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史上的独立师77 【闽东独立师】 1932年下半年,叶飞奉命由福州赴闽东巡视工作。当时闽东的宁德霍童地区已有30多人枪的工农自卫队。1933年5月28日,叶飞和中共当地区委书记颜阿兰率工农自卫队举行“霍童暴动”,缴获100余枝枪,并于同年6月底创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3支队。 1934年2月,成立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2团,接着成立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13团以及寿宁独立营。不久,工农红军武装发展至1500余人。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移至闽东,叶飞亲率闽东独立第2团与寻淮洲军团长、乐少华政治委员、粟裕参谋长和刘英政治部主任会合。 1934年9月底,根据红7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的建议,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决定将连江的闽东红军独立第13团、福安的闽东红军独立2团以及寿宁独立营等集中在宁德县桃花溪支提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彪,辖3个团,2个独立营,1个特务连,共1600余人,由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直接领导。 1935年2月,叶飞即主动提出与北上抗日先遣队中由粟裕刘英等领导的突围部队工农红军挺进师会合,并接受他们的领导的意见。不久,双方共同组建成闽浙边临时省委,由刘英任书记,粟裕任组织部长、叶飞任宣传部长兼团省委书记。同时成立闽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治委员。挺进师大部改称闽浙独立第1师,闽东独立师改称为闽浙独立第2师,继续坚持闽东游击战争。 1935年春,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闽东独立师遭受严重损失。中共霞(浦)(福)鼎中心县委决定将在其所属地区活动的各路游击队合编为闽东独立师第4团。5月中旬,叶飞率特务队进入(福)鼎平(阳)地区,组建了闽东独立师第5团(年底改为鼎平独立团,拨归浙南挺进师)。同年夏,根据5月福寿边含溪会议“开辟新区,恢复老区”的决定,独立师下属团编成3个纵队,分别在宁德、罗源、古田,福安、福鼎、霞浦和福鼎、平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年底又组建了第4纵队。 1935年3月,赖金彪牺牲。5月,叶秀藩牺牲,冯品泰叛变。该师遂由叶飞率领转入游击战争。此时,相继组建第四、第五团,全师共辖5个团。8月,经中共闽东特委决定,由叶飞任师长兼政委,范式人任政治部主任,并将5个团改建为3个纵队,以便独立自主而又相互配合开展斗争。10月5日,刘英、粟裕率挺进师主力来闽东,与闽东独立师会合,成立了闽浙边省委和闽浙边军区,并任命王裔三为闽东独立师师长,许信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武礼为参谋长。11月后,闽东特委接受闽赣临时省委领导。重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叶飞任师长兼政委、阮英平任参谋长、范式人任政治部主任,独立师共3个纵队,第二纵队在宁安、屏南、古田游击区活动,由阮英平指挥;第三纵队在福安、寿宁游击区活动。 1936年春,发展为5个纵队,共1300余人枪。4月,闽赣省委和军区成立后,卢文清被任命为独立师师长,叶飞兼独立师政治委员。 1937年春,闽东独立师改称中国人民红军闽东独立师。12月奉命下山,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叶飞任团长,吴焜任付团长,黄元庆任参谋长,阮英平任政治处主任。次年2月,由叶飞、阮英平率领,奔赴抗日前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