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赓闻战兴奋,主席评价:打美国你病好一半,你要感谢杜鲁门

 兰州家长 2022-06-20 发布于甘肃

作者:闪闪

主席曾经评价陈赓“好战”。陈赓每当指挥重大战役,确实极为专注投入,经常连续几昼夜不睡。

1950年,当陈赓得知志愿军出兵入朝,内心非常激动,因为自己又有机会披挂上阵了。

文章图片1

抗美援朝期间,主席跟金首相,有过一次谈话。

主席提起陈赓的时候,他说:“陈赓从越南回到北京,向我汇报援越抗法的事情。他提出要求,想去朝鲜。我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听说是和美国打,他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我说,那你要感谢美国总统杜鲁门喽!”

而陈赓入朝之后,不负众望,指挥第三兵团挡住了李奇微的进攻,彭德怀和邓华回国治病期间,他还主持志愿军工作,大力推行坑道战,成我军获胜的关键战术之一。

文章图片2

彭德怀(中)与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右)、副司令员陈赓

(一)陈赓积极推动出兵朝鲜,主动请缨披挂上阵

陈赓还在越南抗法的时候,得知美国入侵朝鲜,认为中朝唇齿相依,中国绝不能坐视不管。

反观美国,在朝鲜一路推进,狂妄的麦克阿瑟对外宣称,如果中国参战的话,便把中国打回石器时代。美国人后来倒是宣称打朝鲜不会威胁中国,这显然是战败之后的说辞,倘若他们战胜了,当然会是另外一种丑恶嘴脸了。

陈赓积极推动抗美援朝,主动请缨去往半岛,要狠狠教训美国人的嚣张气焰。

文章图片3

(麦克阿瑟)

陈赓回国之后,在11月5日夜里,跟张云逸一起吃饭时,谈起了抗美援朝,那一夜他翻来覆去失眠到天亮,认为新中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他在日记当中写:抗美援朝是艰苦与残酷的,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考虑到中美直接开战的可能性,陈赓则认为纸老虎没什么可怕,中国历经百年战火,大不了战后重建往后推迟。

与此同时,陈锡联也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陈赓担心陈锡联去了的话,自己就要留在国内,于是劝对方好好建设炮兵,我们很需要炮兵。

因为陈赓整天在分析思考战局、联络旧部、请缨出战……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主席跟金书记的谈话。

让人感到无奈的是,陈赓刚刚接到参战的命令,却因为在越南劳累过度病倒了,直到1951年6月,180师作战失利伤亡巨大,他顾不上伤病,乘车赶赴前线。

文章图片4

而第三兵团因为180师的损失,干部内心都自责愧疚,他们见到陈赓之后,犹如是见了亲人一般,誓言要打翻身仗。

经过第五次战役之后,上级要求部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认清对面的李奇微,比麦克阿瑟更难对付。

陈赓并不支持打第六次战役,支持积小胜为大胜,打敌人的突出位置,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消耗敌人;同时也要防止敌人打大规模战役,他建议我军要加固第二和第三防线。

察觉到敌人想通过登陆作战,绕到我军侧面打平壤,陈赓亲自去视察海岸防线,要求加固工事。

果不其然,敌人的确尝试发动大规模战役,在10月初朝夜月山和天德山大举进犯,我方第64军和47军的防线坚如磐石,自身伤亡1500多人,敌伤亡9000多人。

(二)陈赓力推坑道战,成为上甘岭胜败的关键

彭德怀回国治病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停战实现,我预想以邓华为志愿军司令员,但如果要打下去,你就出任司令员。”

文章图片5

(彭德怀)

彭总回国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主持过一段时间的志愿军工作,他推出了稳定胜局的关键战术——志愿军坑道战!

敌人想把我军推回鸭绿江南岸,而我军则要誓死守卫三八线,敌人则占据装备上的强大优势,所以陈赓则要思考如何改变我军劣势。

尤其是敌人发动重点进攻的时候,会以几百辆坦克联合几十架飞机,攻击我军防线的一个小据点。

试问一个连甚至是一个班,凭借一个小小的火力点,如何挡住敌人的狂轰滥炸?

我军倒是从未采用过人海战术,但敌人特别擅长这一战术,能任意拿韩军当作挡箭牌,试探志愿军阵地的薄弱区域。

陈赓提起去年6月份,我47军聪明的战士们,在战壕里挖“猫耳洞”小掩体,用来保存自身战斗力。

文章图片6

起初是半个班的战士,挖掘出一个小山洞,虽然能挡住敌人的狂轰滥炸,但人在里面很不舒服,空气闷热潮湿。

于是战士们在山里挖出一条长长的山洞,挖出两个出入口,让空气顺利流通,战士们将这种山洞称之为“两头通”后来有个专业的叫法,称之为马蹄形。

又因为“两头通”的山洞效果极好,于是又在里面挖出了屯兵洞,任由敌人如何轰炸,也很难伤害到坑道里的战士们。

陈赓认为,这一战术应该在全军推广,要全面开挖隧道工事,跟地面工事结合。

秦基伟正准备去上甘岭驻防,他听陈赓讲了坑道战之后大受启发,他请来各路专家,在上甘岭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紧张施工。

陈赓亲自督促坑道战,他常常说如果坑道挖不好,那就会变成“坟墓”,所以工程要以符合战场需求为主。

坑道当中,不仅要藏兵更要有生活设施,利用坑道打持久战。

文章图片7

为了加固坑道,有很多胆大的战士,趁着夜晚去韩军的阵地,偷来了许多铁丝网和地雷。

据资料记载,我军189师从敌人的阵地,偷来了700多个地雷,埋在了坑道阵地的周围。

到10月份,艰苦的上甘岭战役拉开帷幕,敌人再次使用狂轰滥炸的老套路。

战争打到这一阶段,已经超出了双方指挥员的掌控,据美国那边的军史记载,起初范弗里特想得很简单,打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为“谈判桌”博取优势。

我军自然也想着,为和平谈判博取优势,所以双方围绕着上甘岭,从小规模战斗开始,很快就发展成大规模军事斗争。

谁要是后退半步,和平谈判的时候就会失去优势,所以就有了上甘岭之战。

秦基伟在上甘岭修筑的坑道,在此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敌人往上甘岭砸了至少190万发炮弹,轰炸机至少投下了5000枚以上的航空炸弹。

文章图片8

据志愿军老战士回忆,往上甘岭送补给,一路就跟“蹚水”似的,因为山头接连被轰炸,所以浮土深。

有老战士曾对笔者说:“穿过枪林弹雨送一次饭,回来就有大红花(立功)。”

任由敌人狂轰滥炸,上甘岭阵地都岿然不动。敌人如果想拿下我军阵地,必然要派遣步兵上山,而我军在敌人轰炸结束后,立刻冲出坑道跟防守阵地。

美军为了对付我志愿军的坑道,各种手段尽出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狗急跳墙连毒气都使了出来。

上甘岭鏖战43天,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让美军彻底意识到,他们已绝无获胜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