椁,内装殓的竟是俄国白卫军的高级军官卡普佩尔将军 【Каппеь Владимир Оскарович】的遗骸。当时在俄罗斯是布尔什维克占据着优势,红军正在与白卫军进行激烈的战斗,辽阔的俄罗斯疆土竟没有安葬将军的墓地!他们携带这具棺椁穿越漫长的西伯利亚和极其寒冷的贝加尔湖,本来打算葬在赤塔,但觉得那里红色恐怖万分严重,就只好拼着命将将军的遗骸带到了哈尔滨!他们就在伊维尔教堂的北侧墙下安葬了卡普佩尔将军的遗骸。这一埋就是八十多年…… ![]() 卡普佩尔将军
![]() 高尔察克海军上将 1920年1月,由于苏俄红军的猛烈反攻,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将首都由鄂木斯克迁往伊尔库茨克,带领一百二十五万人冒着零下六十度的严寒横穿六千公里的西伯利亚荒原。他们在风雪中行进,抵达下乌丁斯克的时候,获知伊尔库茨克爆发了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与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的手中。他命令卡普佩尔将军率领部队反攻。而这时候,支持高尔察克的英法以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将军等人,见白卫军大势已去,于是就放弃了对高尔察克的支持。另外当时的工人与农民也组织了游击队截断了协约国与捷克兵团去海参崴的退路。此时护送高尔察克的捷克兵团,也是弹尽粮绝,为了保全自己部队,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就把高尔察克交给了“政治中心”。 就在此时卡普佩尔将军为了拯救高尔察克,率领部队进行了一场苏俄内战历史上最悲壮的千里大行军。1920年1月20日,因路途遥远和恶劣天气,部队行军速度缓慢。途中卡普佩尔将军因急于赶路跌入冰窟,造成下肢严重冻伤以至截肢,因冻伤截肢又染上了坏疽症,最终于1920年1月26日死去。卡普佩尔将军在去世前,招集部下在自己身边,勉励他们继续前进,尽快解救被困的统帅高尔察克。卡普佩尔将军死后,他的部下携其棺椁继续向伊尔库茨克进军。
也许就在同一个早晨,卡普佩尔将军的残部,携其棺椁从伊尔库茨克郊外开始,向着赤塔奔去。很快又向哈尔滨奔去…… 据说在1927年的时候,在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的倡导下,圣伊维尔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乐课程学习班,就是这个学习班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也许就是这些音乐人才为后来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68年,当时的红卫兵把这座教堂包围起来,此起彼伏地喊着要捣毁伊维尔教堂。那些教堂神职人员就住在锅炉房附近的宿舍里。当时有个为神职人员做翻译的人,还叫这些红卫兵跟着他去找宗教局交涉。但威武的神气十足的红卫兵那里肯听?就直接闯进了教堂,进行打砸抢。教堂里墙壁里放着骨灰盒,盒上有戴大盖帽的俄国军人照片。教堂有一些金银饰品、银烛台等各种家什,都用蓝玻璃盒罩着,后来全都被人抢了…… 后来又涌进去了一些当地居民。从此,圣伊维尔教堂仅仅剩下了一个残壳…… 1970年,哈尔滨市政府将这座教堂分给服装三厂做厂房。教堂南侧小院里服装三厂,教堂是三厂的一个车间。每年服装三厂还要向宗教局交纳租金。那个年代宗教局早已丧失了保护教堂的责任,完全堕落成为了专门收取租金的愚蠢衙门。 ![]() 伊维尔教堂首任掌院司祭谢尔盖·普罗杜伦 圣伊维尔教堂从创建到毁坏,共有八任掌院司祭。 ![]() ![]() ![]() 高尔察克雕像 很多年很多年之后,当红色帝国塌陷了之后,就在安加拉河的岸上,树立起一座纪念碑,碑上站立着,他的双目紧紧地盯在安加拉河的河面上,他曾经被枪杀的那块河面上…… 2006年12月,俄罗斯政府经中国政府同意,派来人员于14日在哈尔滨寻找卡普佩尔将军的尸骸。19日,卡普佩尔将军的遗骸在圣伊维尔教堂墙壁下被起出,遗骸是装在一个铁制的灵柩里。将军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了,过去是人民的敌人,而如今却以英雄的名义回家!卡普佩尔终于可以再见到了那面飘荡在俄罗斯上空的三色旗! 历史走到了今天,仿佛一个轮回。 2007年1月13日,卡普佩尔的遗骸安葬在莫斯科的顿斯科伊修道院。 2008年,哈尔滨市政府在教堂正门右侧悬挂着一块'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2017年,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将圣▪伊维尔教堂重新翻建了。 ![]() 圣▪伊维尔教堂正在复建中 复建后的圣▪伊维尔教堂 孙雷 2020年4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