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老中医,用四逆汤调理3年顽固口疮的中医思路,原来是这样

 文炳春秋 2022-06-20 发布于浙江
李可老中医,用四逆汤调理3年顽固口疮的中医思路,原来是这样
 
昨天分享了一则已故名老中医李可用四逆汤调理3年顽固口疮的普通医案,竟然引发患者及医者的讨论,始料未及。

有读者希望继续分享李可老中医的案例,也在文末答应在今天详解四逆汤调治口疮的中医思路。

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医治病,不仅在于对中药的使用技巧,更在于基本的方证辩证。

能不能用四逆汤,治疗反复发作的口疮,正像一个同行昨天留言的那样“有是证,便是方”。
明代杰出中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论述到:“口疮,连年不愈者,虚火也。”
四逆汤处方:附子(制)300g 干姜200g 炙甘草300g
而昨天35岁的3年口疮的案例,就是元气虚火不归元,虚火循经上炎口舌发为口糜(口疮)。

中医讲“水寒龙火飞”,昨天的口疮男患者水寒是他的基本矛盾,龙火飞则是在阴阳界面的热化后伏于体内,而不同界面不同部位的阴阳都虚、寒热虚实较难辩证,是这种口疮难以调治的病机问题。

患者水寒,再加上脾土正气比较弱,龙火则不能潜藏于本位,成为虚火上越,脾土较薄不能伏火,上犯君火,则口疮就反复发作。

下面 引用清代中医家黄元御所著的《医圣心源》中的解读:

“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而对四逆汤中甘草和附子用药立意,则可以参照中医扶阳学派代表人物、清代医家郑钦安所著的《医理真传》中所言: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而昨天医案中35岁男患者就是因为脾土正气不足,导致寒热内生,其口疮的根本在脾土亏虚后的三阴本气不足。

然后,依据李可老中医倡导的“先顾护三阴之气,则以四逆汤配乌梅、生甘草和炙甘草各半,能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
1.     用“火生土,土伏火“大法,让健脾土以伏上越之阴火:方中熟附子、干姜可以温元阳、暖土气,用比附子量大两三倍的炙甘草,用以熟附子和干姜两味中药的阳热之气伏于土中,并降沉到土下的肾水之中。
2.     土载木,四逆汤中乌梅,既能禀冬令之水精又能得春生之上达,让生气上扬,则浊气自然趋下,同时还能回复厥阴、阳明主阖的功能,阳明阖则坎水充盈,元气恢复。
3.     补益脾土之气,兼调理中途内生之寒热二邪:方中甘草性甘味平,可调五脏六腑之寒热邪气,通贯阴阳,可梳理脏腑阴阳正气,除寒热阴阳之邪气,脏腑之气回归土中,调理一段时间,则土气充盈。
4.     火生土,土伏火,相火归位:这样归功于方中乌梅配炙甘草的阴阳双补、酸甘化阴、增强土伏火的药力,来收敛离位之相火。
总之,四逆汤加味后,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可以治疗少阴寒化的阳虚症。

在面对这类寒化而阳虚的上火下寒脾土虚的口疮时,饮用李可老中医的“火生土,土伏火“理论,灵活变通,就能收到传统经典调理当代疾病的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