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推荐我看一部剧--《长安十二时辰》,说实话我本人拒绝看国产电视剧,因为我觉得演员根本无法演出书中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以我自己找来了一本书看,叫《弃长安》。非常好哭的一本书,说安史之乱,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但其实真实的历史,比那段爱情悲剧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 一、安禄山是如何崛起的,又为什么要造反?1、安禄山早年经历 1.1 生于703年,胡人,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十几岁时跑到幽州一带做小生意,顺带也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 1.2 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看中,入伍当了小军官,凭借战功升迁。 1.3 因擅自出战惨败,安禄山被押送长安。宰相李林甫主张从轻发落,安禄山逃过一死,成为李林甫党羽。 2、唐玄宗的赏识与纵容 2.1 安禄山善于讨好唐玄宗,并认杨贵妃为干妈,深受唐玄宗信任。 2.2 唐玄宗最担心太子篡夺王位,安禄山刻意与太子保持距离,表态完全效忠于皇帝,获得进一步信任。 2.3 安禄山平步青云,做到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万,占唐军总兵力四成,具备了割据一方的能力。 3、杨国忠逼迫 3.1 安禄山阴谋策划,计划唐玄宗驾崩后起兵。 3.2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首席宰相,与安禄山明争暗斗,让安禄山倍感威胁,决定提前起兵。 总结:李林甫的提携和唐玄宗的宠信,为安禄山坐大创造条件,杨国忠的催逼点燃了导火索。 二、战争开始后唐军为什么如此拉胯?1、安禄山精心筹划 1.1 安禄山以范阳为基地,做了精心准备,同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规划,并派出小股部队实施佯动。 1.2 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短时间内席卷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1.3 唐军缺少准备,千里溃败,很快丢失了东都洛阳。 2、唐玄宗三大昏招 2.1 为推卸责任,唐玄宗处死直接领兵作战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动摇了军心。 2.2 起用半身不遂的哥舒翰镇守潼关,与叛军对峙。 2.3 听信杨国忠谗言,逼迫哥舒翰率军出关,结果全军覆没,通关失守。唐玄宗逃离长安。 三、太子李亨是怎样登上皇位,领导平叛战争的?1、第一步:策动马嵬驿兵变 1.1 唐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时,禁军已怨气冲天,他们杀死杨国忠,为太子除掉最大的政敌。 1.2 禁军将领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以绝后患。 1.3 普遍认为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使者是太子李亨。 2、第二步:另辟地盘 2.1 不追随唐玄宗入川,而是留下来领导平叛战争。 2.2 前往封地甘肃灵武,并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2.3 北部战场的汉军对项羽侧翼形成了严重威胁。 3、第三步:巩固皇权 3.1 平定永王李璘之乱。 3.2 召回朔方军,加强自身军事力量。副作用:朔方军已基本收复河北,撤走后河北再度落入叛军之手。 四、平叛战争为什么拖了那么久,谁该负主要责任?1、叛军攻势减弱 1.1 平原太守颜真卿在河北、山东组织抵抗,迟滞了叛军前进的步伐。 1.2 张巡等人死守睢阳,保住了唐朝的经济大动脉。 1.3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乱丛生。 2、唐肃宗的错误战略 2.1 宰相李泌主张先平定河北,再收复两京。唐肃宗坚持优先两京的战略,严重拖长了战争进程,产生了两大副作用。 2.2 第一个副作用:向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回纥借兵,引狼入室,日后成为唐朝的外患。 2.3 第二个副作用:唐军与叛军反复拉锯,为尽快平叛,不得不拉拢叛军将领,答应他们只要归顺朝廷,就能割据一方,由此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祸根。 作者共情能力非常强,文笔绝佳,靠着史书上的只言片语,带你回到那个动荡又血腥的年代,上至帝王下至布衣,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的在那场战争的漩涡中沉浮。我哭得最惨的是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的故事,在河北陷落,唐军一败再败的情况下,他们仍死守着平原城,成为乱世中的一点微光,正因为这点微光,才有了后来对河北的收复,但最终个人之力无法逆转一整个时代,颜氏一族几乎被屠尽,颜杲卿被杀,而颜真卿写完《祭侄文稿》后,继续抵抗叛军,至七十几岁被俘,仍不改颜氏儿郎本色。 还有张巡,他的故事我早就读过,死守孤城至于食人,然而援军却始终没有来。在作者笔下,那种绝望和豪情更加刻骨铭心,我真想摇着他怒吼,你的君主早已背叛了你,你的同僚也是一群畜生,这样的国家,不值得你守节。 可是那年月的士大夫,守得是自己心中之道。磊落与忠诚,比生命更重要。 赚了我的眼泪的还有哥舒翰,太好哭了,他前半生是帝国的战神,“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出征守潼关的时候,已经是个中风的老人了,最终因为君王和宰相的指挥,输掉了最关键的潼关一战。也想过誓死不降,可是还是跪在了安禄山面前,这一跪,半世荣耀,灰飞烟灭。 跪了,也没有活成,一代名将,后来被随随便便的杀了。 作者的笔下那种宿命感真的太好哭了,哥舒翰的时代过去了,那个威名赫赫的将军已经不在了,只剩下跪地乞生、苟延残喘的老人。 总之,这本书的文学性很强,很多故事写得遒劲有力,不管你对历史感不感兴趣,都非常值得一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