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粟裕怎样打破罗卓英大军包围“清剿”,叶飞如何创建闵东独立师?

 天下小粮仓 2023-07-14 发布于福建

《东南日报》是国民党浙江当局的喉舌,也是蒋介石所关注的一张报纸,每次读起来,他都有一种亲切感。

然而,这一天蒋介石却读得不是滋味。

报曰:

自栗、刘窜浙后,匪祸已波及全浙,以目下形势而论,浙江共匪不亚于四川、江西之匪。若当局未能迅速肃清,前途实堪虑。

蒋介石首先恼火的是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你就这样给我看家?

气过黄绍竑,便气粟裕、刘英欺人太甚,堡垒修到他的后院去了。

这回我一定要给你们一些颜色看看。

那是1935年7月的事。

1

浙南 1935年

8月,"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由卫立煌和罗卓英接任正、副总指挥。

9月中旬,指挥部移驻浙西南江山。

该部制定的清剿计划,要"以各边区大部对粟、刘",由罗卓英统一指挥。限11月20日前"肃清"挺进师。

罗卓英任军长的第18军,是陈诚起家的老本,装备精良,人员充实,训练有素,战斗力强,被称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

罗卓英

其师、团长中如黄维、霍揆彰、李树森、宋瑞珂、胡琏、阙汉骞、高魁元等,后来都成了国民党军中的著名将领。

蒋介石这回是下决心了。

罗卓英部于8月间由江西开进浙江。

其部署是:

第14师3个团在北面;

第94师3个团在东北;

第67师3个团在东南;

浙江4个保安团在南面;

第3师5个团在西南;

郜子举"剿共军"第2纵队4个团在西北。

从而形成对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包围态势,由外向内逐步紧缩。

除此之外,罗卓英又将第56师调至福建的松溪、政和一线,构筑第二道封锁线,切断挺进师转向闽北、闽东的退路。

更为毒辣的是罗卓英从北面的溪圩经东畲到南面的龙泉,在包围圈中间又构筑一条碉堡线,将整个包围圈剖为东西两半,以其第11师3个团由龙泉向北机动。

真可谓穷凶极恶,虎视眈眈。

对于敌人新的"围剿",挺进师早有觉察,但以为仍是由浙江保安团所组成。

因为7月间浙江省政府在遂昌县设立了"浙南剿匪指挥部",扬言要用"回环压迫法"和"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直捣游击根据地。

对于保安团,挺进师心里有数,根本没放在眼里。

于是,8月份照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缴枪扩军"运动。

至9月中旬,挺进师才查明这次来的是国民党主力正规军,由蒋介石直接部署,罗卓英亲自指挥,意识到过早暴露挺进师的实力是不应该的错误。

然而,挺进师这时已经处于敌人的严密包围之中。

形势顿时比想象的要严峻得多。

游击战很难谈得上防御,也不能大量歼灭敌人。

面对国民党如此大规模的"围剿",挺进师认为只有采取"敌进我退"的方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游击与运动相结合。

中央苏区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就是这样取得胜利的。

只要其中某一路"围剿"的敌人被歼灭了,一次"围剿"也就基本上能粉碎。

鉴于这样情况,挺进师决定:

第2、第5纵队由黄富武等人率领就地坚持游击。

粟裕、刘英率其余主力部队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以积极的外围作战吸引敌军,调动敌军,并同机开辟新的根据地。

黄富武

挺进师的策略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中央苏区反"围剿"的经验,同时,也带有四、五月对付黄绍竑保安团"进剿"的影子。

这显然是个失策,首先挺进师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那时他们一次最多只能消灭敌人一个营,而且还是保安队,而当年的中央苏区,却拥有十万主力红军。

其次,对敌人进攻的残酷性、严重性估计不足,竟然留下两个纵队在包围圈中与敌人正面对抗,企图以外围的作战将敌人调开,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罗卓英毕竟不是黄绍竑。

战争永远是现实而残酷的。

9月25日,粟裕、刘英率挺进师主力部队南下,在龙泉道以东敌军第67师和第11师的接合部——蛤湖,突然冲击敌人封锁线,强渡龙泉河。

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一当十。

经过一番血战,终于杀出重围,进入闽浙边境。

浙东方向,刘达云率领第1纵队亦突过瓯江,迅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然而,罗卓英毕竟是只老狐狸,查明红军主力突围后,却只派了一个师的兵力共5个团去追击堵截。

其余几十个团的大部队仍然按计划行动,死死箍住纵横100公里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进行血腥清理,彻底摧毁。

罗卓英有他自己的想法:

以数万大军追捕分散活动千余人的挺进师,无异于"拳头打跳蚤"难以奏效。

让5个团的兵力追击叫你们无处安身不得喘息就行了。

蒋介石交给他的任务是扫平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使挺进师没有栖身之地。

那就认准了根据地干,这样,到时也不至于两头落空无法交差。

罗卓英对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疯狂"清剿",从1935年9月一直持续到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才结束。

在这长达9个月的搜捕中,挺进师第2、5纵队在黄富武、卢子敬、陈丹山的带领下,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誓死保卫红色根据地,谱写了悲壮的篇章。

在扼守玉岩、住溪、王村口等地的时候,他们日夜同敌军以营为单位编成的"搜剿队"作战,英勇机智,使敌人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为了争取时间安置伤员,他们发动群众砍倒树木,截断交通,并在山崖上造石楼(即滚木擂石)、扎口子,凭险打击敌人,敌人不得不绕道石练,爬上大乌尖从侧翼进攻,游击队才放弃馒头岭,转移到第二个隘口御敌。

敌人恼羞已极,焚烧了大小山路两旁的林木,漫天浓烟烈火,日夜不灭,并严密封锁,调整部署,紧缩包围圈。

在反动地主武装的配合下,以梳篦方式漫山遍野来回"清剿"。

10月30日,黄富武同志被捕,穷凶极恶的敌人连夜将他押往敌军团部。

途经高山悬崖,不屈的黄富武纵身一跳,跃下悬崖。

当敌人打着火把找到他时,黄富武已头负重伤,昏迷不醒。

他被手脚并缚抬到敌团部,旋又转解到丽水国民党18军军部。

几经审讯,黄富武均坚不吐实。

后经叛徒指认,敌人才得知抓获了黄富武。

敌“闽浙赣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专电蒋介石邀功请赏,蒋介石下令将黄富武“就地正法”。

1935年12月12日,身负重伤的黄富武被敌人用手推车拉着押往丽水大水门外沙滩,他昂然抬头,告别山城群众,呼喊着革命口号,英勇牺牲。

战士们在群众掩护下,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包扎好伤口,整理好队伍,继续战斗。

支队整编为大队,大队缩编为小队,主要领导伤亡了,基层干部接替指挥。

最后剩下几个人,他们自动集合起来,选出指挥员,重新与敌人周旋。

秋去冬来,天寒地冻,他们就穴居饮雪,挖田鼠窝找粮食充饥,夜以继日、出生入死,坚决与前来搜捕的敌人战斗。

第5纵队是以浙西南根据地革命干部、共产党员为主体,尽管组建晚,训练少,但战士们觉悟高,甘愿为保卫家乡、保卫红色政权英勇献身。

他们人熟地熟,给予敌人的打击分外沉重;也由于他们是本地人,社会关系多,面目公开,易于暴露,牺牲也最惨烈。

龙浦县委书记方志富同志(化名张云龙),战斗到剩他一个人时,不幸左手负伤,他就凭着右手,轮换使用两支枪向敌人射击,最后在龙泉茶圆坑壮烈牺牲。

方志富

安岱后的陈凤生同志不幸被捕后,敌人把他押到龙泉,软硬兼施,要他招供。

陈凤生

他坚不吐实。

敌人残酷地把他钉在墙上。他还是不屈服。

末了,敌人绝望地把他枪杀"示众"。

其他如卢子敬、陈丹山等同志,都为革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敌人的烧杀惨无人道,不仅是枪击和砍头,甚至把他们当众"开膛",割了心肝去下酒,被捕杀和活埋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不计其数。

但是,敌人越残暴,反抗越坚决。

最后,主要领导人全部壮烈牺牲,后来与主力部队会合的,仅存张麒麟、余龙贵、宣恩金、曾友席、曹景恒等几个人。

粟裕、刘英率挺进师主力南渡龙泉河以后,尾随追堵的国民党部队虽然只有5个团,却仍十倍于挺进师,加上地方反动保安团队和地主武装的配合,处境依然十分危险。

为了甩脱敌人,挺进师在浙闽边区的景宁、庆元、松溪、政和、建阳、寿宁、福安等地往返周旋,每天都要打好几次遭遇战。

这一方面给予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使自己遭到了重大损失与消耗。

10月5日,粟裕、刘英率挺进师剩下的100余人在福建寿宁县郑家坑和叶飞领导的闽东特委及闽东独立师会师。

至此,国民党宣称的于11月20日之前"肃清"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神话宣告破产。

1935年10月5日福建省寿宁县郑家坑,以叶飞为首的闽东特委和以刘英、粟裕为首的浙西南政治委员会举行了一次严肃而又热烈友好的联席会议。

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民党组建了"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四省边区的反革命力量来对付红军和苏区根据地,而浙闽各红色游击区却互不联系,各自为政,这是很不利的。

如果浙江与闽东、闽北三个地区能取得密切联系,即使一时尚难统一行动,但只要能在战略上互相协调、互相策应,定能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同时又保存自己。

双方领导人产生这一愿望不奇怪。

那时他们都已长期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而且都饱受国民党分割包围"清剿"之苦。

现实斗争的经验与教训使他们感到,在浙闽边建立一个最高的组织机构,推进广泛深入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的"清剿",都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共识,双方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会",并相应成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

叶飞征求了阮英平、范式人、许旺等人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浙西南政委会的领导。

这使得问题立刻就好办多了。刘英表示同意。

又经过商讨,闽浙边临时省委由刘英任书记,粟裕为组织部长,叶飞为宣传部长兼少共临时省委书记。

后又充实刘达云、阮英平、范式人,许信焜、洪家云、方志富、许旺为省委成员。

闽浙边临时省军区由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

临时省委辖浙西南和闽东特委。

会议还决定调挺进师政委会秘书许信焜和第3纵队长王武礼去闽东独立师分别担任师长和参谋长;

同时调一个班和一部分武器给闽东独立师。

由于挺进师没有根据地可依托,于是,原闽东特委领导的福鼎、平阳游击区以及鼎平独立团便划归临时省委直接指挥。

这就是以后的浙南游击根据地。

面对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摧残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策略,临时省委决定,除令北渡瓯江的第一纵队加紧向浙东地区发展外,余下的挺进师主力立刻着手重点开辟浙南地区新的游击根据地。

浙南地区,东濒东海,南接闽东,山岭连绵,地形险要。

作为游击区,它比浙西南有两个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已有闽东党的工作基础,可以互为依靠;

二,远离浙赣线,国民党统治势力较薄弱。

战略方针确定后,粟裕、刘英立刻率挺进师由浙闽边向浙东北行动,首先攻下了瑞安珊溪镇,在瑞安、平阳、泰顺三县之间建立立足地,然后以此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发展。

接着又出动主力,在中心区的外围兜了两个大圈子,扫平障碍减少威胁。

局面打开后,于是分头行动。

刘英带少数短枪队和省委机关在瑞安、平阳、泰顺地区开展浙南游击根据地建设工作。

粟裕则率领挺进师在浙闽边进进出出,从浙江打到福建,又从福建打到浙江。

以武装行动吸引和打击敌人,掩护和保护省委开展工作,创建新的根据地。

2

闽东 1935年

1935年10月5日叶飞与粟裕、刘英的会合,其实是他们的第二次会合。

第一次是在一年前,1934年8月。

那时挺进师还叫抗日先遣队,因攻打福州未遂,于是向闽东转移,打开罗源县城后继续北趋宁德。

叶飞带着闽东独立二团赶到赤溪,于是便有了第一次会师。

在军团部,叶飞见到了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其中就有参谋长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刘英。

当时抗日先遣队长途跋涉一路征讨,兵员补充缺乏来源,伤病员也无法安置。

因而,就出现了令叶飞感到惊讶而又羡慕的现象:枪多兵少。

有一人背两支的,还有民工专门挑着枪支的。

叶飞主动问:"你们是不是需要补充新兵?"

寻淮洲听了一愣,连忙问:"你们有办法?"

叶飞说:"苏区嘛,别的帮不了,群众起来了,这个还行。你们要多少新兵?"

寻淮洲眼睛亮了,考虑了一下,说:"三百行不行?"

叶飞满口应承:"行。我们是有人没有枪,三百人没问题。"

"那么五百呢?"寻淮洲来了劲,"最好能有一千,争取三天之内送来部队。"

没想叶飞还是满口应承:"别说一千,三千也行。只是时间紧了点,一个星期吧。"

于是各自分头准备。三天后,叶飞按期给红七军团送来了一千多名翻身求解放的农民。

叶飞说这只是第一批。

叶飞的话中没有一点水分。

当时闽东苏区有大片根据地,粮盐供应以及兵员补充都较便利。

完全有条件作为红7军团的依托之地。

可惜身为中央代表的曾洪易却充满着失败主义情绪,不敢在此立足。

见敌47师尾追来了,便匆匆率队向闽浙边政和、庆元方向转移。

假如红7军团留下不走,是有可能避免日后在怀玉山遭全军覆没命运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红7军团匆匆北去,叶飞这边就犯难了,又集中的一千多新兵没了去处,而这些新兵参加红军的热情又很高涨。

于是,只有带着新兵们去追赶,追了几天却没有追上。

解散这些新兵让他们回家,无疑会挫伤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闽东临时特委经过考虑,决定干脆将这批新兵补充到独立团中,自己建立一支主力部队。

那时,红7军团留下了一百多名伤病员。

这些人大多经过正规军事训练,素质很高,且里面团、营、连、排干部都有,完全可以作为一笔财富使用。

另外,红7军团还把缴获以及多余的100多支步枪留下了。这样,有枪有兵有干部,条件也就具备了。

9月,叶飞从连江带领独立13团到达宁德桃花溪,随后,福安的独立2团,寿宁独立营也先后开到桃花溪集中。

月底,闽东临时特委在著名古刹天柱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彪,下辖3个团,2个独立营,共1600余人。

叶飞

闽东独立师的成立,标志着闽东苏区革命进入了全盛时期。

独立师成立后,立刻挥戈北上,半个月中,消灭许多民团,缴枪二百余支,开辟了周宁、寿宁、政和边界的新苏区。

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南方各省根据地实行全面军事"清剿"。

闽东被划为第12绥靖区,以第87师师长王敬久为司令,辖87师、新10师、78师465团、49师一部,加上地方保安队和民团,约10万之众,于1935年1月5日前完成对福安、宁德、福鼎、霞浦、寿宁区以及屏南、古田、闵清区和闽侯、连江、罗源区的分割"清剿"部署。

王敬久

计划构筑800座碉堡,以堡垒形式限制闽东红军的行动。

新10师师长萧乾还急电国民党南昌行营,要求调派驻漳州空军第5队来闽东侦察轰炸,配合地面"清剿"。

闽东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从此开始。

由于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闽东临时特委不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情况,更不了解国民党的"清剿"计划。

直到敌人一切部署就绪,大举逼进时,方才意识到已处在分割包围中,情况非常严重。

1935年1月中旬,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安洋面山上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清剿"。

闽东根据地,一直是以游击战争为主,包括组建独立师之后,也基本上是以游击队的形式分散活动。这是闽东根据地区别于其它根据地的地方。但也正因为此,在如何对付敌人大举进攻的问题上,都缺乏经验。毕竟他们还从来没有陷入过如此严重的局面中。

于是,会议上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并且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意见是以临时特委书记詹如柏为主,提出要保卫苏区,认为苏区人民刚刚获得解放,分到土地,若轻易放弃就太可惜了,主张"和苏区共存亡,与敌人决一死战"。

另一种意见以独立师领导为主,认为在如此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硬拼一定会失败,应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撤出苏区。

会议争论了一夜,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这下就该轮到叶飞表态了。

叶飞心里很清楚,硬拼,独立师肯定拼不过。

如果独立师被消灭,闽东苏区也就垮了。

反过来,只要独立师还在,苏区就是被敌人占领了,也不可怕,日后总有机会再恢复。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暂时退却保存力量,是最重要的。

但是,詹如柏等地方干部的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当然不希望放弃苏区。

问题就在于该如何说服他们。

叶飞说:"苏区当然要保护,但决一死战是保护不了的。死拼,就正好让敌人一网打尽。我们应该主动把苏区变为游击区,这样才不至于被敌人消灭,同时,又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坚持革命斗争。"

叶飞又说:"独立师要不要和敌人打一下呢?当然得打一下。不打就撤掉,苏区群众会有意见,那就不好了。必须打一下,只是要好好研究如何打。"

叶飞的意见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

地方同志同意,独立师的同志也同意。

于是形成统一的决议:

独立师给进攻的敌人一个打击之后,立刻转移到苏区外围,开展游击斗争,建立新的游击队。

苏区被敌人占领后,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县独立营和区中队)就地坚持,上山打游击,把苏区变为游击区。

洋面山会议是闽东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会议统一了认识,并作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这非常难能可贵,对于以后游击战争的深人开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会议结束,詹如柏、马立峰、叶秀蕃等临时特委主要负责人立刻分赴各地,传达会议精神,部署工作,发动群众。

独立师则立刻开赴福安东区洋面山后的柘洋西竹岔,与敌新10师展开作战。

由西竹岔一直打到堵坪,激战一整天。

伤敌500多,自己也伤亡200多人。

这是独立师成立以来进行的最大一次战斗,是一个消耗战。

但从总体上看,它是有意义的,既给深入苏区的敌人以迎头一棒,又鼓舞了苏区群众的斗争意志。

当晚,独立师由福安上白石向寿宁边界转移,后又转到宁德的杨德岔,突破了包围。

这时,独立师只剩下500多入,但主力保存下来了。

副师长赖金彪在突围中不幸牺牲。

独立师的突围,打乱了国民党的"清剿"计划。

1月25日,王敬久亲自赶赴福安赛岐,重新部署,采取"追剿"、"防剿"、"堵剿"同时并进的战术,企图以最短的时间消灭独立师。

闽东根据地很快就被洪水一样涌入的敌人给淹没了。

敌人采取疯狂而毒辣的"五光"(烧光、杀光、抢光、移光、抓光)政策,极大地摧残苏区人民群众。

3月下旬,闽东苏区大部分地区丧失,各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仅福安、宁德、霞浦等县,被毁村庄150多个,被杀害干部、群众达3000多人,被围困致死的将近3万人,留在连江的100多名先遣队伤病员,亦全部惨遭杀害。

独立师主力突围后,闽东苏区大部分被敌占领。剩下的苏区也被切割成安福、宁周屏、福寿、霞浦、福鼎等几小块。

马立峰跋涉在东区海拔千米、方圆200余里的崇山峻岭间,继续领导军民同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

马立峰

在艰难的日子里,马立峰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牵制住敌人大部分兵力。

国民党对他恨之入骨,悬赏捉拿马立峰。

扬言捉到活的赏大洋1000块,死的大洋500块。

在此险恶的关头,红3团代理团长游聚康叛变投敌。2月8日,在叛徒游聚康的指使下,陈奕弟、游阿乐等带人包围了马立峰在柘荣下坪凤落洋的住处,以汇报工作为名,进行突然袭击,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头部及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35年2月中旬,詹如柏惊悉马立峰被叛徒游聚康所杀的噩耗,悲愤交加,这位铮铮铁汉恸哭了一夜。

为了替战友复仇,詹如柏不顾一切,乔装和尚返回福安中心苏区,寻找特委和红军游击队。

由于叛徒的告密,3月1日凌晨4时,敌人悄悄地包国了寿宁后章村,詹如柏因寡不敌众被抓。

为防止他逃脱,敌人用枪打断了他的左脚骨。

詹如柏当即被五花大绑,在重兵的护送下押回福安赛岐,关进大牢。

国民党县长闻报抓了闽东“共匪头子”詹如柏,如获至宝,当下命令狱吏备办几味酒菜和一件棉衣送到狱中。

詹如柏根本不吃这一套,一挥手把酒菜摔在地上,怒目圆睁:“别跟我来这一套,给我滚出去!”

敌人见软的不行,便动用了残酷的刑罚。

但是,敌人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

詹如柏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受刑时始终咬紧牙关,不哼一声。

在这位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面前,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对他下了毒手。

3月18日清晨,赛岐镇上岗哨林立,戒备森严。

上午8时,詹如柏脚戴沉重的铁镣,被捆在椅子上抬往黄土岗刑场。

苏区群众听说敌人将杀害詹如柏的消息,纷纷赶到赛岐。

他们默默地伫立在街道两旁和刑场周围,最后一睹这位叱咤风云的闽东革命领导人。

詹如柏知道自己为党献身的最后时刻到了,他顽强地昂起头,向乡亲们作最后一次演讲:“我们共产党是穷人的党,蒋介石这个卖国贼,他双手沾满革命人民和共产党人的鲜血。我死没关系,还有其他人,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共产党总有一天会胜利!”詹如柏的话如同利剑,直刺敌人心窝。

恼羞成怒的敌人指使他们网罗来的一批被镇压的反革命的家属,如一群饿狼一拥而上,用锥子、剪刀丧心病狂地在詹如柏的头上身上乱割乱戳……詹如柏的一只耳杂被割掉。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残酷宰割,使詹如柏遍体鳞伤,几无完肤,鲜血淋漓,惨不忍睹。

最后,敌人用尖刀刺入他的胸膛,特委代理书记詹如柏壮烈牺牲。

詹如柏

1935年5月中旬,因叛徒出卖,大病未愈的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叶秀蕃在法竹岗森林中的秘密寮被敌包围,在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叶秀蕃

还有杨而菖、施霖、王四弟等同志,他们的牺牲,是闽东特委的重大损失。

但是,独立师还在,各地的游击队也依然在坚持斗争。

更主要的是,闽东地区已实现了战略转变,保存了实力。

这就为三年游击战争最终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935年4月,国民党当局以为闽东的革命力量已经消灭了,于是逐渐将大批主力部队撤出苏区,北上"围剿"粟裕、刘英领导的中国工农挺进师,屯兵寿宁、庆元一带,阻击挺进师进入闽东游击区。

坚持在闽东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利用这一机会,迅速行动起来,发展武装力量,恢复重建党的基层组织。

尤其是霞浦、福鼎一带坚持斗争的许旺等人,不仅恢复了4个区的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央霞鼎中心县委,而且把活动在这一地区的红军游击队200余人合编,组建了独立师第4团。

那时,叶飞正带着独立师在宁德、屏南、古田地区发展新的根据地,壮大独立师。

得知苏区的情况后,立刻决定返回苏区,帮助各地重新开创局面。

为了便于开展游击工作,独立师将所辖的团改为纵队建制。

叶飞率独立师首先同坚持在安德边区斗争的阮英平部会合,留下第3纵队交阮英平指挥,担任坚持宁德、屏南、古田地区的斗争任务,同时成立闽东特委宁(德)屏(南)古(田)办事处,阮英平任书记。

然后,叶飞继续率部向福安、寿宁地区挺进,与范式人会合,又留下第2纵队交范式人指挥,同时成立闽东特委福(安)寿(宁)办事处,范式人为书记。

随后,叶飞率独立师主力第一纵队挺进霞浦、福鼎地区,与该地许旺等人和红4团会合。

在霞浦、福鼎地区的枫岔头,独立师与红4团伏击并全歼了浙江省保安团一个加强连,缴枪100多支。

随后,叶飞、陈挺率独立师特务队化装奇袭福鼎港口重镇沙埋,全歼水警队,又和在福鼎、平阳地区坚持斗争的独立团郑宗毓会合。

独立师这一系列的行动,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打通了原先被敌人分割的宁屏古、福寿、霞鼎、鼎平4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也打开了闽东游击区坚持斗争的新局面。

苏区时期的根据地大多在平原地区,吸取教训,新建立的根据地则基本上都在山区,尤其是在两县或数县边区。

闽东的革命形式迅速地恢复并活跃起来了。

到年底,独立师发展到800多人,增编为4个纵队。

1935年10月,叶飞率闽东特委和独立师与从浙西南突围出来的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师在福建寿宁县的郑家坑胜利会师。

那时,谁也没有想到此次会师最后竟然会出现双方关系完全破裂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