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常养生十六宜(下)

 苏友圈 2022-06-2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日常养生十六宜(下)

魏 梵


本篇接着讲述冷谦所著的《修龄要指》中养生十六宜的后十一宜。

6、口宜常闭
这是古人的“闭口调息”法。
《类经·摄生类》: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调息,就是对呼吸的控制,有意识的延长一呼一吸的时间。通过调理呼吸来缓解压力、养生、延续生命……这是东西方自然疗法的共识。
由于调息的方法非常多,那么日常中简便又随时可操作的方法是哪种呢?
第一建议使用腹式呼吸法:闭口,以鼻先吸气,用意念将气通过胸部、腹部,送到小腹,再把气顺原路徐徐呼出。
如果自觉心神不宁,无法驾驭意念,那么最简单的就是深呼吸,要点在于缓缓吸气,要感到吸进的气,逐渐充满整个体腔,略作停留,再缓缓呼出。
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收敛心神,调理气息,促进气血流通,经脉通畅。
另外,不同的气功流派、瑜伽流派都有自家的调息之法,如能有老师指导,勤加练习则更佳。

7、津宜常咽
这是古人的“咽津”法。
陶弘景: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玉泉”就是指唾液。
唾液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不仅有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的作用,还能清洁和保护口腔,中医认为,有意识的促进口中津液的分泌,能够滋阴补肾,强身健体。而现代西方医学也证明,口腔唾液还是人体第一道抗癌防线,唾液只要与食物接触三十秒钟,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最好每口饭能咀嚼三十下再咽下。这与我国传统养生学中建议“细嚼慢咽”是相吻合的。
具体练习方法:先要敛心摄神,舌抵上腭,此时唾液会自觉分泌,再将舌头在口腔之中上下左右搅动,增加唾液的分泌,最后分三口徐徐咽下。

8、气宜常提
这是古人的“收肛提气”法。简称“提肛”法,又称“撮谷道”。
提肛运动随时随地,想起便能进行锻炼,虽然提肛是对肛门的提起和放下,实际上主要是对会阴穴的提落升降,会阴在前后二阴之间,是任脉、督脉、冲脉经过之处,练习时会连带肛门及前阴共同提落。其要领是:吸气时收缩会阴向上,如忍大便和忍小便的感觉,呼气时缓慢放松会阴,如尿小便的感觉,一提一松为一次。
此法类同当下流行的盆底肌运动,长久坚持练习,可以预防和治疗痔疮,对于小便不利、盆底肌松弛、阴道松弛等有非常好的疗效。同时也能提升中气,增加抗病能力。

9、心宜常静
这是古人的“静心”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清静经》: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刘完素: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静心需静神。历代医家皆倡导“静神以摄生防病”。其要点在于内心要保持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但是相对其它养生方法,想要做到心静神静,却是最困难的。
那么可以操作的方法有哪些呢?首要在于顺应四时,日常的饮食起居,根据四时更替进行因时、因地、因人进行选择。其次在于内心的安守,不为外界的种种妄想所动,凡事有度不妄求。烦躁之时可以通过适度的运动、清淡的饮食来加以调和。

10、神宜常存
这是古人的“养神”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张介宾注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
《寿世保元》: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神,代表人体生命力的根本,是脏腑气血外露的征象,中医四诊中的望诊中,望神可知气血之盛衰,《内经》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心藏神,神能常存于心,则正气不衰,身体康健。《彭祖摄生养性论》:喜怒过多,神不归室。《内经》: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惮散而不收……
所以存神之法,必要安心,安心则需心血充盈,精神愉快,乐观开朗。

11、背宜常暖
这里所说的背,包含了背与腰。
背属于人体之阳,背部有督脉、膀胱经经过,背上部有大椎穴,背中部有至阳穴,腰部有命门穴和肾俞穴,所以背腰部保持温暖,阳经的经气就能正常运行,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
所以空调风对着后背直吹,腰部暴露在外,都是不可取的。

12、腹宜常摩
这是古人的“摩脐腹”法。
摩脐腹近年来常为人所知,一方面是中医做宣传,一方面也是西方医学研究证明,腹部是人体记忆和情绪的集中地,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大脑。
东西方医学都认为,摩腹不仅能预防和治疗肠胃疾病,也有改善情绪的作用。
中医的诊断学中,也通过触诊腹部来协助诊断。
日常保健操作时,须先将双手掌搓热,以肚脐为圆心,顺时针回旋摩擦,再逆时针回旋摩擦。也可结合揉脐法,对肚脐周壁进行揉摩。操作过程中如能放屁或打嗝为佳。
常行此法,可预防和治疗便秘、泄泻、痔疮等疾病。

13、胸宜常护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心肺位于胸部,任脉由此而过,前有宗气所聚之处:膻中。对于女性十分重要的乳房,也位居于此。
对于胸部的养护,除了保暖之外,可以常按揉膻中,用刮痧板从咽喉往下进行轻轻刮拭。也可以使用小儿按摩手法中的“按弦搓摩”,搓热两手掌,从胁下往下直推到腰下,能够疏肝解郁,对于胸胁胀痛有非常好的疗效。
如此常对胸部进行保养,不仅能养护心肺功能,达到宽胸理气的效果,预防呼吸道疾病和乳腺疾病。

14、囊宜常裹
这里说的囊,指阴囊。中医认为阴囊为外肾。
《修龄要指》:元气亏弱,腠理不密,则风寒伤感。患者端坐盘足,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缄息,存想真气自尾闾升,过夹脊,透泥丸,逐其邪气。低头屈抑如礼拜状,不拘数,以汗出为度,其疾即愈。
那么日常养护,可以两手兜裹外肾,闭目调息。此法可以固肾强腰。

15、语言宜常简默
中医养生箴言里,有很多和语言相关。比如:
食不言,寝不语;
慎言语,节饮食;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发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这一点,经常需要通过语言来沟通的人会有体会,言多则伤气,说话多了会觉得非常疲惫。尤其是在某些社交场合,需要应酬交际,说过多的废话、垃圾话,尤其伤神伤气。
所以,少说话,说话尽量简明扼要,以免耗伤真气。如教师、当下流行的主播,日常不可避免的需要多说话,则需要通过饮食针灸汤药来对身体进行养护。
另外,大小便的时候不宜说话、谈话,禁口勿言、咬牙,则气机内守,不泄于外,有利于二便通畅。

16、皮肤宜常干沐
这是古人的“干沐”法。
我们都知道,古代医家皆建议多梳头,少沐浴。用手掌摩擦全身,古人称为“干沐浴”。
具体操作方式,须先将两手搓热,从头顶百会开始搓摩,依次为面部、肩臂、胸部、腹部、胁部、腰部、腿部等。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顺序进行操作。
经常进行这种操作,可以保护卫气,荣润肌肤,保证气血的流通,可以抵御外邪侵袭。



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这两条是养生十六宜中的根本所在,也是最难做到的两点。现在的我们,无论是网络、交通、讯息,都非常的快速发达,有时候需要用尽心神才能跟上外在的节奏,大家都习惯了快速学习,快速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的患者非常多,愿意自省、回归内心之时,却发现很难静下来,希望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之时,却发现自己很难坚持。

那么,我们试着从这“养生十六宜”开始操作,以此开始,一点一点让神归本位,身心宁静。正气足,邪何以干?

金针妙用,即为济世良药。
玉琴中和,胜似益寿仙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