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摄丨无梦到徽州:黄宾虹故居

 昵称45109175 2022-06-20 发布于浙江

(歙县行-走进黄宾虹故居)



从徽城镇直接驱车潭渡镇,途经歙县知名的潭渡中学,奔赴黄宾虹故居。想起七八年前应林散之先生孙女林丽丹女士之邀同访黄宾虹故居,可惜当时故居并未开放且内部也没有什么布置,只好在隔壁黄宾虹后裔近亲家走访家常,记得那位主妇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好像有家人与宾翁的合影与她自己在天安门的留影,美美哒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我们一同拜访了现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的黄山学院老教授黄澍先生,先生也是我多年忘年交,缘于其“时雨轩”斋额由林散之题署,也藉此特意引介了林老孙女与黄老的散怀因缘,黄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也与我们聊及一些往事,他与散翁和散翁与宾翁之间的点点滴滴,也主动告知随缘笔墨感谢我们的看望,等我们回来均收到了黄老的挂号墨迹书笺,没想这一次成了最后的鸿雁与拜访。


黄宾虹故居坐落在小巷子中。

黄宾虹,名质,字朴存,寓居沪上后改字宾虹。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少年时期正是父亲的生意如日中天时,设家塾请名儒教授宾虹兄弟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基础。同时,黄宾虹在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超群的悟性和天分。6岁临古人山水曾得老师赞扬,11岁摹刻的邓石如篆印使父亲惊叹,对绘画的兴趣更是惊人,凡是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书画,他都临摹至再,直到烂熟于心为止。他还临摹到董玄宰、查士标、王蒙、沈周等古人真迹,大大提高了眼力和功力。 


给予少年黄宾虹重要影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黄崇惺,一个是倪易甫。黄崇惺虽然是黄宾虹的族侄,年龄却比他大得多。宾虹八岁那年,黄崇惺来金华见到他能对答如流大加赞赏。此后,黄崇惺寄给他《劝学赘》、《凤山笔记》、《重刊潭滨杂志》等书,还为黄家私塾引荐歙县经师程健行给黄宾虹兄弟讲授四书五经。倪易甫是黄宾虹父亲的好友,善书画,精于画理。他常到黄家观赏黄宾虹父亲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他论画。直到宾虹晚年还时常忆起倪翁所讲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教诲,这几乎贯串了黄宾虹一生的临摹和创作主张。在倪翁的指导下,黄宾虹很快掌握了临摹与速写的基本功,并画了大量的时事画、插图、山水画。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1300人"公车上书"。黄宾虹在家服丧期间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致信康、梁,赞同他们的变法主张。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谭嗣同,因事经贵池赴上海,黄宾虹知道后,特赶赴贵池与他会面。谭嗣同在长时间静听黄宾虹的议论后说:"朴存兄说得对,对有野心的的列强要伸出拳头去打。"后来,黄宾虹回忆谭嗣同时常说,谭嗣同是豪侠之士,维新爱国,可敬可佩。

1898年冬,黄宾虹得知谭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杀害,放声大哭,愤然写下挽诗"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1898年冬天,黄宾虹回歙县拜访了两位清末科武举人洪佩泉、汪佐臣,说服他们利用农闲,招集乡民教练拳术。不久,他们在当年岳飞驻兵的岳营滩上,拉起了一支队伍,骑马试剑,习拳练武,名为增强体质,实欲起兵卫国。正当他们红红火火练兵的时候,传来了"戊戌维新"失败,"六君子"被杀的消息。

次年春,黄宾虹也因"维新派同谋者"的罪名被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县。出奔途中,他曾作诗:"苛敛追逮谷弃农,盗由民化困穷凶。却为当道豺狼迫,狮吼空山一震聋!"以表愤懑忧国之情。

1905年冬,歙县"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后来,他又邀陈去病来新安中学堂教书,很快黄宾虹这一批新安中学教员就组织了"黄社",名为研究诗文,实为纪念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及其非君论而命名,暗中宣传革命。黄宾虹的思想由此从立宪法派的忠君保皇转变为革命派的坚决反清。

1906年冬天,黄宾虹接受革命组织安排,决定在自家后院私铸铜币,一方面作为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用以扰乱清朝的币制。革命党人从外地运来了铸币机,还派一名师傅负责铸造技术。然而次年六月,正当首批铜钱出坯,还未印字的时候,就有人告发此事。黄宾虹闻讯连夜出走,辗转到了上海。之后,"黄社"也解散了。但挫折并未使黄宾虹的理想就此泯灭。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不久,他又承担了上海商团的外线传递任务。上海宣布光复后,他兴奋地将早已准备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悬挂起来,以庆祝革命胜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国元年,黄宾虹开始用"宾虹"题画属款,以示纪念。

1907年,黄宾虹在上海定居并开始了他近三十年的编撰生涯。《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与黄宾虹的渊源极深。早在1906年黄宾虹就曾将自己评论时事文章投寄《国粹学报》。他还参加了以两刊编撰同仁为基础成立的"国学保存会"。该会以"研究国学,发扬国光,兴起人之爱国心为宗旨",后也参加发起中国近代一个著名的文学学术团体"南社",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人在苏州成立。

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这一天,黄宾虹同蔡哲夫、冯心侠、景秋陆一起,骑马来到虎丘,与其余15位乘船来的同志会合于张公祠,煮酒论诗,俯仰兴亡事,慷慨激昂。这次集会,给黄宾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24年他重游虎丘,回首当年感慨万千,并赋诗作画纪念往事。从1912年起到1915年,他一直担任着《神州日报》的编辑和美术主任。黄宾虹任职期间,《神州日报》由汪彭年主持,汪允中任主笔。二汪都是歙县人,皆有反清思想,与黄宾虹合作比较愉快。1915年,报纸为帝制议员孙震东收买,黄宾虹便退出了该报。

1912年,黄宾虹兼任《真相画报》的编辑。《真相画报》是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创办的一份大型综合性旬刊,内容有国内外时事图片、绘画、漫画、论著、政评、文苑等。高剑父是同盟会会员,岭南画派创始人,与黄宾虹保持着深厚的友谊,黄宾虹曾称赞"二高一陈""皆具聪明俊伟之才",都能"独抒胸臆",把"目中所见,著之于画"。他还曾为陈树人译述的日文版《新画法》作序,亲自钤四册印谱赠送高奇峰。但他在绘画主张上与二高所代表的折衷画派并不完全一致。在一封给傅雷的信中,他写道:"仿古之画,即将推翻,而折衷一派,不东不西,国画灵魂,早已飞入九天云外,非有大魄力者拯救疾苦。"他对折衷派的看法由此可见一斑。                                                        
1911至1913年,由黄宾虹主要负责的《美术丛书》陆续出齐。这套丛书,分四集,每集又分10辑,共40辑,包括书画、雕刻摹印、瓷铜玉石、文艺、杂志等5类,共257部,可谓洋洋大观、宏篇巨著,当时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刘海粟称其以美术"为后学提供了津梁"。

1910年10月,黄宾虹接受康有为邀请主编《国是报》,尽管黄宾虹十分钦佩康有为在学术、金石、书法上的造诣,答应了邀请,但无法接受他的保皇思想。黄宾虹甚至还向当时激进的《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约稿,希望把报纸办得更有时代气息。与康有为意见相左致使黄宾虹不久就离职了,而《国是报》也只是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消失了。 

黄宾虹除任神州国光社编审外,1921年接受了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之职。1924年,神州国光社停顿,黄宾虹还应邀为有正书局编辑《中国名画集》。除了繁忙的编辑工作,黄宾虹还应邀外出讲学,并在学校任教,教授绘画及美术史。黄宾虹教美术史,与一般人不同。别人都是按原始、上古、中古、近古这样的顺序往下讲,而他则根据自己的习画实践,讲史由清到明、由宋而元……直至原始。学生们被他的深厚学养、旁征博引、言则有出所吸引,课堂气氛常常十分活跃。除了校内的学生,黄宾虹还有许多入室弟子,画家汪采白、顾飞、谈月色,朱屺瞻、李可染、陈子庄、赖少其、诗人林散之都曾从他习画。他对来问学的青年,无不悉心指导,授以学画入门的途径和程序。在讲授画理画法的同时,黄宾虹更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勉励弟子为画事穷毕生精力。

宾虹故居(林散之题)。

1908年,黄宾虹应当时会长吴昌硕之邀,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次年又经吴氏介绍加入西泠印社。黄宾虹因此不仅走进了上海书画金石界,而且通过自己大量的研究著作,逐步成为考证评鉴古物书画方面的权威。


1912年,他有感于"神皋美术,终以不振",并以此为"学者"之耻,因而与宣哲(愚公)发起组织了以"保存国粹,发明艺术,启人爱国之心"为宗旨的"贞社",取"取义抱守坚固,持行久远"之意。他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贞社启》;在《真相画报》上刊登广告征集同仁,以扩大贞社影响,宣传其主张,并在广州成立了分社。

1915年,黄宾虹开设"宙合斋古玩书画店",一面经营古物书画,一面以此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之地。

1925年,南社社员经亨颐、于右任等在上海创办金石书画组织"寒之友社",黄宾虹作为金石界权威,成为其主要成员之一。

1926年,黄宾虹等组织发起以"保存国粹, 发扬国光,研究艺术,启人雅尚之心"为宗旨的"中国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持《艺观》画刊及编务工作。 

1928年,与俞剑华、张大千兄弟等组织烂漫社,出版《烂漫社画集》。

1929年4月10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开幕,黄宾虹与张大千弟兄一道参加了展出工作,展会会刊上还发表了黄宾虹文章《画家品格之区异》。

1930年,与叶恭绰、陆丹林等有感于中国画界的零落衰弊,决定筹组"中国画会"。

1931年正式成立,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立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艺术法团。黄宾虹曾任执监委员。初期画会编辑出版了《国画月刊》,一批中国画家"大声疾呼挽山水画于狂澜之既倒"。

1933年,与王济远、吴梦非、诸闻韵等发起创立"百川书画会"。会名取"学艺虽经纬万端,其归则一,如百川分流,同归于海"之意。这些美术社团的发起,常常是黄宾虹与一二同仁有感于当时的美术现状,作奋力回应的产物。黄宾虹惊人的敏觉、过人的精力和持久的毅力,不仅使他以成果卓著的画家闻名,亦以美术活动家和传统中国画精神的捍卫者著称。出版于1925年的《古画微》就是其中一部较为完整的美术史著作。从"上古三代图画实物之形 "、两汉、两晋、唐、五代、宋、元、明、清, 一直讲到近代"沪上名流之画",从"以画传者不啻千万"的古今名家中,择出"天资学力足以转移末俗,振饬浮靡者"详加论述。另外,黄宾虹个人的习画发步于新安、黄山诸派,这一方面是出于乡里桑梓之情,一方面也是源于他的民族意识和早期反清思想,历而他对于明末遗民画家,特别是对活动于黄山地区的画家,如僧渐江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新安画派论略》、《黄山画苑论略》、《渐江大师事迹佚闻》等文章。通过这些研究著作之间以史证论、以论贯史的相互作用,伴随着不断丰富的艺术实践,他的绘画思想在上海的三十年中逐步成熟并系统化,他的论著无不表现出他在弘扬民族艺术精神方面的真知灼见,使他形成了对中国画史全面而独到的见地。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黄宾虹兴奋不已,手制白色大旗一面高悬,以示庆祝,先后发表了文章与画作,探索国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流派的演变。1915年袁世称帝派人四处笼络一批知名人士,黄宾虹在上海名声显赫。这天他刚刚小憩,有人告知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宾虹出来一看愣住了,原来是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此人他过去就认识。“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宾虹一口回绝。谢莲荪走后,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那你打算怎么办?”朋友问。“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黄宾虹对袁称帝深恶痛绝,南社不少社员革命志士就死在袁氏手下。现在日帝统治下,作为日伪政府的北平美术馆馆长,他更视若粪土,不屑一顾。夫人宋若婴问:“先生作何打算?”“坚辞不就。”黄老走到画室,挥笔画梅花一幅,题诗曰:烟云富贵,铁石心肠。耐此岁寒,以扬国光。

在上海的三十年,黄宾虹全力搜求书画并加以细心研摹,作画、著作不可数计。在师古人之后,开始了他"化蝶飞去"的法造化时期。 

1931年5月,黄宾虹从上海出发,经舟山赴乐清游雁荡十余日。他在灵岩观音洞寺院住了三天,每天晚上都要等夜深人静时,带着笔墨纸砚出户看夜山,画夜山。他每每面山而坐,观察良久,然后才在纸上落墨,有时甚至不用笔,而以手蘸墨,在纸上摩挲着画。回到寺院,他又对着在黑暗中画就的黑墨团团细加玩味,直到深夜。这次游雁荡,得画稿百余幅。黄宾虹不但以画幻游,且做有许多诗。"寒燠渐更星斗转,樵苏不到月轮飞。凭栏下瞰群峰簇,削玉高撑柱十围。"描写的就是这月夜山景。他后来对人讲"看久了,便觉得四山有如生龙活虎出现,有跳有跃。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万壑奔腾"。                                                                            
1933年早春的一天,黄宾虹携带画具、干粮独自游览青城,在小雨中漫步数小时欣赏青城美景。在从金岩背转过朱岗口时,小雨变成了倾盆大雨。"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对面山岙的岩壁上,悬挂着好多飞瀑,景色之美,不比寻常。"他对湿透的写生本和干粮全然不顾,索性在一块大岩石上坐下来,倾听着风声、雨声、水声、松声,注视着如泼墨般悬挂的万千飞瀑,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之中。他的诗的灵感或许来得更快些,随口即吟出"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而画的灵感来得似更晚些,次日,经过半日的酣眠打腹稿之后,猛然披衣而起,挥笔成幅,十余幅《青城烟雨册》问世了。在这十余幅册页中,他充分地远索着"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妙造天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不仅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绘画和著述工作,还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和华东分院教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后赖少其作为文联领导推举黄担任主席自己担任副主席,也负责筹建上海中国画院)等,他每天兴致勃勃地开会、作画、著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55黄宾虹他90岁寿诞,华东文艺界为他举行祝寿会,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荣誉奖“中国人民的优秀画家”。

在上海的后十年,黄宾虹开始应上海各美术学校先后聘请去教授国画和画论,他曾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又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到各地去讲学。就其艺术道路而言,他任编辑期间是他师传统的阶段,而这后十年,他在传艺授徒之余纵情于祖国的秀丽山川,是师造化自然的阶段。实时他虽已届六旬,但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曾先后登临山东的历山,漫游江苏虞山太湖,上浙江天台雁荡,又去江西游匡庐,入福建游武夷,赴广东登罗浮游越秀,并在香港与道友交游写生……在真山真水间寻求画法的来源和奥妙。正因为此,他对祖国山川了如指掌。                                                                                    
秋天,黄宾虹自重庆乘舟东归,途径奉节,想一睹杜甫当年所见到的"石上藤萝月",因而停舟一宿。至晚,沿江漫步出城,朝白帝城方向前进,夜游瞿塘。暗夜中,远山黑魆魆的,而近处瞿岙的山边则在月光的照耀下,凹凸分明,变化微妙。黄宾虹取出写生本,借着夜光摸索着画开了。他画一笔推敲一笔,几近慢写。出人意料的是,在月光照到的明处,他竟然不着一笔,而对半明半暗的峡谷岩壁,却从勾勒轮廓开始,层层加黑。这样,夜山的雄奇、黑厚、幽深、沉静,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了。当他第二天再拿出这些画稿看时,不禁大叫:"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那一夜,他才真正解决了50年前,先师郑珊给他提出的虚实问题,真正懂得了"知白守黑"的道理。他当然喜不自胜,一再吟诗表达自己兴奋与得意之情:"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迹吴装收。烟峦浮动瓷盘礴,画图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缣楮无真迹。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他对夜山的这种来源于实践的独到感受,开发出山水画的一种新的境界,为成就他"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奠定了根基。他游蜀地时间近一年,做诗做画无数,其中《蜀游画册》60帧、《蜀游杂咏》62首,自谓"图山灵真面而还"。                                                                                  
1934到1936年他三度游黄山,对这座家乡名山,他始终看不够,画不厌,学不止。1935年,是他继1928年之后的第二次赴桂林讲学游览。前一次,他与陈柱尊、陈斠玄、陈定谟一时同豪游桂林山水,夜泊昭平。正当他们狂饮高歌声震山谷之时,忽听山村中笳声四起,并传来枪声,邻船告知有盗,场面十分惊险。后来黄宾虹曾作《八桂豪游图》,颇为幽默地记述当夜情景:"星餐露栖不得息,鸺鹠宵啼吹筚篥,先生豪饮方高吟,料有诗名动绿林。"这一次,他没有在桂林久留,而是赴香港,与在港名画家李凤坡、张谷雏、黄般若、蔡哲夫等同游九龙半岛,在沙田慧业山堂聚谈绘事,有所问答,由张谷雏分条记录发表,这就是后来的《沙田答问》,成为阐述黄宾虹晚年画学主张的重要文章。
                                                              
1937年,黄宾虹受聘于北平古物研究室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举家北迁途中,因局势不稳,致使黄宾虹开始了他伏居京城十年的生活。当时的北平已为日军占领,让他做日寇统治下的顺民当然不可能。1940年,北平伪文物研究会欲推举他为美术馆馆长,他坚辞不就。日本人又想利用他八十大寿之机举行"庆寿会",甚至摆好了筵席,他都坚决拒绝与会。他目睹着国家沦陷、民生涂炭的灾难,心中非常不安:"四境多疮痍,忧思积成痏。"他思念江南,"约看西湖十月红,掉头归计又成空。年光如水心如梦,人在西楼暮雨中"。他常常念诵陆游的诗句:"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沉湎中国空无人。"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近读黄石斋诗,卧对宋人山水,不无有感,粤桂荆楚诸山,何日可得共游?仆虽衰老,青山则无衰老可忧,以比为喜。"这"喜"颇有几分悲壮感。他在屋门前种上一丛瘦竹,刻一方"竹北移"朱文印,以此志怀。他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和著作,都以予向署名,以表达不与敌人合作,不屈于敌人之意。

伏居京城十年间,除每周二在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所讲课外,黄宾虹谢绝酬应,每日闭门伏案,专心于读书作画、研究著述,自谓"于故纸堆中与蠹鱼争生活"。他在北平的生活极其检朴,一间斗室小得无法回旋,屋顶还时常漏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读过的书从地上直堆到顶棚,见有善本真迹仍不惜重价收购。他照常不辍书画,还说"我也正在笔墨上下功夫,我现在74岁,除去60转甲子,仅有14岁,正是开始用功的时候,练笔法三年、练墨法三年补前人未做过的功夫,然后作画十余年不算迟。故此,我的画30年后才能传世"。但他对自己的画仍不"吝惜",常常随手送人。一位帮他弄来大米的铁路工人曾得到他的赠画100幅之多。他不断写信给南方的朋友、弟子,阐述自己的画学主张。他虽不再刻印章,但对金石文字仍有新的见解,在《中和月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1945年抗战胜利,黄宾虹兴奋异常,作画特多。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说自己"无异脱阶下之囚",喜悦的心情"自难笔墨形容"。1946年春,81岁的黄宾虹复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每周都策丈前往,从不间断。

1948年,他欣然接受杭州国立艺专的邀请,举家南迁。

在西子湖畔的栖霞岭,黄宾虹有了一个自己的庭园,并亲手种了两株青桐。他可以在岚翠掩映的寓斋几案间怡然自得读书作画了。他仍不时到栖霞岭的丛林中走走,钩取一二盛景,孤山、玉泉、灵隐、天竺也是他常去的地方。"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兴来鹿木亭中坐,着意西湖万柳春。"在杭州的日子,或许是他人生最心旷神怡的时光, 从89岁的秋天直到90岁的夏天,黄宾虹因患白内障双目视力急剧下降,读书和写作只有借助于放大镜,然而就在这段半失明的时间里,画家的艺术和思想奇迹般的臻于化境。一首七言长诗《画学篇》高度概括了他的绘画思想和艺术史观,在"目生内障,字近涂鸦"的情况下,亲手抄送友好以共勉。黄宾虹此时的画,已不再是用手画而是用心在画,在目力不济的昏暗中,以他八十年书法锤炼写意他澄怀观道,于无法中有法,乱而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笔墨达于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趋抽象,更加黑重。经过一生不间断的努力,黄宾虹终于找到了一种黑厚浓重的风格面貌,实现了自己"浑厚华滋"的审美理想,成为近代山水画的一代大师。黄宾虹的绘画成就更来自于勤奋。在最后的几年中,他预感到了时间的紧迫,越发用功。在目力非常不济的情况下,仍摸索作画,日不间断。                                                

90岁时黄宾虹治疗了白内障而双目复明,欣悦之余创作更多,他又订"宾虹画学日课节目"以自勉。就在他92岁病重再不能握笔时,他还用手指在被子上点点画画,说是在画山水、画梅花。1955年3月25日凌晨,黄宾虹因患胃癌病逝于杭州第一人民医院,享年92岁,葬于西湖南山公墓。逝世前,他嘱咐家属把自己一生历尽艰辛所存的书籍、字画、金石、拓本、碑帖以及自作书画、手稿等共一万零一百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政府将其生前居住之杭州西湖栖霞岭19号辟为“黄宾虹纪念馆”,如今浙江博物馆也设置有专门的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纪念馆简介。


宾虹草堂(李可染题)。


黄宾虹画像,作者为黄宾虹研究会副秘书长蒋劲虹教授。两侧的楹联为“淡淡浓浓画一生,池水尽墨兴正酣”。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怀德堂印象。


冰上鸿飞馆。


人民画师(赖少其题)

黄宾虹及其艺术人生概述。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手迹。


黄宾虹用过的绘画工具。


与宾虹前辈依依惜别。




再次走访黄宾虹故居,与负责人提及宾虹弟子王伯敏之因缘,没想他们都很熟悉伯敏老,因为当时没有别的游人来此,没收门票也特意开门,让我尽情地观赏流连拍照。好多未公开出版的文献作品遗物大开眼界,尤其山水册页与条屏精彩绝伦,比我见到过的所有出版物里的“宾虹新安”雅逸深湛多多,实乃魂厚华滋民族本,真真切切大千世界……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