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笑一|记忆里的华东师大中文系(1983-2001年)1-2

 追梦者5401 2022-06-19 发布于北京

今年是华东师大建校70周年,也是中文系建系70周年。从1995年入读中文系首届文科基地班,到2001年硕士二年级转入古籍研究所硕博连读,我一共在中文系读了六年书。1978-1981年,家父在中文系读硕士,毕业后又留系任教,所以我们全家1983年7月底就搬入华东师大二村居住。1983-1988年我读小学的六年间,经常去中文系办公室,也参与过系里的不少活动,留下了关于那个独特年代中文系人和事的片段记忆。

1995年正式成为中文系学生后,亲历了文科基地班的本科生培养方式改革。目前,中文系的在职教师中,教过我的仅有两位老师,而与当年文科基地班事务有关的老师还有三位,其他参与其事的老师,都已退休或者调离了。

我是中文系的一名普通学生,个人成长和学习的经历本不足道。然而我想,普通学生关于中文系往事的一些记忆,在今天未必就全无意义。所以我决定把它写下来。当年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没有文字参照,也未向别人求证,我完全依靠自己的记忆来写,只希望能够不受“创造性记忆的诱惑”,尽量忠实于已经逝去的那些日子吧。

1. 第一次进华师大

我第一次进华师大校园大约在1980年,当时家父住在枣阳路校门附近的第五宿舍,每周回家一次。有一回,他临时起意,决定带我进校园看看。中午,他让我独自等在他宿舍,自己和一位同学去河西食堂买饭菜。我并不知道大学食堂买饭要排长队,等了半天不见他们回来,肚子又饿得不行,于是一个人走出房间,在楼道里乱逛。

图片

今天的第五宿舍

学生们都去食堂吃饭,宿舍楼整一层几乎空无一人,很多房间门都没关。我远远看见家父的同学谷云生,因为身体不适,躺在自己房间床上休息。因为每个房间布局都一样,我走过几间,就忘记原先是从哪个房间出来的,完全找不回去了。第五宿舍光线昏暗,对小孩来说,在楼道穿行,仿佛走迷宫一般。我只能朝着有亮光的地方走,不知不觉下了楼,走出宿舍大门。

我也不知东西南北,穿过共青路,走进斜对面的共青操场。有些学生在跑步,也没注意到我。我走到操场中间,实在觉得委屈害怕,蹲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图片

今天的共青操场

老半天,家父才骑车找到我,说:“叫你不要乱跑,你怎么跑这里来了,快跟我回去吃饭。”我乖乖坐上自行车后座,回到宿舍,饭菜入肚,刚才的委屈害怕就烟消云散了。

第一次进华师大校园就让我知道,华师大很大,而我很小,千万不要迷失方向。

2. 给叶百丰先生“出主意”

我第一次到中文系,是1983年,那时中文系在现在河东食堂的位置,是一排绿色的木结构平房,门外有一根根木头柱子。楼中间长方形的一块空地,长满了狗尾巴草。系办公室、教务办公室都在一楼。老师们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一般在文史楼上完课,到系里取了信件,再到系办公室聊一会儿天,就各自回家了。

我一放学,就去系办公室玩一会儿,然后跟着父亲回家。系里的老师我大多不认识。有一回,见一位清瘦的老先生提着一摞书,准备回家,天忽然下起雨来。老先生穿着一件浅色短袖衬衫,戴一副眼镜,很有风度,完全符合我对大学教授的想像。父亲见了连忙喊“叶先生”,一边悄悄告诉我,这是叶百丰先生,他父亲是桐城派的叶玉麟先生。我不知道桐城派是什么,听上去像是非常厉害的武侠门派,于是肃然起敬。

图片

叶玉麟先生

叶先生有一把黑色大伞,但雨越下越大,根本不是一把伞能挡住的。叶先生怕书淋湿了,正犯愁,我就凑过去说:“叶先生,我帮您去借个塑料袋,您把书放在袋子里,然后把袋子挂在雨伞的弯手柄上,撑着伞慢慢走回去。因为书在伞的正中间位置,即使人淋湿了,书也没事。”叶先生说“好啊好啊”,陈晓芬老师在一旁大笑说:“你倒是蛮会出主意的。”家父说:“你叫老先生胸前挂一大袋子书,像话吗?”我就不敢说话了。这时候,雨停了,叶先生和我们打个招呼,就回家了。

图片前排左起:徐震堮  周子美 程俊英  叶百丰  后排右三:晓芬

图片

叶百丰编著《韩昌黎文汇评》

叶百丰先生是我在中文系遇见的第一位老先生,我只见过他这一次,但他亲切的样子我总是记得。我做梦也不曾想到,整整十六年之后,我在中文系直升硕士研究生,导师是洪本健老师,而洪老师的导师,正是叶百丰先生。叶先生成了我的太老师,尽管那时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