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柳生,一个讲故事的书生。 天气越来越热,又要到吃冰棍的季节了,不过建议大家在买之前还是看一眼价格,因为现在冰棍界真的藏龙卧虎——有几十块一根的雪糕,有上百的手工冰淇淋,我真的很疑惑,咱们小时候一天炫好几根的小零食,居然也快成奢侈品了,真的离谱。 “冰棍”的身世现在只要在网上搜一下冰棍的历史,大概率能找到这么一个故事: 在1905年某个美国的小镇上,有个小男孩在家门口做了一杯速溶的甜味儿苏打水,他的名字叫弗兰克·埃珀森。 ![]() 没过一会儿天气变冷了,他也就回到了屋内,不过他忘了把饮料拿回去了,等第二天他发现的时候,这杯苏打水已经冻成冰块了。 他好奇的握住搅拌棒把这块冰从杯子里拿出来舔了舔,发现味道比原来的苏打水好多了,然后他就记住了这个配方,等到几年后小男孩长大成人,就去申请了“冻冰棍”(Frozen ice on a stick)的专利,冰棒就此普及。 ![]() 冰棒专利 这个小故事,怎么说呢,咱们姑且不论在人类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没有人做过这种冰里插棍的实验,单就这种简单的工艺真的值得给一个专利吗?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专利法不保护发明者,它只保护第一个申请的人。 ![]() 扯远了,说回咱们的主题,或许“冰棍”这个东西确实是埃珀森发明的,不过这种略显简陋的冷饮,在接下来这款1000多年前的唐朝冰淇淋面前,毫无疑问就是弟弟。 1971年陕西乾陵外,武则天次子李贤的那座章怀太子墓里,发现了这么一张仕女图。 ![]() 画中这位侍者手里端的,这一大盘子看着像花花草草的东西,可不是盆栽,而是地道的纯手工冰淇淋。它还有个很有意境的名字——“酥山”。 据说这款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冰淇淋,最底层铺冰降温,中间用冻奶油做成山水,上面还要插上花枝做点缀。 顶级的酥山还要用到雕刻工艺,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定型。所以光看外形,就有一股浓浓的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 唐朝酥山 ![]() 酥山表达的意境 而且因为难以保存,酥山一般都是现场制作的,最要命的是,在宴会上制作它,除了要求手艺精湛之外,还必须得是美女。
至于它的味道到底如何,这首诗就写的很到位。
不过这还没完,中国人向来对饮食要追求极致,奶白色基础款的酥山,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浪漫的唐朝人了,于是市面上又出现了两个限定款,红色的“贵妃红”和绿色的“眉黛青”。 ![]() 好家伙,从口感到外形再到格调全部拉满,难怪这酥山出道即巅峰,统治了中国冷饮界几百年,直到宋元时期依然风靡全国。只不过宋朝人喜欢往里加水果,元朝人喜欢加牛奶。 传闻那位著名的旅行者马可·波罗,就是在元朝皇宫里偷师了这道酥山的做法之后,写进他的游记中,带回了意大利,摇身一变,成了意式冰淇淋Gelato的原型。当然这只是传闻,不保真。 不过这么一说,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美国的小冰棍,出现的时候还那么简陋,怎么唐朝的酥山横空出世,就已经这么完美了呢?这就说明中国“饮冰”的传统,绝对比唐朝早得多。 春秋战国的冰箱在《延禧攻略》这部剧里有这么一段:乾隆年间的某个夏天,整个京城都酷热难耐,身为乾隆皇后的女主角, “发明”了一个方格子,叫做“冰鉴”,用来冰镇水果和饮料,结果后宫的小姐妹们纷纷效仿,舒舒服服的度过了这个夏天。 ![]() 剧中的冰鉴 ![]() 剧中的冰鉴 这个故事是真的,古代宫廷里确实有这么个东西,不过它的发明时间可不是在清朝,而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材质也不是简单的木头,而是高贵的青铜。 ![]() 曾侯乙铜鉴缶 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出土的地点正是那座大名鼎鼎的曾侯乙墓,它通高63厘米,体重170公斤,外形是尊贵的方形,上面不光有各种炫技似的镂空花纹,还在四周围上了八条龙,这绝对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且你肯定想不到,它除了是个冰箱之外,居然还是件乐器。 专家们打开冰鉴之后,发现这个冰箱里居然还套着一个内胆,一件青铜缶(fǒu)。它身高超过50厘米,是件大型酒器。 ![]() 鉴缶套装 ![]() 曾侯乙铜缶 说起缶这个东西,只要不是义务教育漏网之鱼,那就肯定都听说过。 小学语文书里那段《将相和》,就有它就登场。 ![]() 《将相和》插图-完璧归赵
![]() 赵王鼓瑟 ![]() 秦王击缶 我记得当时课本里说缶是一种失传的打击乐器,但其实没那么麻烦,它就是这么个罐子造型的东西,《说文解字》里说“缶”字的时候提到,“秦人鼓之以节歌”。 所以零八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张艺谋的“击缶而歌”。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 2008位猛男慷慨而歌,非常壮观,雄性荷尔蒙溢出屏幕,但是其实这里面有个大乌龙——这些猛男们击的不是缶,而是曾侯乙墓这套冰鉴。 ![]() 曾侯乙铜鉴缶 不过8月的北京,正是热的时候,敲敲冰箱也挺好。至于说这套青铜冰箱怎么使用,其实也很简单: 先把盛满酒的铜罐子,也就是铜缶放进冰鉴,再往罐子周围放满冰,然后等那么一会儿,一罐子冰镇的美酒就做好了。 ![]() 冰鉴使用指南 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炎炎夏日里,躲在深宫之中,听着编钟美妙的韵律,赏着美女动人的舞蹈,再加上冰镇的美酒和瓜果,曾侯乙这位国君那是真的快乐。 不过还是有个小问题,这大夏天,冰鉴里的冰是哪儿来的呢? 发现冰窖关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周礼》有详细记载。
冬天取冰,春天检查,夏天取冰祭祀,秋天清空冰窖,这位专门掌冰的官员,叫做“凌人”。他治下那座宫廷冰窖,叫做“凌阴”。 为了保证低温,一般都建在地下,这个在各个朝代的王宫遗址里都能找到。 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肯定还记得,当年虚竹在西夏王宫里的那场艳遇。 他和西夏公主两人不光破了色戒,还私定终身,而且场景正是西夏王宫那座巨大的地下冰窖。 ![]() 虚竹的冰窖艳遇 不得不说,金庸老先生还是很靠谱的,即使是一场激情戏,考据也是这么严谨。 ![]() 不过离谱的是,现实里发现的最早的冰窖,居然是4000年前的,比《周礼》的记载还早了1000多年。 考古队在河南二里头和山西陶寺,都发现了史前的冰窖。 在二里头一号宫殿背后,是一座旱井,既不能通风也不能防潮,很可能是用来藏冰的。 ![]() 陶寺这个就更厉害了,它就建在陶寺宫殿区厨房的地下,有冰池有栈桥,上面有盖顶保证恒温,底部有通道用来排水,“夏颁冰,掌事,秋刷”,又和《周礼》的描述对上了。 ![]() 自此之后的几千年,虽然王朝更替了好几轮,“凌阴”却一直呆在每一个王朝的宫殿里。 可能没有哪个皇帝能拒绝,在炎炎夏日来一杯冰酒吧。 故事到这为止,中国的“饮冰”传统还只是停留在取冰和存冰这两步,基本只能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不过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有点黑科技了,因为古人终于发现,自己造冰好像也没那么难。 古法制冰有一个神技号称穿越者必备,那就是硝石制冰大法。 按照网络小说的套路,古代夏天,烈日当空,既没有空调又没有风扇,就在所有人都快要原地融化的时候,你突然出现摆摊卖刨冰,那绝对能迅速发财致富,拿到穿越之后的第一桶金。 ![]() 但是你如果真的穿越回去的话,可能会发现刨冰行业的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在你的摊位旁边,说不定就有几个同行已经开始叫卖了,不过他们可不是什么穿越者,而是实打实的当地人。因为这个穿越神技硝石制冰大法,很可能在唐宋的时候就已经普及了。 ![]() 首先发现硝石的是道家丹鼎派的高人,他们给皇帝找炼丹材料的时候,找到了这种白色味苦的晶体,发现它不光能拿来做火药,居然还能在水里溶解的时候,吸收大量热量,让水迅速降温,而且只要硝石数量够多品质够纯,甚至可以直接让水结冰。 ![]() “芒硝”
所以就在达官显贵们在宴会上,赏着歌舞吃着“酥山”的时候,长安的平民们也可以在市井中,听着胡乐吃着刨冰,一样都很快乐。 唯一不快乐的可能就是那个,想着靠硝石制冰来赚大钱的穿越者了。 那除了刚才提到的冰窖,硝石之外,古代还有什么招数能得到冰吗? 确实还有一招。不过这一招太过匪夷所思,至今专家们也还在争论不休,而且离谱的是,它也来自道家丹鼎一派,准确的说是来自丹鼎派的祖师爷——秦汉时期的方士。 ![]() 传说中的“夏造冰”典籍中有不少“夏造冰”的记载。
比如《庄子》中的“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是说冬天生火夏天造冰;《列子》中的“冬起雷,夏造冰”,冬天打雷夏天结冰。看着好像都是在用说反话的方式来表达夸张,不过这本淮南王刘安和手下一众方士合著的《淮南子》,里面的描述似乎有点不一样。
它先说“昼冥宵明,以冬铄胶,以夏造冰”,看似和前文一样是在说反话,可是转头却又说道:
这就明显是很正经的制冰教学了,而且这个方法看着就很神奇:把滚烫的水倒进瓮里,用细致的新布封口,然后沉入深井中,三天之后就能得到冰。 为什么要强调是热水,冷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只用丝绢封口,不怕漏吗?井里的水很明显是液态,可为什么同样温度下放三天,瓮里的水就能结冰?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过考古学的范畴,于是物理学家也进场了。 第一批专家感觉有点托大,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完全还原的实验论证,他们觉得这个制冰的原理,是热水瓶进入井水,瓶内温度骤降,气压减小,水的冰点也随之提高。 ![]() 可是这种程度的提高,想要冻上热水瓶,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所以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按照《万毕术》的记载,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结冰的”。 可真的是这样吗?多年之后,中科大物理系的李志超教授,决定自己做一次实验。 这次实验和第一批脑测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看懂了那句“密以新缣”。 也就是说这块布不是用来密封的,反而是用来透气的。 当热水瓶进入井里水汽凝结,这时候瓶里已经接近真空,等瓶的温度和周围的井水差不多的时候,立刻把它取出来,瓶口的布终于开始透气,开始“绝热膨胀”减压吸热,瓶子的温度也迅速下降,终于出现了几丝冰渣。 ![]() 实验示意图 再后来还有这位湘潭大学的雷教授,也论证了“夏造冰”的可能性。 ![]() 他的这篇2007年的论文给夏造冰确定了三个条件——湿度低于26%,瓮容积大于100升,温度20度左右。只要满足这三条,就可以完成“蒸发制冰法”。 可是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冰确实太少了,完全没有性价比,所以《淮南万毕术》中夏造冰的记载,也许只是汉朝方士们那些物理实验中的一次记录而已。 不过这次不经意的实验记录,却又创造了一个历史。 在发现夏造冰之前,利用蒸发来制冰的,最早是威廉库伦在1775年利用乙醚蒸发完成的,那个时候蒸汽机已经出现,热力学也开始发展了,所以蒸发制冰的出现可以说是顺水推舟的事。 ![]() 威廉·库伦 而中国这次夏造冰的实验,可是在西汉年间,比热力学的诞生还早一千八百多年,可是“蒸发制冰法”这个后生仔,却在方士们一顿操作下,成功早产了一千多年。 从号称穿越神技的硝石制冰大法,到真正的西汉“夏造冰”,也许这个“快速蒸发流”的黑科技,才更像是真正的穿越。 从陶寺和二里头的史前冰窖,到西周的冰箱和凌人,再到唐宋的酥山和刨冰,最后到咱们商场里的冰淇淋,一不小心,吃冰这件事居然也成了咱们传承四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了。 所以这个夏天不想出门的朋友,有空不妨自己做一份奶油酥山,尝尝这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气象。 ![]() “酥山”现代版 好了,今天咱们就聊到这,我是柳生,一个讲故事的书生,咱们下期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