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在我国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一座安置在明中都皇城遗址游客中心的铜像引得众多游人驻足。铜像上的老者是谁?他与明中都又有怎样的渊源? “他叫王剑英,是明清史专家,也是明中都考古研究工作中当之无愧的先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明中都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志告诉记者,从王剑英先生算起,明中都接续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发掘工作为当下的考古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成果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言语间,王志满怀敬意。 看见不等于发现 历史总是充满了机缘巧合。 1369年,朱元璋下诏,在临濠(安徽凤阳)营建中都,6年后,又下诏“罢中都役作”。在600年后的1969年,时年48岁的明清史专家王剑英重新发现了这座城——从营建、废弃,到再度被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整整10个甲子! 1969年,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王剑英来到安徽凤阳。某个夏日午间,王剑英听说离凤阳“府城”(清凤阳府治所在)不远处还存在着一处“县城”(清凤阳县治所在),便兴致盎然地决定抓紧午餐后的休息时间前去一探究竟。 在当地,很多群众并不觉得这座熟悉又破旧的老“县城”有何特别之处。但当王剑英逐渐走近这座城,立即被雄伟、高峻的城墙所震惊。午门内外须弥座上精美的白玉石浮雕、巨大的蟠龙石础、内金水桥……他沿着砖砌平整的斜道,登上东华门、玄武门和午门,俯瞰全景…… “这是一座皇城啊!”漫步于残垣断壁之间抚今追昔,学养深厚的王剑英得以将历史与现实迅速、确切地勾连起来,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面前这座凤阳“县城”并不简单——至此,600年来湮没无闻的明中都终于迎来曙光。 自行车量出明中都 为揭开这座600年前明代都城的神秘面纱,从1973年起,王剑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对明中都遗址进行全面考察。 由于没有研究经费,缺乏专业测绘仪器,王剑英的明中都勘查工作经历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如亮介绍,王剑英最初是靠着两条腿围着宫殿和城墙步行计数来测算距离,之后他有了一把断了3米(残存27米)的卷尺,再后来,他就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靠着这种“计步测距”和“自行车测距”的“土办法”,王剑英测量了中都城几乎每一处遗址。 “当时,王剑英老师在轮胎上扎了个手帕做记号,通过推车数车轮圈数来核实距离,明中都外城周长30多公里,他就这样沿外城查了两次。”郭如亮介绍。 几十年过去,凤阳农村的老人还对那个古怪的“高教部老王”记忆犹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凤阳县,有个头顶漏风草帽、斜挎军用水壶、蹬着破旧自行车的“怪老头”,他单枪匹马跑遍了遗址附近50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他有时比比划划,有时念念有词,“还尽找一些上了岁数的人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为明中都研究奠基 1974年盛夏,王剑英栖身于凤阳文化馆的一间小屋内开始撰写《明中都城考》。酷暑难耐,奈何条件有限,当时屋内一无电扇,二无蚊香,两条长靠椅并起来就是他的床铺,乒乓球桌就是他的办公桌。就这样,王剑英穿着一件裤头,肩上搭一条湿毛巾,赤脚插在水盆里,伏在乒乓球桌上,全神贯注地疾书。为了节约经费,王剑英在用过一面的纸上撰写文字;为了防止汗水湿透稿纸,他就在右臂下垫一块干毛巾。桌上、地上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和地图。他边写,边不时地用左手拍打环绕在身边的蚊虫。 王剑英用艰苦的田野调查与孤寂的案头岁月换来了《明中都城考》沉甸甸的二十余万字。他还亲自绘制了《明中都总图》《明中都遗址示意图》等50余幅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古城凤阳,古籍文献利用十分不便,王剑英走遍了位于上海、南京、北京、合肥等地的大图书馆,光是书中引用的文献就有73种之多!1982年,王剑英又撰写出《明中都遗址考察报告》。 在2022年3月份举行的“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2021年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线上)上,多位与会权威专家充分肯定了王剑英对明中都研究所作出的贡献。由他撰写的文献资料珍贵详实,为明中都遗址的后续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王剑英因病去世,他在著作中曾提醒后人:“尚埋在砖砾土堆之中的须弥座和石雕,更应坚决保护。” 对于存疑的问题,“有待考古发掘工作来完成”。王志告诉记者,如今,不负王剑英老先生所望,最新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然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学术界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也许,王剑英正如“孤胆英雄”一样: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从首都北京远道而来的历史学者,在安徽凤阳的残砖断瓦里发现了一座价值非凡的古城,而这座城正是“明中都”!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荣瑞)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马荣瑞 责编:王远方 |
|
来自: skysun000001 > 《文史哲理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