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数术考|太素脉法

 sdxy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太素脉法是通过人体脉搏变化来预测人生贵贱、吉凶、祸福的古代方术,使用太素脉秘诀,不但可以给人诊病,还可预言人的命运;不但可以预测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甚至还可以透过父亲的脉相来预测子女父母家眷的命运前程。据日本中医目录学家丹波元胤考证,“是唐时已有此说”、“北宋之时,其说已行”(《中国医籍考》)。首见于隋朝杨上善氏《黄帝内经太素》。自杨上善创立太素脉法,其后以精研《太素脉》名于时,见于传记者,以宋之智缘僧为著,《医说》谓宋有张子充,善能诊脉,知人生死,及生平贵贱祸福、吉凶荣辱,克应如神,所谓善能诊脉云云,殆亦精于《太素脉》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太素脉以脉象清、轻、重、浊,断人富贵贫贱,祸福寿夭,生死时日,在中医脉诊中独树一帜。隋朝杨上善氏,以清浊而决贵贱寿夭,开太素脉之先河。其实,早在晋朝,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已经掺进部分太素脉法的内容,如“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假令得囚脉,当于囚徒家得之。”北宋时有智缘、王朴、张扩精通太素脉见诸于史传。特别是隋州人智缘(?-1074),有《太素脉法》传世。《宋史》卷四百六十二“方技门下”“僧智缘传”载:“僧智缘,随州人,善医。嘉佑末,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宋史》)《古今医统》:“僧智缘,徐州人,嘉佑(年号)中召致京师,诊父母脉能知子之吉凶。时王安石、王硅俱在翰林。(别人)疑古无此,安石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视父知子,又何足怪哉。”宋·庄季裕(1079-1149)曾著《灸膏肓俞穴法》一书,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六位医家取膏肓俞的数十种方法,是中医第一部研究俞穴的著作。其《鸡肋篇》中曾曰:“太素脉以言诊脉,决人吉凶寿命之术也。有《太素脉法》一卷,序言本唐隐者张威以授张太素,太素始行其术,故名。”

图片

南宋医家齐能之著《太素造化脉论》一卷,字实轩,新安人。自序曰:“太素之理,妙用莫测,变化无穷。余生以济人为心,以施药为事,遂研精医学,深究脉法,无穷之理,自得于心。验人贫富、贵贱、寿夭、优乐,往往不期而言中,于是忘其浅随,撰成《造化脉论》,不出于阴阳两字。测之然后知其为益深,穷之然后知其为益远,然亦安敢自是其是,姑志一得之愚,以保知者正焉。新安实轩齐能之自叙。”又著《太素脉经诗诀》一卷,自序曰:“《造化脉论》,已经山屋先生订正,然其理深远,观者未易穷测,遂并编述前贤诗诀于后,其间辞意有窒塞不通、隐奥难晓者,辄以己意增减而润色之。盖《脉论》者,造化之根原,《诗诀》者,吉凶之克应,二者不可缺一,合而观之可也。”

《世善堂藏书目录》载南宋太医刘开《太素脉诀》二卷,《南康府志》曰:“刘开,字立之。习释老学,常游庐山,遇异人授以《太素脉》行世。元帝召赴阙,赐号复真先生。卒,葬于西古山。著有《方脉举要》。”严用和曰:“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严用和济生方·序》) 刘开另著《脉诀》一书,自序曰:“夫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晋王叔和以七表八里定人之生死阴阳,文理浩繁,后学难晓。大抵持脉之道,非言可传,非图可状,在乎心会而已。今将紫虚先生面会阴阳,撮其枢要,但以浮沉迟数为宗,风气冷热为主,有力无力以定虚实,且如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沉而有力为积,沉而无力为气,迟而有力为痛,迟而无力为冷,数而有力为热,数而无力为疮。更看三部何部得之,且如寸部属上焦,头面心胸之病,关部属中焦,腹肚之病;尺部属下焦,腰足之病。更察五脏之中何脏得之,六腑亦然。学者以意而加精别,庶不至按尺握寸之消。嘉熙五年(1242)上巳日,后学刘开述。”还著《脉诀理玄秘要》《复真子刘先生脉法》《脉诀元微》等脉书。明嘉靖年间宋之翰跋曰:“东垣《珍珠》、刘氏《脉诀》二书,皆出于近代,而实医家之秘宝也。”

现存太素脉法的代表作是明代青城人张太素的《太素脉秘诀》,后世医家多视之为学习太素脉之要籍。张太素得隐者董威秘传,承袭清浊之说,特别侧重于性格、气质、品位、素养方面的判断。书中将脉象分成轻、清、重、浊四种,称之为“四营脉”,认为“太素之脉,七表八里,轻清重浊,四时逆顺,可见官禄生死,祸福疾病缘由,岂不神乎!”。

图片

明·龚廷贤(1538-1635),字子才,号云林,明江西金溪(今合市乡龚家村)人。此人一生著述极丰,列其名目,约略有《种杏仙方》四卷(1581)、《万病回春》八卷(1587)、《云林神毂》四卷(1591)、《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六卷(1591)、《鲁府禁方》四卷(1594)、《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三卷(1604)、《济世全书》八卷、《寿世保元》十卷(1615)、《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六卷(1655)、《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歌》等,另著《痘疹辨疑全幼录》《秘授眼科百效全书》《云林医圣普渡慈航》《医学准绳》《家传太素脉密诀》等,皆佚,对日韩医学影响极大。其父龚信,字瑞芝,号西园,精于医术,曾任职于明太医院,著有《古今医鉴》,经廷贤整理刻行于世。龚氏家学渊源,其《家传太素脉密诀》即是一秘。其序曰:“夫宇宙之寥廓,莫能穷其涯际。然阴阳神鬼之运输,雨露风雷之灌溉。花卉之繁荣,日月之明晦。甚之河海渊源,屋楼万变,极大内之幻观隐现。细之杜宇悲春,雌鸿唤雨,种种色像,各尽其致。噫!此皆一脉为之橐龠,消息于其中也。岂吾人一身,为天地生民立心立命,担千古道脉之继,纲常礼乐之宗,超万物独钟其灵,而秉彝反异耶?故《藏教》云:父母及子相感,业神人胎。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长生。从一七至五七日,生五脏上下气。通身前身后、左右二边,各生脉五十条。一身之中,共八百吸气之脉,至是皆具。通诸出入息气。盖此身与造化同流。左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阳生于子,火实藏之。所以三焦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过重楼通之左右手。呼吸之有浮沉迟数,可占其休咎生死疾患。莫得秘藏。是《太素》之所以有七珍九候,析五行之微,辨八节之候,何其明且备也。虽然,呼吸即阴阳运输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泽即花木荣繁也,耳目即日月明晦也。及至出圣人贤,驰王骤帝,纬地经天,若大功业,莫不从此精神酝酿之也。先儒云:人身一小天地,信哉。余读张山人《脉诀》,知其得先天之正,抉石室之珍,穷及性命微言,终始造化妙绪,其资与生人养命之道,功岂浅鲜?因附剖删以共海内,特书此以志其大云。”

图片

明代医家王文洁,字冰鉴,号无为子,江西人,著有《图注八十一难经评林捷径统宗》《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王氏秘传叔和图注释义脉诀评林捷径统宗》等,后合刊为《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等书,尤其精于太素脉法,算人富贵生死无失。又著有中药方面著作《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现存世。于《太素脉诀统宗·魏序》巍时亨序曰:“客有问子余曰:书必有名,名必有义,《脉诀》以太素名者,何也?果以太初者气之始,而太素者质之始,原其质之始,乃以太素名软?且《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太素脉寿夭富贵、贫贱祸福无不知之,其于原始反终之意,盖益深矣。余曰,非也,有自来矣。有青城山神仙张名太素者,会悟叔和脉理之微,贯通岐黄卢扁之秘,一诊视之间,不特可以知人之虚实寒热、疾病安危,而人之贵贱贫富、死生祸福,莫不于是决焉。人因其言之验,异其术之神,即其人之名,传其世之广,所以称之当时,曰太素脉所诀也,闻之后世,亦曰太素脉所诀也。而太素之说起于此耳,愈传愈远,愈异愈奇,人遂以太初、太素之义神其说以重之,是徒知太素之名,而不知太素之实矣。反而思之,青城张仙之以太素为名,而因以太素名脉诀者,非张仙之自炫其名也,由人之慕张仙之术之异,而顾以其名名之,使不失其真也。岂料后之人因名而反失其名、考实而莫讯其实邪!友人冰鉴留心于是,亦悼太素之脉名虽传,而实不符也,乃以张恤脉诀详求搜正,汇为卷恢,与扁鹊《难经》、叔和《脉赋》等书并类以行,使自今而后人之欲行太素脉诀者,不必求之太初、太素之说,而当求之青城张仙之云也、然则是书一出,在冰鉴有酌古之明,在张仙有准今之绩,而在业医者亦有循名责实之目央,其惠岂小补云!客曰:然。时万历己亥(1599)夏月,安福交亭魏时亨逢泰甫书。”现有版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戊申洪武元年(1368)的线装木刻本《锲太上天宝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明万历三年乙亥(1575)刻本(存五至七卷,原题《锲太上天宝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安正堂刻本(题作《太素脉诀统宗》)、日本承应二年(1653)翻刻明安正堂本、日本宽文三年(1663)据明万历安正堂本翻刻、清初刻本等版本。

明·朱元璋(1328-1398)御医杨文德氏,元明间江西乐平万全乡人(现乐平市涌山镇沿沟村人),著有《太素脉诀》传世,惜已经散佚。据《中国医籍考》引《饶州府志》曰:“杨文德,乐平万全乡人。攻医,精《内经》太素脉。明初征诣太医院。洪武戊寅乞归田里,明祖御书'种德’二字赐之。舟抵饶城,医者刘宗玉延之,文德为讲歧黄心法,以太素授之。紫极宫道士宋姓者疾,文德诊之,曰:不数剂愈。宋以银饮器谢之,文德却不受,中途长啸,时宗玉子烈因问其啸之故,文德曰:明年春肝木旺,脾土受克。至期果死。黄复昌疾,文德诊之,曰:一剂即缓。官贵脉旺,秋当入仕。寻以荐授丹阳令。徐皆类此。所著有《太素脉诀》一卷。”可见,杨文德治病疗效高,还精通以太素脉法推测病人的贫贱富贵。

图片

明初著名医家刘纯(1340-1412),朱丹溪再传弟子,撰有《医经小学》六卷(1388)、《玉机微义》五十卷(1396)、《杂病治例》一卷(1408)及《伤寒治例》一卷(著作年代不详),此外,刘尚撰有《太素脉诀》及《寿亲养老补遗》若干卷,惜此两书早已佚失。明·程玠为新安医派眼科重要医家,字文玉,别号松厓,又号丹厓,歙槐塘(今安徽歙县槐塘)人,明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乡荐,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进士,详细生卒年不详。程氏著有《松厓医径》《眼科良方》《大定数》《太素脉诀》《八门遁甲》《医论集粹》《脉法指明》等。

图片

明有彭用光氏,庐陵人,喜言太素脉,著有《体仁汇编》五卷(1549),此书摘录王叔和、李东垣脉诀药性等书及治验方药,及同县赵铨《太素钞》之精华,将太素脉扩大到十八种脉象,各有所属,病脉中也有人事之窥察。著《太素运气脉诀》《彭氏(用光)太素原始脉诀》各一卷,彭用光曰:“假如诊得浮脉,缓缓如蝴蝶斗舞者,应在庚辛之日有喜。若太过、不及者,有灾晦,若先期能预慎防闲,则或能减少。《太素》一书,正欲使人避凶趋吉,故程子曰:'知之减半,慎之全也。’余仿此。用光续修赵石亭条下,参验甚详。”《江西通志》曰:“彭用光庐陵人,善太素脉,言多奇验,所著有《体仁汇编》,医术家多循守之。”彭用光于《太素脉并医学源流说》中也曾曰:“夫上古圣人保爱万世无穷,有政令以全其性,有医药以济其生,二者并行,皆人道之施也。然医肇自轩岐,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伊尹作《汤液》,与夫著书立言垂世者,若《内经》其言深而要,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若《太素》之传,实自东海冯真人在金灵山得于灵宝洞中神仙授受之术,向未有传而方书亦不载。至乾德乙丑(宋太祖乾德三年,即965年)仲夏八日,真人始出洞游行,太素法遂传诸世,而得之者,皆口传心授,少著述以流布。嗣后亦间有知者,多自秘而弗传,书亦弗备。揆其大要,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墙,论寿夭以浮沉,论时运以生克,论吉凶以缓急,皆亦仿佛《内经·素问》虚实攻补,法天地人之奥旨,是《内经》者实为医家之祖。下此则秦越人,和、缓独能知晋侯之膏肓,未有著述,惟越人所著《八十一难经》皆发明《内经》之旨。而下此则淳于意,华佗之熊经鸱顾,固亦导引家之一术,至于以剖腹背湔肠胃而去疾,则涉于神怪矣,意之医状,司马迁备志之。又下此则张机之《金匮玉函经》伤寒诸论,诚千古不刊之典,第详于六气所伤,而于嗜欲饮食罢劳之所致者,略而不详。又下此则王叔和纂岐伯、华佗等书为《脉经》,叙阴阳内外,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陈十二经络,洎夫三焦五脏六腑之病,最为著明。又下此则巢元方《病源》,编次不为无所见者,但论风寒二气而不著湿热之篇,乃其失也。又下此则王冰推五运六气之变,撰为《天元玉策》,周详切密,亦人之所难,苟泥之则拘滞而不通矣。又下此则王焘、孙思邈,以绝人之识,操慈仁恻隐之心,其叙《千金方》,以及粗工害人之祸,至为愤切。后人稍闯其垣,亦足以其术鸣于世,但不制伤寒之详,或不能无遗憾也。焘虽阐明《外台秘要》,所言方证、符禁、灼灸之详,颇有所祖述,然论弃药行针,则一偏之见也。又下此则钱乙、庞安时、许叔微,俱在准绳尺寸之中,然而无所发明。安时虽能出奇应变,而终未能离于范围。三人皆得张机之粗者也,惟钱乙深造张机之间奥,而撷其精微,建为五脏之方,各随所宜。谓肝有相火则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而无泻,皆启《内经》之秘,尤知者之所取法也。奈世知乙之浅,而不知其遗书散亡,出于阎孝忠所集者,多孝忠之意,初非乙之本真也。又下此则上谷张元素、河间刘完素、濉水张从政。元素之与完素,虽设为奇梦异人,以神其授受,实闻乙之风而兴起者焉。若从政则又宗乎完素者也。完素以古方今病决不能相值,治病一切不以方,故其书亦不传。其有存于今者,皆后来之所附会。其学则东垣李杲深得之。杲推明内外二伤而多注意于补脾土之设,盖以土为一身之主,土平则诸脏平矣。从政以吐汗下三法,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为医之关键,其治多攻利而效速,学者慎之。完素论风火之病,以《内经》病机气宜一十九条著为《原病式》,阃奥精微,有非大观官局诸医所可仿佛,究其设施则亦不越攻补二者之间也。近代名医,若吴中罗益,沧州吕复,皆承东垣之余绪;武林罗知悌,丹溪朱彦修,各绝完素之遗风。又若台之朱佐,越之滑寿,咸有著述。其于《太素》,北则孙武清,南则陶彭泽、赵石亭,皆以太素为时所崇重者,俱未有书编人,用光则私淑诸人者也。嗟乎!自有《内经》以来,医书多藏,愈久愈备愈繁,可以汗牛充栋,亦不为不多矣。若夫历代名医,今但举其最言之,至于炮制则宗雷公之法也。逮我圣朝,则《奇效良方》《铜人腧穴针灸》书乃工部尚书许公坤、院使方贤、临江杨文翰等所集刊者。王慈溪《本草集要》,陶节庵《伤寒论》,皆足以为医家后学之准绳也。于乎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有六经,无所不备。后贤著述,名医诸说,纂集删定汉、唐、宋、元及仲景、东垣、河间、丹溪四子之说,可谓医书之全备,犹《学》《庸》《语》《孟》为六经之阶梯,不可缺者也。故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贵贱寿夭法《太素》。思济堂曰:《素问》论病之因,《本草》著药之性,《脉诀》详证之源,《运气》法天之候,《太素》详命之吉凶。一以贯之,归之于《内经》,斯为医道之大成矣。是为说。”《剧录》也曰:“咸通乾符中,京师医者续坤颇得秦和之术,详脉知吉凶休咎,至于得失时日,皆可预言。古者善医道多矣,迹其前事,不过视彻膏肓,心解分剂,未闻乎平诊脉候,见于筮龟之能也。是唐时已有此说,而其为术也。”可见,太素脉法与五运六气、天元玉册、内外经、神内本草等皆属古中医医算中的天人之术。

图片

图片

《赵氏(铨)太素脉诀》,《庐陵县志》曰:“赵铨,字仲衡,与罗文庄善,赠以古风,称为石亭子是也。高唐里人,精岐黄家言,虽为制举业不废,以诸生人监贡,仕灵寿、霍山两邑。夏贵溪大拜入京,取道吴城,即携与入京。会世庙不豫,太医束手,贵溪及大臣公卿,咸举铨入诊视,不终剂而龙体大安。铨既称旨,朝廷官之,而就令焉。铨意不欲久仕,解组归,惟著书修真而已。有乞医者即赴之,不责人金帛,而施药不怠,诊太素有神。所著有《春风堂集》《石亭医案》《岐黄奥旨》《诸家医断》《太素脉诀》《体仁汇编》。”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载詹炎举之《太素脉诀》一卷。

图片

清·钱曾(1629-1701)在《读书求敏记》中云:“《太素脉法》一卷,序名仙翁。不知何地人,相传隐崆峒山。常带一麓丸药,出山救人,更于指下决兆吉凶寿限,时人莫不神之,后不如所终。唐末有樵者,于其石室石函中得此书以传于后。《四库全书提要》曰:《太素脉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书以诊脉辨人贵贱吉凶。原序称唐末有樵者于崆峒山石函得此书,凡上下二卷。云'仙人所遗’,其说荒诞,盖术者所依托。此本只一卷,或经合并,或佚其下卷也。案太素脉自古无闻,《宋史》载:僧智缘,随州人,嘉祐末召至京师,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王珪疑古无此术,王安石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则视父知子,亦何足怪哉云云。其引据亦自有理。然推绎传文,医和亦以人事断之,料其当尔,故其对晋侯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祐。其对赵武曰: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灾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答。何尝一字及于脉?且《传》瘀热'视之’,亦不云'诊’,是特良医神解,望其神色知之。安石所云,殊为附会。大抵此术兴于北宋,故智缘以前不闻有此。而罗扩作《张扩传》,称扩少好医,从庞安时游,后闻蜀有王朴善脉,又能以太素知人贵贱祸福,从之期年,得衣领中所藏素书,尽其诀乃辞去。扩徽宗时人,则王朴当与智缘同时,足证其并出于嘉祐间。观此书原序,亦仅称唐末所得,其非古法审矣。此本所载,皆七言歌括,至为鄙浅,未必即领中之素书,殆方伎之流又从而依托也。”

图片

俞鸿渐(1781-1846)于《印雪轩随笔》云:“医家《太素脉诀》之传,不知始自何人。其法以心脉为君,肝脉为臣,君臣相应为贵脉。又以左右分三部,每部分为十年。十年之中,分作七十二至,以定人命之寿夭,福秩之崇卑。并有诊父母而悉其子之休咎者,诊子而知父母之生死者。如智缘为王荆公(王安石)诊脉,而知元泽登第之类。其言亦皆成理。吾乡徐静园尚书,幼时患擦既殆,孩村宗伯忧之。适石门某来县,延至诊治。某一诊即曰:是儿功名富贵过君远甚,察何患焉!如某者,殆精《太素脉》者软?!”蒋超伯(1821-1875)于《南漘楛语》录云:“太素脉始自医和,至宋时有智缘僧者得其法,与王硅、王安石同时。察脉能知富贵寿夭,其术遂大行于世。后人谓传自峻恫樵者非也。”清中医大家高味卿、廖青山于《大清相法》云:“杨上善立太素脉法,徵休徵咎,比于神灵。其断者以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为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寿。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而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而失意处少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其要如此。特今所行者,不能得其神妙,故有验有不验,恐未可奉为金科玉律也。”高味卿氏等,对太素脉的一些质疑加以解释,提出太素脉“明医之术也”的观点。

图片

《李氏(守钦)太素精要》。《氾水县志》曰:“李守钦,号肃庵,聪明善悟,读书损神,病将危,得蜀医医而愈之,即北面受其业。走峨嵋,邂逅异人,授岐伯要旨,归从黄冠游,尤精太素脉理,又能预知人事,远近活者,不可胜数。诸王台省,咸敬礼之。徙居荣泽观,中有客自河北来,星冠羽扇,守钦识其非常人,即谨遇之。数日谈论,皆世外事,守钦善对,客甚敬之曰:'先生我师也。’又曰:'三日后罗主事过此,我当去也。’因题诗于壁而别。越三日,果罗主事自南而北,经于荣泽,为黄河泛涨所阻,栖迟观中,偶见所题,惊曰:'此吾世父之笔,缘何题此哉?’始知客为罗念庵也,人由是谓守钦能识仙客,号为洞元真人,寿九十有八,所著有《方书一得》《太素精要》诸书,行于世。”

图片

《程氏(时卿)太素脉要》二卷。李维祯序曰:“祁门程时卿游于不候之门者三世,其业儒不就,为形家,已乃攻医,已从宣城沈先生谭理学,所全活不受糈,遇异人,教以太素脉,多奇中,即不债所睹记,不可一二详矣!不佞数叩之,曰:请待数年,而后与子。久之时卿之父母皆大耋,而身且开六帙,顾其子姓中,无可受业者,则谓不佞与其私传子,就若公之人人,出囊中一编,盖异人所口授,而时卿手录者,稍芟其杂复,定为二卷。不佞卒业,掩卷而语时卿,是何异是吾儒《洪范》之绪论也。《洪范》以五事分属五行,而征休咎,《太素》以五脏六腑之脉,一分属五行,而诊休咎,其揆一耳。然而《太素》多奇中,《洪范》或不其然,《洪范》推极于天地人物,博而不能赅,《太素》一人之身,约而可据也。是书首所载五运六气,盖自《洪范》五行始,时有出入。惟所谓七表八里九道、六极四离、顺四季、旺十二时,按之百不失一耳。子独取指南、剪金、通玄、隐微四赋,而汰诸蔓延谬悠之说,有以也。时卿唯唯,不佞因为题其端而行之。”指南、剪金、通玄、隐微皆六壬金口诀之术。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黄帝太素脉经》三卷、《董宗传太素脉诀》一卷、《艺文略》载《黄帝传太素脉诀》一卷、

日本丹波元胤编《中国医籍考·诊法四》(1819)卷二十中也列了数种太素之书。如《齐氏(能之)太素造化脉论》一卷,《太素脉经诗诀》一卷,其序曰:“《太素》之理,妙用莫测,变化难穷。余生以济人为心,以施药为事,遂研精医学,深究脉法,无穷之理,自得于心。验人贫富贵贱、寿夭忧乐,往往不期而言中。于是忘其浅陋,撰成《造化脉论》,不出于阴阳两字。测之然后知其为益深,穷之然后知其为益远。然亦安敢自是其是,姑志一得之愚,以侯知者正焉。新安实轩齐能之自叙。”又有《詹氏(炎举)太素脉诀》《亡名氏太素心要》《太素脉诀秘书》《王氏(文洁)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等。

图片

裘庆元(1873-1947 ),字吉生,以字行。浙江绍兴人。裘吉生是我国中医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以复兴中医为己任,在绍兴创建并主持医学联合会,积极投身中医救亡事业,并与浙江名医何廉臣(1861-1929)、曹炳章(1877-1956)等创办《绍兴医学月报》,编辑《国医百家丛书》。此后,迁寓杭州,创办三三医社,发行《三三医报》,为振兴中医事业摇旗呐喊。《珍本医书集成》是裘吉生先生晚年所辑的一部医学丛书,共收古今医书90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与文献价值。经杭州医师董志仁先生校刊过的《订正太素脉秘诀》正是这部丛书中的一部。裘吉生在《珍本医书集成·订正太素脉秘诀·提要》中说:“《太素脉诀》探源河洛,秘阐苞符,抉《内经·素问》之微,穷叔和脉理之奥,以五行为基础,体一元而通变。凡人智愚贤否、寿夭穷通、富贵贫贱、疾病生死,皆可决兆于指下,洵脉理之上乘也。惜流传极少,即有数处翻本,亦因原版腐蚀,缺简错讹,一无补正。本书特请研究《太素脉》已有心得之士详加校仇,讹者正之,缺者补之。并加'太素脉诀考’一篇,斯为珍贵。”完全以研究的眼光去考证太素脉学的医算原理。

图片

1912年刘伯详注《张太素述·太素脉秘诀》二卷。《珍本医书集成·书目提要》曰:“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撰。撰写年代未详。全书内容,以凡人六脉之中尽属五行之内,故秘阐苞符,探源河洛,妙万物而为言,体一元而通变,会悟太素脉理,非特可诊病之症结所在、死生时日,抑且能察人之穷通祸福、富贵寿夭。又以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以此为之总纲,详分六部,明七诊之法,参合五运六气之奥,论释诸病之脉,诸脉主病、十二部脉用药节法及吉凶生死预后,断有至理,不乏精到之处。本书精芜杂存,论中云:脉清则神清,神清则骨肉形察之亦清,则可,转而云:欲知人贵贱贫富寿夭,须于四营脉中求之,则谬矣(《四营脉》节)。人之寿夭,病势吉凶预后,征之脉象,尚可探求,贵贱贫富,智愚奸忠成败,亦云三指禅中可测,询为呓语,医者皆知其妄。孰谓精?孰为芜?何者当存?何者当艾?留待医学专门家研求,无悖乎重刊之原旨。”现有版本:明致和堂发行本、明末刻本抄本、1928年北京天华馆铅印本、1935年千顷堂书局铅印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北平天华馆之连史铅印本《太素脉诀》刊于民国戊辰(1928)中秋,西昌果圆居士李时品于后跋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老曰:得一万毕。释曰:一即一切,理周事到,可卷可舒,有畜必发,岂无端倪。其在中华,现于《河图》《洛书》者,造化之精蕴,大块之妙文,万法之源泉也。天地人物,未能外此。色声香味,靡不出此。小道可观,医居其一。不探原于化机,鲜有能造其微者,人命重事,其可忽诸。夫医术之要,生理、养生、病理、诊断、治疗、药性,在在晋重。古人比治病如用兵,贵先知贼所在,则诊脉尤医者之关键。顾此道真传湮没已久,西医非不盛行,往往有不能治者,施以中华古法,应手奏效。图穷匕见,物罕为珍,发扬光大,正在今时。友人钟君作民究心岐黄,追踪前古,闻无锡姚博施先生,藏有青城山人张太素《脉诀》秘本,因请借抄,寿之枣梨。予观其书,秘阐苞符,探源河洛,妙万物而为言,体一元而通变。凡人智愚贤否、寿夭穷通、贵贱生死,悉决于一指之间。神乎其技,未曾有也。因级数言于后,以质世之习医,并究心河洛者。”

图片

曹炳章先生(1877-1956)1935年辑印出版的《中国医学大成》中也有一个名曰《重订太素脉秘诀》的版本。该本之卷端署名“明·青城山人张太素述,汀州医官刘伯详注,郸县曹赤电炳章重编。”曹炳章先生对此本有一个总的评价“本书则从豫章龚云林序刻,已经删繁就简,辑录关于医学病理,决生死各要法,厘订为二卷。如徐大椿所言无关医学者,多已删削,就中诊脉各法、七诊法、别识妇人各病诊法,皆切实用,足补诸家脉法所未备。”显然,该本虽然源于旧刻但已经过厘订删削,所以冠以“重订”之名。考《太素脉诀》除张太素著《太素脉诀》外,尚有明·杨文德所著者一卷,赵铨所著者一卷,李守钦《太素脉精要》一卷,清·周扬俊《太素脉抉微》一卷。其间精华,不越《素问》《脉诀》与命相合参耳。

曹炳章所藏珍秘抄本,较本书增益数篇,其中“太素纲领赋”,简而且明,便于记诵。曰:“混沌未判阴阳肇分,凡人六脉之中,尽属五行之内。欲知贵贱,先明部位为真;次断吉凶,专以表里为用。肺与大肠为父母妻子之宫,脾与胃经为田宅财帛之位。滑通流利,必应富贵之人;急与涩迟,乃是贫穷之辈。贵人反得贱脉,不测灾临;贱人脉作贵形,必然喜至。肝乃己身之位,要见相生;胆为福德之宫,最为健旺。心逢洪盛,当为廊庙之材;肝遇弦长,必主公卿之职。缓居六部,心善而必定宽和;紧过三关,性僻而多生急躁。脾居缓大,妻财定主丰盈;肾位沉滑,父母必然富寿。庚逢甲乙,避父而远走他乡;甲遇丙丁,子贵而荣承祖业。命门沉滑,奴仆必主忠良;焦位轻清,释马定须强盛。火带柔和并流利,位列三公;脾来缓大及宽和,官居一品。肺逢浮缓,好善而喜贫穷;心带宽洪,利达而官高职显。三关沉滞,为人必定贫穷;六部分明,作事定知正直。肾来动滑,为官必定迁移;肝遇微浮,破财又遭词讼。木来弦盛,常怀中正之心;水若散沉,定犯贪淫之乱。性急好嗅多节俭,心不调匀;量博爱欲以宽容,脾须缓大。肝若轻浮,男子多计谋而贪酒色;心部细沉,女子克二夫而无了期。女人脉缓更调匀,可膺两国之封;男子脉弦并流利,更有三公之位。脾宫缓大,生平乐事无忧;肾脉沉滑,处世安然有寿。春逢金至,秋来定主多灾;冬遇木来,春至必然有喜。名标龙虎之榜,肝脉弦长;身佐圣明之君,心宫洪盛。先匀后滞,定知先富后贫;先滞后匀,必是先难后易。三关生旺,虽逢疾厄无危;六脉交伤,纵遇良医莫救。年来克脉,忧官又恐灾临;脉来克年,定主加官退职。水居火位,任须有子也难招;木到土官,纵有妻儿终不顺。尺沉阴滞,常招盗贼之名;脉大急粗,故主军徒之卒。肾来沉滑,女人生子以超群;心带宽洪,君子官高而职显。欲知寿数之短长,须看命门而与肾。沉滑则寿居一百,伏短而命在须臾。伏短而沉,必主溺水之厄;濡长而涩,定遭虎蛇之伤;若逢迟涩,非打伤而跌损;或遇结沉,非自隘而被害。赛牢定受饥冻,沉微必定安居,代短有市场之刑,紧数主疾病之苦。是以鬼祟之脉,各从部位以推寻。肝青龙数,须当土地社坛伤;心朱雀浮,必是瘟司痔血死;肾玄武弦,落水鬼神而共位;肺白虎浮,须防弓箭并刀伤;脾腾蛇紧,必遭时疫;三焦勾陈急,定主鬼祟。以此考之,无不洞彻玄机而灼见肺腑者也。”曹炳章认为,读此纲领之赋,可以洞彻玄机,而灼见肺腑。故喟然曰:“古人之经验,自不我欺。”

图片

周潜川(1905-1962),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行医。周氏之学旁及诸子、数术、气功、武术,又始终以医家的理论与实用技艺为核心;既得道家真传,又旁通儒佛两教;既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和西方近代实证科学的熏陶,又能坚持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其曾著《丹医语录·阴阳大论品第一》《“玄门四大丹”秘授》《丹医语录·证治大法品第二》《丹医语录·针灸大法品第三》《丹医语录·骨伤科大法品第四》《丹医语录·外科大法品第五》《<黄庭经>受业笔记第六》《天罡指穴法受业笔记第七》《丹药概要》《“玄门九九八十一小丹”秘授》《毒龙丹证治应用100法》《气功药饵疗法与救偏手术》《气功纠偏药疗法》《养生学讲义》《农村医生卅门》《望神气术(又名<望诊240条>)》《分经候脉法》《伤寒心法十诀》《温病心法十诀》《试论王叔和》《四川草药简辑》《峨眉白云禅师考》《医易大要》《太素脉法评介》《潜川先生<三焦论>》《潜川先生<三消论>》《经络“里支”内照图》《血、狂、痛三大证治心法》《考<奇经八脉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补注》《<内经知要>述义》《胎胪旨要》《改进人类素质之设想》《医学密典(未完成)》《验方回忆录》《峨眉十二庄释密》等书。

上世纪50年代,周氏的诊费为人民币5元(足够维持一般人的每月生活)—如此昂贵的诊费足以说明其“身价”。60年代初,因治愈山西省委秘书长之顽疾痛病,又被盛情聘入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此间周氏每年应邀赴各省、军区为高层人物治病,讲授气功与养生之道,但不久即因此蒙难入狱而亡。

1962年5月11日,周潜川于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做学术报告时谈到了“太素脉法”,认为:“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辫证疾病所在。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至秦以后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的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陆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抽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为通起来,掌握住他们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作到辫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作到辫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即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先天受气的偏盛。从推断脏腑平紊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当代名医吴擢仙、蒲辅周先生,也精通太素脉理。

图片

图片

沪上儿科名家王玉润(1919-1991)、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讷(1920-1994)、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何传毅等在审定《珍本医书集成·订正太素脉秘诀·书目提要》时也说到:“《太素脉秘诀》二卷。明代青城山人张太素撰。撰写年代未详。全书内容,以凡人六脉之中,尽属五行之内,故秘阐苞符,探源河洛,妙万物而为言,体一元而通变,会悟太素脉理,非特可诊病之薇结所在、死生时日;抑且能察人之穷通祸福、富贵寿夭。又以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以此为之总纲,详分六部,明七诊之法,参合五运六气之奥,论释诸病之脉、诸脉主病、十二部脉用药节法及吉凶生死预后,断有至理,不乏精到之处。”

今人孙啸湃精通太素脉理,断人吉凶祸福、生死时日,百无爽失。著有《太素脉正源》一书,其书之“论五桩重浊轻清”篇甚为关键:“肝部轻清贵禄荣,堂堂之貌足人情,数逢大应享通泰,恭谨尤加自自明。心部轻清应在神,聪明须作庙堂人,旺看甲乙无留滞,二十年来贵显身。肺部轻清显义才,皮肤润滑善恢谐,看看无阻名初显,仕途功名蹈玉阶。肾部轻清知巧多,聪明接物与人和,声清调畅无凝滞,一六相逢贵奈何。脾部轻清长远虑,信诚无谄貌堂堂,只看五数相成就,富贵声名定远扬。肝家性浊重何如,狼狈无情主下愚,不是其中无贵相,奈缘情滑甚粗儿。心脉重浊主无神,性僻情乖终杀身,眼视不明且舌短,夭亡难得侍双亲。肾家重浊再无情,主之多愚反灾轻,此部又无清一点,平生那得见身荣。脾家重浊主疯狂,无信欺人命不长,纵使在心清应指,也应中富不能良。”

Image

Image

Image

《太素脉秘诀》结合五运六气、脏腑生理病理论述诊脉方法,将浮、滑、实、弦、洪和微、沉、缓、伏、涩十种脉象区分为五阳脉和五阴脉两类,提纲挈领,有利于医生分类掌握,鉴别诊断,这种方法是科学的、可取的。

太素脉的指导思想,源于宏观、整体、有机统一地把握阴阳五行学说。《太素脉造化论》曰:“夫脉者,阳在阴中、阴在阳中为顺;阴在阳中、阳在阴中为逆。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独阴不生,独阳不成,阴阳乃生成之道,不可缺也。夫五行者,阳盛阴盛,阴阳逆也,阳生阴,阴生阳。顺者,金木水火土相生也,逆者,金木水火土相克也。以此观之,莫非天理之自然也。”太素脉在具体应用时,以指下寸、关、尺三部六脉为依据,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核心,紧密联系五行(金木水火土)、四时(春夏秋冬)、以及(眼、耳、口、鼻、舌)、五情(喜、怒、悲、恐、惊)、五用(明、恭、从、聪、睿)、五德(哲、肃、仁、谋、圣)、五事(言、视、貌、听、思)、五味(焦、羶、腥、秽、腐)、五色(黄、赤、青、白、黑)、五数(火七二、木八三、金九四、水六一、土十五)、五音(微十五、角十六、商四七、羽十二、宫四八)、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运六气、司天司地,既有细微的分析,又有宏观的把握,囊括天地、时空、自然、社会、人事为一体。这种全方位的把握,正是太素脉的精神所在。把天地、时空、自然、社会、人事等因素落实到疾病的诊断和医疗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太素脉秘诀》将太素脉象分为五阳脉、五阴脉、四营脉。五阳脉:浮、滑、实、弦、洪。五阴脉:微、沉、缓、涩、短。四营脉:清、轻、浊、重。轻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认性明敏,禄位权贵。清者平清而浮,状如轻羽,不沉不濡,隐隐常动。浊者缓而粗,以手按之,其脉浊,脉浊气亦浊也。重者中浊而沉如紧,索隐重浊,亦在究其本源。四营脉与五脏合用,是太素脉判断性格、气质、素养、品位、富贵贫贱、祸福寿夭的纲领,归纳起来就是:“肝部轻清,衣禄荣贵,重浊一生不足。心部轻清,聪明发达,重浊夭亡身死。肾部轻清,智巧谦和,重浊智少多淫。肺部轻清,义勇谋略,重浊贪淫死临。脾部轻清,富贵声名,重浊狠毒无情。”

五阳脉、五阴脉以浮沉为主,所谓“五阳常浮”、“五阴常沉”,浮中沉之间,最能得知胃气之消息。“胃为后天之本”,知胃则脏腑之脉容易推断也。五阳脉、五阴脉,主要反映脏腑之偏盛,四营脉以轻清重浊四字对五阳脉、五阴脉加以概括,而着重于精神魂魄、气血升降方面的观察。四营脉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排除病脉之干扰。当外邪侵入脏腑时,所出现的脉象应加以甄别,否则,会使判断发生错误。

太素脉对生死时日的判断,依据河图原理,不少医籍中备有记载。如“《河图》生成决生死秘诀”记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假如心脉诊得一动一止、六动一止。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三十一、三十六、四十一、四十六动而止者,是水克火也。又遇丙辛辰戌年月日时死也。假如肺脉诊得二动一止、七动一止。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三十二、三十七、四十二、四十七动而止者,是火来克金也。又遇戊癸子午年月日时必死也。假如肝脉诊得四动一止、九动一止。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三十四、三十九、四十四、四十九动而止者,是金克木也。又遇乙庚卯酉年月日时死也。假如脾脉诊得三动一止、八动一止。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三十三、三十八、四十三、四十八动而止者,是木克土也。又遇丁壬已亥年月日时死也。假如肾脉诊得五动一止、十动一止。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四十五动而止者,是土克水也。又遇甲己丑未年月日时死也。脉运化气岁干先,前进四位是司地。后位同上依般用,此法诊之作地仙。”此太素河图脉法与伤寒钤法的医算逻辑如出一辙,皆为年月之数、日时之算。如“定死生秘诀,子午少阴君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巳亥厥阴风木。假如甲辰年,甲化土气。如肾经受病,九月甲戌月为土气,又犯甲己五未日时死也。余皆仿此。”

在《五脏所属图》中论曰:“十干,丙丁火、甲乙木、庚辛金、壬癸水、戊己土。火木金水土,心肝肺肾脾。相生相克化,惟土最为魁。阴阳从此并,相并十干生。十二支,巳午、寅卯、申酉、亥子、辰未戌丑。掌诀知千载,人身岂不明?心肝肺肾脾,火水金木土。五方,南东西北中,卦分六十四,化厚未知母。已上五脏,各有所属。更有未尽之言,如泄漏消息可见矣。学者精明,得其通神也。”在《五行脉诀》中曰:“五行大抵要相生,表里脉刑须要精。要取秋冬并春夏,自然指下见分明。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诊脉下指之法,切要精专。凝心定志少时,然后诊之。辫认四季五行旺相、阴阳逆顺、七表八里、虚实轻重、相克相生,指上便见,有灾咎疾病。若碍旺相之脉,则有喜庆之事。春肝脉弦而紧,夏心脉洪而大,秋肺脉涩而微,冬肾脉沉而滑,此乃四季旺相之脉也。脾旺四季,脉见之宽缓而细,取此以为旺相脉也。”

六部脉有常有变,常变之术之数不出阴阳相成、五行生克。如“左手脉:火:左寸脉微洪,心、小肠,如有沉脉是右尺脉属水,是水克火曰病。木:左关脉微弦,肝、胆,如有涩脉是右寸脉属金,是金克木曰病。水:左尺脉微沉,肾、膀胱,如有缓脉是右关脉属土,是土克水曰病。右手脉:金:右寸脉微涩,肺、大肠,如有微脉是左寸脉,火克金曰病。土:右关脉微缓,脾、胃,如有弦脉是左关脉,木克土曰病。火:右尺脉微数,命门、三焦,如有沉迟是左尺脉,水克火曰病。”

太素脉法不但有河图脉法,还有五运六气脉法,关于六气主客、南北政、不应脉等等,皆由详细论述。而且还有五运六气的日干支算法,如“六气应变,脏腑应传,病从十二支,应于十干也。故子午之日,少阴司天。注曰:子为本,属肾。其化寒,其病腰脚疼。午为标,属心。其化热,其病怯痿,胞络应痛也。丑未之日,太阴司天。注曰:丑为本,属肺。其化燥,其病咳嗽,气急肌热也。未为标,属脾。其化湿,其病喘逆呕噎,体重,大便脓血也。寅申之日,相火司天。注曰:寅为本,属三焦。其化炎,其病伏聚结气讝妄也。申为标,属胆。其化风,其病伸欠,困惫倦怠也。巳亥之日,厥阴司天。注曰:巳为本,属心包络。其化热,其病心隔、胸膺痞痛也。亥为标,属肝。其化风,其病目赤眩掉头痛也。辰戌之日,太阳司天。注曰:辰为本,属小肠。其化热,其病心痛、舌强、脐腹痛也。戌为标,属膀胱。其化寒,其病腰痛,阴囊肿坠,小便不利也。卯酉之日,阳明司天。注曰:卯为本,属大肠。其化燥,其病大便秘涩、后重、脐腹痛也。酉为标,属胃。其化湿,其病肢节烦热,吐不食。”又如“假如丙戌年,又遇丙戌丙辰日时。但患心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乙酉年,又遇乙酉乙卯日时。但患肝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丁亥年,又遇丁亥丁巳日时。但患脾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戊午年,又遇戊午戊子日时。但患肺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假如己丑年,又遇己丑己未日时。但患肾经受病,值此同运日时死。若过得此日可治。”这也在一个侧面印证了《伤寒钤法》六气司天之日干支的医算法是有依据的。

如“伤寒六经传变日法。一日太阳经,头痛身热,法当以汗。先年有余双解散,先年不足人参败毒饮。假如今年乙未湿土司天、辰戌太阳寒水司地,明年双解散。更有脉虚实浮、散数而大谓之有余,曰实。短数而微谓之不足,曰虚。二日阳明经,当和,调中汤加四苓散。三日少阳经,小柴胡汤。四日太阴经,身痛。五日少阴经,口干舌燥。六日厥阴经,当下。七日六经传遍,又复太阳,又以汗下。如脉浮紧,大烦者又汗。如脉沉而迟,按下紧实,又下。如右关脉,是阳明胃土,脉浮紧而洪,头面微红,断曰发斑。”这种以日数记六经之法与《伤寒钤法》相同,且这种日数传变分证之法由来已久。从《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卷九、到《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卷七、到《太平圣惠方·伤寒门》卷八,到《普济方·伤寒门》卷一百三十等,类似文献不绝如缕,皆可参看。

在《癸丑运气》篇中还记录了《伤寒钤法》的大纲。如“……此六节之气。其气交之化,天气盛者,则为厥阴之复。地气盛者,则为太阴之复。各以其法治之。

Image

逐年病日是司天,前进三辰为司地。阳前阴后加人命,顺到司天起病源。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脾土太阴存。寅申相火少阳位,卯酉阳明只是金。

辰戌太阳居水位,巳亥肝木足厥阴。医师若会如此例,便是神仙生世尘。

日月治钤上太阳,日七月六各分张。便有日干看日月,以此相随作雁行。

甲日为头乙为二,丙三丁四请参详。已上规模皆效此,便知几证可寻方。

贪巨禄文廉武破,六十七证属中央。震离兑坎五十九,次第分为下太阳。

阳明卯酉属金水,四十四法五行藏。若属少阳只一证,太阴三证母身傍。

天地人分少阴证,□□□□□□□。乾坤厥阴十九证,霍乱六证守心王。

日辰月巳太阳光,贪巳巨午禄至未。文申廉酉武为戌,破军亥上正相当。

亥巽胸兑坎寅地,东方卯上居庢乡。阳明卯酉木先数,火龙土己金马乡。

水位法方四十四,若至申中霍乱方。寅为劳复阳明证,少阴四号没底傍。

丑寅卯辰第一证,巳午未申第二章。酉戌亥子第一证,太阴为母合三堂。

子丑寅卯天字号,辰巳午未是人良。申酉戌亥传于地,少阴病证话行藏。

亥上起乾厥阴证,至辰六位可推详。巳上起坤至于戌,乾十坤九不须张。

仲景却来多少证,二百二十零三章。法分三百九十七,药有一百十二方。

内有五丸并八散,除却十一俱是阳。阳证一百一十六,阴病五十七篇章。

晓得阴阳活法例,为医天下自名扬。”

Image

太素脉法除了阴阳五行脉法、河图脉法、伤寒钤法、五运六气脉法之外,还有八卦脉法。如“太素脉者,以轻清重浊为的论。轻清为阳为富贵,重浊为阴为贫贱。男子以肝木震位为主,以决功名之高下。女子以肺金兑位为主,以决福德之有无。且如轻清者,如指摸玉,纯粹温润,应指分明,六脉不克,如源之流长,不敢断续。纵有小疾,直清不浊,主为人秉性冲和、智识明敏、禄位高摧,此为轻清之脉。重浊者,应指不明,如撒干砂,满指皆乱,前大后小,息数混杂,克归本身,为重浊之脉。下指详审,万无一失。”其详则见于“八卦论初主末主”篇。

Image

 (接上篇)

《察病指南》3卷,是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断学专著。施发作于宋·淳祐元年(1241)。《察病指南》一书体现了施氏作为永嘉医家的学术特色。在本书自序中,作者介绍该书的编写时说到:“……取《灵枢》《素问》《太素》《甲乙》《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参考互观,求其言之明白易晓,余尝用之而验者,分门纂类,裒为一集,名曰《察病指南》。”从内容上来看,卷上开篇“十二经总括”即阐明左右手寸关尺脉的十二经归属和神志、方位、声音、色嗅味、卦数等的配属以及主病。其余脉学基础知识涉及四季常脉、四季相克脉、四时虚实脉及下指轻重、下指疏密等法,此外还有观人形性脉法、察平人损至脉法、男女反脉、诊暴病脉法等,这些内容莫不切合临床实际,以临证需求为出发点。其论述也是简单明了,有些甚至只有一两句话。如“诊暴病脉法”下言:“脉来急大洪直者死,细微者无害”,“诊病内外法”下云:“脉洪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诊症病脉法”下曰:“左手脉横,症在右,右手脉横,症在左,脉头大者脐上,脉头小者脐下”。卷中首列“辨七表八里九道一死脉”,在浮、芤、滑、实、弦、紧、洪七种表脉的论述中,先列各脉指下特征,每脉都详述左右手寸关尺出现相应脉象的主病及症状。卷下选取伤寒、瘟病、热病、水病、消渴等临床常见的一些疾病,分列各病症状与脉象的预后关系,更兼及妇人、小儿和各种常见病状这种针对性强切合实用的论述方法对于后学者在临证时学习掌握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可见,施发不但用卦象定义脉象,而且还按照《内经》“上竞上,下竞下”原则取法人体皮肉筋骨三焦脏腑之病位,并撷取《太素脉法》的数术医算精华,以诊人生死,如七表八里九道脉法。

宋代《察病指南》中的脉象图(有没有现代脉形书的特点?)

明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诊家正眼》为其脉学专著,目的在于纠正高阳生《脉诀》之误,乃本《内经》之旨,考据古今,正本清源。书中列述诊脉部位、时间、方法,寸口脉分属脏腑,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脉分四时六气、四方、五脏,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真脉、怪脉,及男女老少之差异等。李中梓根据五运六气的主运主气规律,取法《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运气脉法。他在其脉学专著《诊家正眼》中将四时八节与六气联系起来,首次从主运主气角度提出“四时五行脉法”的《六气诊候图》说法。并列《脉分四时六气》专论云:“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令,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阴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涩。小雪至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李氏不仅引《内经》论述了“脉分四时六气”,同时,参照《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运气脉法自制了“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以发明“六气至理”,其侄李延昰也将这套运气脉法写入《脉诀汇辨》中。而且,李中梓还认为反关脉与人之富贵相关,如“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必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左手得之主贵,右手得之主富,左右俱反富而且贵,男女皆然。”颇有太素脉法之意蕴。

李中梓曰:“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而古今所未发者。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必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著,言语未吐之时,清心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依图断之,无不验者。”

此图将《内经》六气六步及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中,以诊察疾病预后。李氏所谓“依图断之,无不验者”,并举例云:“假若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蜇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也有湿热之病,盖缓滞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也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邪,已知霜降后,立冬也必愈,盖中候而从容和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之故也,其余全部俱依此而细推之,而不失一也。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图》的出现,是中医“四时五行脉法”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其主运主气的五运六气特征。至清末陆筦泉《运气辨·六气应脉图》则更正其“偶误”,并提出“再以客气先天后天之加临参之,百不失一”。可知《内经》“四时五行脉法”经《伤寒论》《脉经》以至明代《士材正眼》,清代陆氏《运气辨》即与《内经》“六气学说”融于一炉,使之升华为更为细致的可以定量的“运气脉法”。

在清·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太素脉诀(上、下)》(1701-1706)卷八十七、八十八中,有“地支六气周岁例诀”一篇,其中记载:“此每年主气,大寒后十五日,交下年初气。管事客气详后。寅卯初气,肝胆,左手关部所主。立春(正月节)春分(二月中);辰巳二气,心小肠,左手寸部所主。清明(三月节)小满(四月中);午未三气,三焦心包络,右手尺部所主。芒种(五月节)大暑(六月中);申酉四气,脾胃,右手关部所主。立秋(七月节)秋分(八月中);戌亥五气,肺大肠,右手寸部所主。寒露(九月节)小雪(十月中);子丑六气,肾膀胱,左手尺部所主。大雪(十一月节)大寒(十二月中每年大寒后。十五日止,交下年气数。)以上六气,皆推排风温热湿燥寒之六气,而分居于十二脏腑,为一周岁十二月之内以主之也。”这一太素脉法中的主气时位与李中梓的“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及其侄孙李延昰(1628-1697)于康熙二年(1662年)著《脉诀汇辨》中的“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实为一气之脉图。二者究竟是各有所悟,还是一脉相传,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这两种医算脉法的五运六气逻辑却是同一理论,其天地人定位定时定式是一样的,只是详略不同而已。


清明、小满

立春、春分

大雪、大寒

辰巳二气、心小肠

寅卯初气、肝胆

子丑六气、肾膀胱

寒露、小雪

立秋、秋分

芒种、大暑

戌亥五气、肺大肠

申酉四气、脾胃

午未三气、三焦心包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脉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北政之岁,少阴司地,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地,则右不应;太阴司地,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司地,则尺不应。左右同。”不应脉的根本原因是相应的藏气不应天气而上从于司天之气,脉象不应藏气而应于天,是为不应脉。运气司天司地有应与不应之别,其诊要视岁南北。《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藏气上从,即所在藏气上应于司天之气,掩盖了所在藏气本身的真象,表现出司天之气的脉象特征,是为藏气不应。

《素问·至真要大论》:“北政之岁,少阴司地,则寸口不应,”少阴司地,则阳明司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肝气上从,金木交战于寸口,双侧寸口脉不显于心肺之脉,故不应。《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地,则右不应,”说明是少阳司天之政,《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为什么是右不应呢?右寸为藏气之肺脉,肺气上从,不应藏气应少阳相火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地,则左不应,”说明是太阳司天之政,《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为什么左寸不应呢?左寸在藏气为心之脉,心气上从,故应于太阳寒水之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寸口为太阴之脉,不应在寸口脉,显示少阴君火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则右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不应在右关脾脉,显现厥阴风木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则左不应,”《素问·五常政大论》:“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左不应是为左寸口不应,左侧尺脉不应肾气,显示太阴湿土之象。

明代名医李士材(1588-1655)的侄孙李延昰(1628-1697)于康熙二年(1662年)著《脉诀汇辨》十卷,汇辑先秦至清初以前各医学名家脉学之精华,并以李氏脉学心要加以辨证发扬而成。内容包括脉论、二十八脉、运气、望诊、闻诊、问诊、医案、经络等。全书规模宏富,又切于临床实用,洋洋十万余言,为一部集大成式的脉学奇书,在中医脉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其中有“脉位法天地五行论”、“运气论”、“太素脉论”等专论脉法医算篇章,而且第八章单论“运气”,详论五运六气、标本正对、主客生克顺逆、天符岁会、太乙岁同、南政北政、不应脉、排山掌法、南北政指掌图、南北政司天脉图、客气定局力化图、子午流注等等。

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其对运气与脉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运气七篇中所云“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南北政”、“尺寸不应”、“反其诊则见”、“少阴所在,其脉不应”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见解,解释了许多疑难问题。记载了一例运用运气之理推断疾病死期的病案。病案如下:“南都许轮所孙女,十八岁,患疾喘羸瘦,四月初诊之,手太阴脉搏指,足少阴脉如烂棉,水衰而火乘金也。余曰:金与火为仇,今不浮涩而洪大,贼脉见矣。肾水不能救,秋金可忧。至八月初五诊之,肺之洪变为细,肾之软者变为大。岁在戊午,君火司天,法当两尺不应。今尺当不应而反大,寸当浮大而反细,经曰:'尺寸反者死’,况肺脉如丝,悬悬欲绝?经曰:'脉至悬绝,十二日死’,予之短期,当在十六日。然安谷者逾期,不安谷者不及期,以食不断,故当逾期。况十六、十七日皆金,取其一线之气,安得遽绝?十八日交寒露节,又值火日,经曰'手太阴气绝,丙日笃,丁日死’。寅时乃气血注肺之时,不能注则绝,必死于十日寅时矣。轮所闻之,潸然泪下。以为能食,犹不肯信,果至十八日未晓而终。”此案以气运、时令,结合病情判断预后,对于运气学说指导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内经》的时间医学以日、月、岁、斗等天体的运转为依据,采用了甲子历、阴阳合历、运气物候历等历法,用以研究与探讨天象、地象、气象、星象及其对自然界气候、物候与人体病候等诸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运气法时、藏气法时、升降法时、诊断法时、治疗法时等理论。特别是在运气法时、藏气法时的基础上,因“四时五行节序”而产生了“五运六气脉法”和“四时五行脉法”。“五运六气脉法”讲的是五运六气系统中客运客气脉法,而“四时五行脉法”讲的是五运六气系统中主运主气脉法。

脉诊在先秦之前是一个普遍的诊疗技术,例如《难经》中就提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可见,诊脉而得之疾病在当时的医生看来并不是很高明的诊疗手断,只能排名最后。《黄帝内经》将脉诊分为三部九候诊法(阴阳脉法,又分为人迎寸口脉法、太溪脉法、趺阳脉法等等)、寸口脉诊法(五行脉法)和五运六气脉法(运气脉法)。如《素问·三部九候论》就记载到:“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论述了中医上古时期三部九候诊法的具体操作与临床诊断意义。与《黄帝内经》差不多时代的著作《难经》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如《难经·一难》曰:“寸口者,脉之人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可见《难经》认为寸口脉是肺所应之处,肺主一身之气,故而独取寸口一样可以诊查一身阴阳气血之盛衰。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这说明人体正常脉象是随着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而变化,每时每刻都应与自然界的“四时节序”相应合,即所谓“四时为宜”。如果与“四时节序”不相应合,则为“失”。“失”则为病态。同时从不相应合中去探求其原因,以取得诊断的结果。因之,四时阴阳五行的“四时节序”便成为《内经》诊脉与人体病态规律的纲领之一。

《内经》诸多篇章多次提及“四时五脏脉”,如《素问·阴阳别论》云:“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长夏胃微软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素问·宣明五气论》云:“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后世一般都遵循《内经》的说法,将时脏脉分为弦、钩、代(缓)、毛(浮)、石(营)5种。但“钩脉”之名称已少用,代之以洪脉。明·李中梓在《诊家正眼》说:“钩即是洪,名异实同。”

2013 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 920 支,经研究后可分为9种医书,其中《敝昔诊法》《诊治论》《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三种是以论述诊法为主的专书,这批医简与扁鹊关系密切。其中《敝昔(扁鹊)诊法》中有“五色通天,脉之出入与五色相应也,犹响之应声也,影之随形。”“黑色之甬(通)天为□”;“白色之甬(通)天为□”;“金之通天气为天府,客色为□”;“肾甬(通)天为冬”等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虽无五色诊的具体内容,但起码说明了先秦时已有中医诊法专书,脉诊和望色是诊病最重要的方法。且《难经》以五脏、五色、五味、五声归类组成系统,皆指出了五脏、五色与外界的整体关系,说明在此时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已将五行、五色、五方、五脏、气血等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五行色诊、脉诊理论。

在老官山《敝昔诊法》中也多次出现五行相乘脉诊的理论描述,如第18条条文中有“□黄乘仓是□”;第 48 条条文中“敝昔曰,所谓五色者,脉之青白相乘者,脉□”,第 52 条“赤乘仓曰消渴可治 面黑紫”等等,大致可以看出五行五色相乘的基础理论,但由于脱简的原因,其具体完整的描述还未能全部理清。《千金翼方·色脉》理“冬见赤气,暴死”与老官山汉墓医简第 49 条“赤乘黑不治,以冬死”的描述相同。

根据《内经》记载,时脏脉有平、病、死脉之别,故其形态亦有不同。关于平脉的形态,《素问·平人气象论》和《素问·玉机真脏论》有详细的描述。《平人气象论》特别强调平脉应有胃气。脉有胃气,则现柔和、雍容、和缓之状。对平脉的形成原理,《黄帝内经》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气候特点对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及脉象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阐释。如《玉机真脏论》说:“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在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各有与本脏相通应的时令,而在与本脏相通应的时令里其功能活动旺盛,即肝气旺于春,心气旺于夏,脾气旺于长夏,肺气旺于秋,肾气旺于冬。因此,在每个季节里,活动旺盛的藏气则反映于脉象。这就是四时五藏脉形成的基本原理。

《素问·平人气象论》和《玉机真脏论》亦详细地记载了五脏病脉。《平人气象论》特别强调病脉为少“胃气”之脉;《玉机真脏论》将每个病脉分为太过与不及两种,“如果脉气来时应指充实有力而强劲,这叫太过,主病在外;如果脉气来时应指不充实而软弱无力,叫做不及,主病在里。”从脉的形态上看,脉有“胃气”指脉象显现柔和、雍容、和缓之状,其物质基础是谷气充足,故杨上善在《太素》将“胃气”注为“谷气”。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某一个脏腑因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本脏相通应的时令里活动旺盛,如果“谷气”供应充足,就不会发生过度消耗的情况;而“谷气”供应不足,则会发生病变,而出现少“胃气”的脉象。所以《平人气象论》云:“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杨上善云:“肝无谷气,致令肝脉独见,故死也。” 

死脉是病情危重而预后不良的征象,即真脏脉。《平人气象论》与《玉机真脏论》中详细描述了真脏脉的形态。《平人气象论》还以胃气的有无来判断时脏脉是否为死脉。《伤寒论·平脉法》举“肝”“心”脉为例,阐述了“四时脉法”的死脉之机,云:“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又:“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水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四时分主五脏,各有本脉,而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少则病,若无胃气则病危,胃气绝则死。所谓脉有“胃气”,即具“和缓悠扬”之意,《平脉法》此二条互文见意。叙述“四时脉象”的愈、死、难治等预后及“四时脉”以“胃气为本”的精神,为了使人明了,《平脉法》又云:“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即将四时、五行、脉象、藏象、生死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继承与发展了《内经》“四时脉法”的理论。

    黄帝之学的知识涉及更广,它包括了古人的天象、历算、医算、星占、望气、地理、兵法、博物、医方、养生、神仙一类的知识。刘向、刘歆辑录的《七略》应该是最早的数术、方技之学的目录,但已早佚。据《汉书·艺文志》载:“凡数术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可谓卷帙浩繁了,较之“《黄帝内经》十八卷”,无疑曾经是风行一时的显学了。数术的原理为秦汉各家学说所共用,渗透到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当然,医学也无例外。

战国秦汉时期,社会影响力非常巨大的一种主流思想文化,就是阴阳五行说,如阴阳五行大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决定了秦始皇制定了一整套水德制度,以向世人宣布自己是奉天受命,以水德取代周的火德。秦王朝以十月为岁首,建亥;衣服旎族节旗尚黑;数以六为纪;音尚大吕;河(黄河)更名德水;政术取决于法。继秦而立的西汉王朝,在其初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新的制度而是承袭了秦的水德,直到汉武帝时,才在儒生的推动下正式变原来的水德为土德,以正月为岁首,建寅;服色尚黄;数以五纪;音律尚黄钟。这样,邹衍创立的五德终始说,被秦始皇采纳登上了政治舞台,再由汉武帝的继承,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社会信仰。

《素问》开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将“术数”和“阴阳”并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有术数、天数、气数、至数、常数、真数、禁数、地数、痏数、壮数、大数和度数等12种;含有之数的词语有天地之数、五运之数、虚实之数、气之数、天之数、刺之数、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水谷之数和经络之数等9种。

数术是天地间的“常数”或“至数”,它与宇宙本体存在着丝丝入秘的天象感应,是古中国独有的“天体运行论”。凡事合于数术,就可以与天地阴阳的天体天象运动保持一致,就可以与天道相合,因而无论天地万象如何千差万别,只要考察数术,则可以将相同气类的事物以数的多少进行类归和说明。《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应之”就是感应,即天人之间相同数术的事物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倾向,因而用数来说明天人阴阳的关系,不仅能够看出天体运行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之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而且还能使“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素问·阴阳离合论》),凭借数之多少以厘清脏腑、阴阳、经脉、气血之间的复杂关系。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Dr.JosephNeedham,1900—1995年)论中国古代数术的一段话,他说:“Bergaigne说得很好:'(中国人的)数目不由于实际经验到事物的多元性而定。反之,乃是由于人早先具有一种神秘的数目(好似预先准备好了的一个架构),再来定事物具有多元性’”。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么,中医的脏腑经脉背后必然有一套数理依据作为支撑,也就是说藏象理论的一些方面是建立在数术的基础之上,因而数术可能是开启古代经脉构建方法的一把钥匙,事实也是如此。

古代历法是以天象为本而制定。《吕氏春秋·贵因》云:“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汉书·艺文志》云:“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史记·律书》云:“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后汉书·律历下》云:“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又“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漩矶之运,三光之行,道之发敛,景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踱,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旧唐书·律历志一》中指出:“太古圣人,体二气之权舆,颐三才之物象,乃创纪以穷其数,画卦以通其变。而纪有大衍之法,卦有推策之文,由是历法生焉。”《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令家李约瑟指出,“从中国的天象记事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艰毅、最精确的天文观测者”。星占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殷墟卜辞显示,3000多年前古人已熟练地运用干支纪日。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夏后氏颁布了夏历,以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建寅。此后历朝历代历法都有改动,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十二月建丑;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十一月建了;秦代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建亥;汉武帝时改夏历为正;土莽时又改商历为正,其后魏明帝、唐武后、宋仁宗等都曾改历,但应用时问都不长,最后都以夏历为正。《后汉书·律历下》指出:“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中国历史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才有比较准确的纪年。

    《黄帝内经》中的历法有十月太阳历、太初历、阴阳合历等。如圭表测影,《素问·六节藏象论》云:“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又“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漏刻计时也是运气理论的基础观气手段。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九宫八风历法源于月行九道。《灵枢·九宫八风》云:“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淮南子》中九宫八风为360日,《灵枢》九宫八风则行366日,可见《内经》九宫理论的发展。

十月太阳历是三皇时代的上古历法,不在102部历法之内。《夏小正》为西汉礼学名家戴德所作,其内容为典型的十月太阳历,其一年是十个月,所用的是与月相(月亮圆缺)无关的太阳历,故称为十月太阳历,除二月外,每月都有定季节的天象,利用北斗星、参星、昴星、大火星、织女星、南门星等在天空中的位置定季节。如正月“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意思是该月初昏时刻参星位于天的中央,相当现行农历正月天象;三月“参则伏”,意思是三月参星由一月位于天的中央下行至三月伏而不见,相当现行农历三月半至四月半的天象;五月“参则见”,意思是五月参星又上行可见,相当现行农历六月的天象;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意为此月初昏时刻北斗星斗柄指向正上,相当现行农历八月初天象;十月“初昏,南门见”,意为该月初昏时刻南门星从东方地平线上行可见,相当现行农历十二月的天象。将全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三十六天,以十天干命名,再将十个月与五行结合,分为五季,每季二个月七十二天,出现甲乙属木,丙丁属金,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的规律。《诗经》云“七月流火”,指七月大火星偏西下行,天气开始转凉也正是这种天象历法的体现,这种历法至今在我国彝族聚集地仍有使用。陈久金考证认为,我国先秦时代确实存在过十月太阳历。由于三十节气的起止分法与夏正同,也就证明与《夏小正》相合,在《管子·五行》《春秋繁露·治顺五行》《淮南子·天文训》中都记录了十月太阳历,河图十天干起源于十月太阳历。

    《内经》中年分为五季,每季七十二日,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基本结构。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素问·风论》云:“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竞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諅;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都是十月太阳历的具体体现。

古代各国采用不同的历法,计有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古六历,都是“四分历”,即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的历法。各历差别主要是岁首不同,黄帝、周、鲁三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殷历建丑(十二月),夏历建寅(正月);颛顼历建亥(十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古六历为太初历。《素问·脉解》云:“太阳所谓肿腰椎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灵枢·阴阳系日月》:“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两段皆言月建,谓正月建寅,即以正月为岁首。这正是汉武帝“改正朔,易服色”,制定并颁布太初历的产物。

公元85年,汉章帝下诏废止太初历,改行四分历,也称古四分合历,即阴阳合历,是兼顾太阳和月亮两种运动的历法。《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与《尚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相同。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白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而这也是四分历的表达,可见,五运六气理论在不同的时空结构中运用了十月太阳历、太初历、四分历等不同的运行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