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本《帛书周易》,记载孔子晚年嗜易。孔子学易玩占,请教过弟子商瞿,很快痴迷,“居则在席,行则在橐”。[1]对此,弟子们颇有看法,子贡还用“它日之教”连连发问。孔子讲了其中道理:易之道与天地准,达到极致,决不因人而改变,无论什么人都能从中得到教益。[2]同时说了两条心得:吾百占而七十当;我观其德义也。[3][4]即:占算用易,义理说易。不妨以鼎卦举例。 ![]()
![]()
![]()
![]()
![]()
![]() 图1/2/3/4/5/6长沙/《帛书周易》/孔丘/韦编三绝 /商瞿/端木赐子贡 历朝,占得《鼎》多以为不吉,其中第四爻辞说:“鼎折足,倾泼了王公佳肴,形貌狼藉不 说事,鼎足折了一只,就要搞稳当,否则宴请宾客可能办砸。鼎篇开场就说了:请客宴宾,一开始就要办好,才能亨顺。孔子深谙其道,故能翻云覆雨,深有感触:“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6] ![]()
![]()
![]() 图7孔子讲学图 图8/9楚国王子午鼎/鼎卦 占算用易,无非是借助文辞进行预测。一次,鲁国欲征伐越国,孔门师徒占卜,得鼎卦第四爻,相应爻辞为“鼎折足”。子贡认为凶险,根据是:鼎足折断,出行用足,所以凶。孔子认为吉利,说:越国傍水而居,出行用船不用足,所以吉利。事后,鲁军果然战胜越军。[7]道理何在?两国交战,胜败因素很多,国民盼本国胜也是普遍心理。“鼎折足”虽然不利,但提前准备也可化险为夷。 义理读易,则是对照文辞论道,神侃大道理。鼎篇第六爻辞说:用玉装饰抬鼎的杠杆,大吉,无不利。这话很直白,这理也很明白:富贵家,余钱多,用玉装饰家什,自然没有什么不好。[8] ![]()
![]() ![]() 图10/11小舟/战船 图12西周大盂鼎 孔子却作了另番解读:鼎很大,必须由人来移动,这是大人物的举动。明君立政,贤臣辅弼,哪来的不利呢?所以说大吉。[9]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贤臣为明君抬轿子,没有什么不吉利。孔子之言无并非毫无道理。鼎,是火锅炉,还是大礼器,古代使用有等级规定,甚至是国家象征。“鼎食鸣钟”是富贵家的排场,“问鼎中原”则是问问王权。 ![]()
![]() 图13-14礼器大鼎/楚庄王问鼎中原 既玩占卜,又重德义,这就成了千年易学主脉:义理为学,占卜为用。这两者都走到了极端。《易经》不过只是借言语说图景,以图景寓道理。知道“鼎折足”,就不要酿成“倾覆佳肴”的局面。这就是本义。
![]() 图15孔子与弟子 【附】本系列蓝本
![]() 【注释】 [1]《帛易・闻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子贑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2]《系辞》:“子曰:《易》其至矣乎?”《帛易・闻要》:“……夫易,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 [3]《帛易・闻要》:“吾百占而七十当。” [4]《帛易・闻要》:“我观其德义耳也。” [5]《易经》第50篇:“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6]《论语・述而》:“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见于王充《论衡》。 [8]《易经》第50篇:“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9]《帛易・二厽子问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