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说,情是波浪,心是水流,本性是水,我们该怎么理解?为什么人动心就会生情,生情必先动心?动心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说心和性本质上是不二的?为什么要学会平静地旁观自己?为什么说心大了,事儿就不算事儿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关尹子》鉴篇的第十二章,先读经文。关尹子曰:情生于心,心生于性。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来干我者,如石火顷,以性受之,则心不生物浮浮然。人的情感都是生于自己内在的心灵,而心灵又是人的先天本性而生。人的情感,就好比是水面上的波纹和浪花,而人的心灵就好比是流动着的水。人的先天之性就相当于最最本原的水。那些出现并且干扰我们的事物,就好比掉进水里的石头,和临时着起的火焰。如果我们能够用自己寂然不动的先天之性,去面对和接受它们,我们的心就不会随外物而动,也不会有情绪的波动。那些干扰我们的外物,就显得微不足道,轻飘飘,不会扰动我们的心了。我们先来看汉语当中“心情”这个词,仔细琢磨琢磨,特别有意思。人只要动心了、用心了、入心了、上心了、操心了,就会有情绪。很显然,人的情和心有关。只要有了情绪,无论是哪一种情绪,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都说明一定是有外来的人、事、物进了咱们的心,扰动了咱们本来特别平静的心。这个时候就好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了个石子或者是吹过风。本来水是静止的,一下子水就被石子给打破宁静,形成水波。我们理解了这点,理解到这种深度还是不够的,我们再想想:最最关键的是水能由静至动,也能由动至静。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咱们的心也是一个样子呢?能够被外来的事物扰动,从平静产生躁动,那也能够从躁动再重新回归平静,让动着的心回归不动的性。什么叫动心呢?所谓动心,就是心开始有分别,去判断这个是好的还是坏的?对我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在好恶的基础上又产生执着,好的我想占有,坏的我想摆脱。在执着的基础上就产生情绪,得不到的会痛苦,得到了会开心,得到了再失去会难过。反过来再说,外物来扰动我们的时候,只要我们有这个功夫,能够做到入心而不动心,入心而不住心,能够做到物动心不动。物可以来找我,但是我可以做到不在乎,不追随。心仍然能够如止水一般的平静。那个时候我们就等于用性,用自己的先天之性,去面对一切外部来的干扰。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寂然不动的先天本性去面对外物,外物不管它怎么躁动,它都是扰动不了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我们的心可以不跟着它动。我们读懂了关尹子这段话还应该明白,真的想要明心见性,最大的前提是能让自己的心回归极致的宁静。这种极致的宁静,其实不就是《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境界吗?不就是儒家圣人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那种境界吗?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流水是水,波浪是水,只不过是水由静而动。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差别的,但本质上则是完全一样。我们自己就可以提醒自己,心动的时候是心,心不动的时候就是性。心和性是不二的,是没有分别的,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元代高道牛道淳道长在注解这一章的时候,结尾是这样说的:此章明心性不二,应变无碍也。如果我们能够从关尹子的这段文字当中,参悟出这些道理之后,就应该明白,学会平静地旁观自己有多重要。我们都有情绪,心情都有不平静的时候,不平静也就不自在了,也就是心被外物所扰了,心被外物带动了。咱们要是能够训练自己,在有情绪的时候,能够出离自我,能够从当时的事态当中抽身出来,旁观自我。做自我的旁观者,就会发现自己是怎么样动心的,心是被谁牵走的。长时间坚持下来,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甚至泯灭自己对外境产生的种种分别与好恶。这样的话,对一切出现在生命当中的人、事、物都渐渐地能够平静地接受、平静地面对、平静地处理,再平静地放下。也就是,我们用自己的先天之性去待人接物,而不是用我们后天分别、好恶和执着的心念去面对一切,我们的心就会放大。这个时候不需要去调整外物,不需要跟外在的干扰去较劲,仍然可以让心维持在宁静与自在的状态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