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锦决战:决定大明帝国兴亡的一个月丨历史专栏

 志存高远的小馆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大伊万历史专栏

图片

透析古代历史与战争

图片

图片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辽西重镇宁远城中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誓师出征仪式。誓师完毕,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位总兵、十三万大军,五多匹骡马、三千余门火炮,浩浩荡荡出宁远城,向一百二十公里外的锦州开拔。

一场决定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图片

虽然手里集结了一支萨尔浒之战以来阵容最为强大的兵团,虽然崇祯皇帝想尽办法满足了大军的粮饷,但作为全军主帅的洪承畴依然愁眉不展,面容阴沉。因为他深知,此战可能决定着大明的存亡,千钧的重担之下,他却并没有获胜的把握。

自去年四月,清军开始围困锦州以来,锦州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守将祖大寿左支右绌,苦苦支撑,求援信不断飞往北京。崇祯帝心焦火燎,不断催促蓟辽总督洪承畴出山海关援救锦州。老洪深知自己手中的兵力、粮饷、装备远不足以完成解锦州围的重任,于是以各种借口抵制皇帝出兵的要求,反而不断要兵、要饷、要装备。

这样一直拖到了崇祯十四年的三月,锦州城内终于发生内乱——驻守锦州外城的蒙古籍士兵发生哗变,向清军投降,锦州外城遂告失守。祖大寿只能坚守在锦州内城里,情况越发困难。

图片
洪承畴

崇祯帝感觉不能再任由老洪拖延下去,遂下严旨逼迫老洪率军出关,火器、战马、盔甲、粮饷朝廷都尽力满足。老洪深知,这一战再也躲不过去了,于是从四月下旬开始,以宁远为基地,出兵援救锦州。

出兵归出兵,他却不敢真的赌上手头的全部家当,因为这也是大明朝的最后一副家当。

图片

经过反复权衡,洪承畴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妥的部署方案——以宁远为后方的依托,大军凭借战车,步步为营,稳步向锦州外围逼近,最终压迫锦州外围的清军撤走,以解锦州之围。

为了保证后方粮道的安全,老洪把军粮囤积在宁远城中,然后从锦州外围前线到宁远城,沿途一百公里的杏山驿、塔山堡、高桥驿、连山驿等据点都安排了不少的兵力防守。这些据点彼此之间相距短的只有十几公里,长的也不过二十多公里,可以互相支援,互相策应,使清军无法袭击明军粮道。前方作战如果不利,前线的明军也可以依靠这些据点逐次后撤,不至于遭到重大损失。

图片
从宁远到锦州沿线的明军据点

有了稳固的后方,明军自然也就敢于战斗了。

从四月二十五日开始,明军援锦兵团前进到了锦州南郊的乳峰山下,并开始了对乳峰山的攻击。

此时锦州外围的清军总兵力大约三万人,统帅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这三万清军,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在锦州以北以东,挖掘了三道长壕,以围困锦州;一部分在锦州以南,占据锦州南郊的山丘制高点,一边监视锦州守军,一边防备宁远方向来的明军。借助水面宽阔的小凌河作为天然堑壕,可以让锦州守军无法从这个方向突围。

图片
▲济尔哈朗

四月二十五日的战斗中,清军凭借乳峰山有利地形,居高临下阻击明军,而经过了洪承畴两年调教的明军战斗力和士气都大有改观,在炮火掩护下勇猛地仰攻乳峰山,一直冲上山顶,夺取了两红旗和镶蓝旗的阵地。清军对明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大为震惊,连忙用部署在山头的红衣大炮猛轰明军。明军承受着清军炮火的轰击,仍然坚持战斗,直到傍晚时分才撤出战场。

此战,洪承畴报告,明军阵亡738人,重伤793人,而获取的清军首级为25个。

战果不大,但确实给了清军以极大的震撼,也给了明军将士以前所未有的信心。

图片
1641年春锦州外围的形势

从五月到六月,洪承畴又指挥明军数次进攻乳峰山,清军拼死抵抗,虽然明军始终未能打破锦州的包围圈,但也让围城的清军承受了不小的伤亡,士气也开始有所下降。而明军每次攻击后,就后撤到杏山、高桥、塔山一线休整补充,然后再换上新锐部队继续作战,形势对锦州外围的清军越发不利。

洪承畴已经感觉到,解锦州之围是完全有可能的,他给崇祯上书说:“今次几番战胜,军声已振,解围有望,目下惟候机缘一凑耳。”

但是,此时的崇祯已经无法无法再让老洪这样慢慢地“磨”了。

老洪指挥的十余万明军,都是从明朝各边镇抽调而来的精锐,甚至还有从追剿中原农民军的明军中抽调而来的部队,这就造成了边镇和内陆的极度空虚。此时,张献忠正流窜在川楚之间,李自成已经重入河南,并攻克了洛阳,内陆明军精锐尽抽去关外,根本无法对抗农民军。而边镇的空虚,又让崇祯极为担忧清军可能会突破长城、入塞袭扰。

同时,十余万大军在辽西旷日持久的作战,其高昂的成本也让崇祯越发感到承受不起了。他需要老洪集中全部主力,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一场决战,彻底打破锦州的包围圈。

为了给老洪施加压力,深谙皇帝心理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给老洪去了一封信,信上说:“台臺(指洪承畴)出关,用师年余,费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陆又困,……何以副圣明和谢朝中文武之望?”

老洪受此刺激,又被崇祯严旨催促,这才终于下决心赌一把大的——集中手头全部十三万兵力,一把“梭哈”,彻底打破锦州的包围圈。

既然全军出击,那粮草便不能再放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宁远了。因此在作战开始前,老洪下令将全军的粮草集中到海中的笔架山,此地距离明军前方基地松山堡大约二十多公里,转运粮草非常方便,且清军没有水师,无法上岛攻击,可确保安全。

图片

安置好粮草之后,洪承畴亲率十三万大军于七月二十九日抵达松山堡。当天夜里,洪承畴指挥明军趁夜色掩护,从乳峰山西侧登上山头立营,并把仅有的六门红衣大炮拖上山头。天亮之后,驻扎在乳峰山东侧的清军赫然发现明军已占据西侧山岭,自己居高临下的优势荡然无存,无不“大骇”。

八月初二,明军从乳峰山西岭发起猛烈进攻,清军则死守东岭。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听到乳峰山方向传来隆隆炮声,估计援军已到,马上集中城内精兵,打开南门,向南进攻,企图和援军南北夹击清军。

本来,锦州城南被小凌河阻隔,守军无法出击,但现在已到秋季,小凌河进入枯水期,河面变窄,河水变浅,守军可以轻松涉河而过。幸亏多尔衮在六月接过围城清军指挥权后,未雨绸缪,在小凌河南又挖了三条长壕。关键时刻,这三条长壕起了救命的作用——锦州守军出击之后,冒着清军阻击连续冲过了两条壕沟,距离乳峰山西侧的明军已经近在咫尺了,但第三条壕沟再也无力冲过,功亏一篑。

这一天的战斗,洪承畴报告斩获清军首级103个,斩杀清军将官20多人,但明军也付出不小的代价,宣府总兵杨国柱阵亡。

八月初八,清军反击乳峰山西岭的明军大营,被击退;初九,明军再反击东岭的清军大营,也被击退;初十,清军再反击明军大营,又被击退。双方在乳峰山两侧就此形成了对峙局面,谁也赶不走谁,战局一时停滞下来。

图片
多尔衮

此时,多尔衮采取了一面固守营垒,一面派人回盛京求援的策略,而洪承畴则陷入了决策的困难——

当时,随军的太仆寺少卿马绍瑜建议,应趁清军援军未到之前,全力出击,将清军赶出乳峰山,彻底控制锦州外围制高点,进而居高临下打破包围圈,而大同监军张斗则建议,明军不应始终纠缠于对乳峰山的争夺,应分兵从乳峰山以西进军打破包围圈,至少也应占据西侧的大架山,以防清军从侧后包抄。但洪承畴对二人的建议只是轻蔑地回应说:“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耶?”

洪承畴自有自己的盘算——从前一阶段战斗看,清军战斗力很强,且营垒坚固,所谓一鼓作气集中主力将清军赶下山是不现实的。至于分兵进军,更不现实,明军战斗力本来就弱于清军,必须把兵力抱成一团,才能和清军抗衡,如果分兵出击,极可能被清军分割吃掉。

所以他的选择是: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乳峰山西岭和松山堡周围地区,继续和清军对峙。同时以部分兵力保护松山堡向南到小凌河入海口大约十公里的区域,这样即使清军从西侧包抄后路,明军也能把笔架山的粮草海运接济松山。十几万明军聚在一起,清军啃也啃不动,耗也耗不起,最后只能退走。

就在洪承畴选择继续对峙的时候,盛京的皇太极却做出了倾全国之力、围歼洪承畴兵团的决定。

从八月初开始,锦州前线的告急求援文书连续到达盛京,多尔衮甚至直接表示“敌兵实众,无法抵敌”,锦州前线存在着崩盘的危险。皇太极忧心如焚,马上下达总动员令,“悉索沈中之丁”,准备于八月十一日出兵。

然而,身体肥胖、患有高血压的皇太极却突然流鼻血不止,不得不推迟三天出兵。到了八月十四日,他的鼻血依然止不住,但他知道,不能再等了,于是下令出征。他自己一边用碗接着鼻血,一边策马疾驰,六天时间跑了二百二十多公里路。八月十九日,皇太极率军绕道锦州城西,抵达了松山以西五公里的戚家堡。

皇太极到达戚家堡后,马上登上大架山观察明军阵营。发现明军布阵严密、无隙可乘,不禁感叹“洪承畴善用兵,果然名不虚传!”但是再观察下去,就发现了明军阵势的致命弱点——明军主力全部集中在松山到乳峰山一带,另有部分兵力保护南路海滨,而通往高桥驿、塔山堡的西南方向却兵力空虚。

皇太极马上做出部署:命所率的十万清军从大架山向南依次展开,一直展开到海边,将明军通往宁远的道路全部截断。为防明军突围,又下令清军在一天之间从大架山到海边挖掘了三道长壕,宽一丈多,深八尺,人马无法越过。

图片
皇太极

洪承畴在发现了皇太极已经率援军亲自抵达锦州前线后,虽然感到意外,但也并不特别紧张。即使在八月二十日,清军已经截断了明军的后路之后,老洪依然不太紧张,因为南面海滨还控制在手中,笔架山的粮草依然可以通过海路接济松山,下面无非是和清军继续对峙而已。

但是,八月二十日晚上却传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南面驻守小凌河口的明军报告,从笔架山方向来的运粮船说,清军在当天白天趁着笔架山海域退潮,露出一条“天桥”的机会,迅速奔袭笔架山,防守笔架山的明军抵挡不住,粮草全部被清军夺去!

图片
笔架山退潮后形成的“天桥”

这下松山附近的明军彻底陷入了绝境!

全军携带的军粮只够吃三天的,继续对峙下去,用不了多久全军都得饿死。没办法了,只能强行突围了!

八月二十一日,老洪指挥明军全军出动,拼命冲击清军阵营,企图打通通往宁远的退路,皇太极深知成败在此一战,也亲自披甲上阵,指挥清军坚决守住各自营垒,绝不让明军逃过。在这天的战斗中,清军挖掘的三条长壕起了关键作用,大大迟滞了明军进攻的速度。明军苦战一天,“终不能闯壕”,最终只得退回松山堡。

当天晚上,老洪召开会议,大部分将领都表示希望分路突围,争取返回宁远。老洪深知突围难度很大,不如集中全力再与清军一战,或许会有胜算,但拗不过大部分将领的意见,最终只得做出第二天凌晨时分分路突围的部署。

老洪没想到,分路突围的决定一下,人心马上就散了。会议刚一散,大同总兵王朴回到自己营中,马上下令连夜突围。王朴以为,清军经过一天的激战,必定人困马乏,自己出其不意地突围,或可逃出生天,若等到凌晨其他几路大军一起行动,清军已有了防备,就不好跑了。

所以他必须先跑。

其他几路很快知道了王朴所部已经率先突围,此时,谁也不想落在后面被清军歼灭,于是你跑我也跑,各营全都开始自行组织突围,明军秩序顿时大乱。消息传到洪承畴大营时,老洪想控制住各营已不可能了,只能组织自己身边的曹变蛟、王廷臣两个总兵的部队坚守松山堡,企图吸引和牵制住部分清军,为突围的明军减轻压力。

然而,他们完全没想到,皇太极在二十一日的战斗刚一结束,就已经料到了明军第二天必定要突围,于是分几路进行部署,专门截杀突围的明军。果然,当天夜里明军就开始了分头行动。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明军的行动很快就陷入混乱之中,许多人在黑夜中掉入壕沟,再也爬不出来,后面的人踩着战友的头顶越过壕沟,拼命向西逃窜。跑到天亮时分,侥幸越过壕沟的明军才绝望地发现,通往宁远的道路上早已到处是等待截杀他们的清军。此时,跑了一夜的明军又累又饿,盔甲、马匹、武器已经丢得七七八八,根本无法组织抵抗了,完全成了待宰的羔羊。

图片

八月二十二日,这是血腥的一天。这一天,在从杏山驿到塔山堡短短十五公里的路上,溃散的明军“弥山遍野”,清军骑兵不断追杀,明军尸横遍野,很多人走投无路,跳入海中,企图靠游泳避开清军追杀。然而,渤海湾高达2.8米的大潮很快将他们吞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雁鹜。”

就在这一天,留在松山堡的洪承畴仍然试图发动突袭。他命曹变蛟率骑兵突然奔袭了戚家堡的皇太极大营。此时,清军主力都已派出截杀明军,皇太极大营兵力比较空虚。曹变蛟部出其不意的突袭,几乎一直攻入皇太极的大帐。关键时刻,皇太极亲自上阵搏杀,附近的清军闻讯也疯狂地回援,才总算化险为夷。

老洪的最后一搏已经无法改变整个战役惨败的结局了。从八月二十一日夜间到八月二十六日,短短四五天时间,清军斩杀明军五万三千余人,而海中的明军尸体无法计算,估算至少在一两万人,侥幸得以跑到宁远的明军只有区区三万余人,此外松山堡还有二万余人困守。

此时,距离老洪宁远誓师出征正好一个月。

十三万人的援锦兵团,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清军攻下松山堡,洪承畴被俘后降清。两个月后,锦州守将祖大寿投降。历时两年之久的松锦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

此战之后,明朝最后的一个精锐野战军集团宣告覆灭,耗尽国力修建的宁锦防线崩溃,通往山海关的道路已经敞开了。

“明亡之征决矣”……

参考文献:《明史》、《清太宗实录》、《清史列传》、《明清史料》(乙编)、《朝鲜李朝实录》


限量2000件,先到先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