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外显于形  内化于心

山东省济南市燕柳小学  房世雪

“一个真实的木兰。一个理性的木兰,一个快乐的木兰,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木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君老师在“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课堂上,以其对古诗文字的独特理解,带领着学生和与会的我们徜徉在《木兰诗》这首北朝的乐府民歌里,谈木兰、赞木兰,尽享诗词歌赋带来的精神盛宴。

一、不拘一格的形式,实现跨越时空的对接

一格:快乐拍手读。开课不久,王君老师与学生商谈:“《木兰诗》语言通俗易懂,因为它是民歌,大部分语言很口语化。现在我们来朗读。把咱们的手解放出来,嗯,拍桌子还是拍掌比较好?“学生对答:拍掌。

学生拍手朗读,王老师不断鼓励,课堂气氛轻松而愉悦。

二格:发现句式美。诗歌中有很多民歌经常用到的句式,王君老师举例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种叫什么?叫问答句。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些句子的句式啊回环往复,基本相同,是吧?这种我们称它为“复沓句”“复沓”!

还有朗朗上口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一样的。这是——顶针。

……

问答句、复沓句、顶针句、互文句……让《木兰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赏析不同句式的巧妙中,不知不觉地跟随王君老师走进了诗文里。

三格:感悟现实感。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感悟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时,采用方式堪称一绝。她与学生交流道:比如咱们现在说一个女子,按照当代流行的说法,我们会问:她是,女神?还是——

生:女汉子?(生笑)

师:你们觉得花木兰这姑娘是女神吗?

“女神“”女汉子“,多么强烈的当下语言。而就是这充满现实感的引入,让学生在研究花木兰这一民歌当中的人物形象,跨越了时空。木兰不仅仅是北朝的木兰了,她俨然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家女孩。也就是这样巧妙的教师引导,才有了下面学生对木兰形象的侃侃而谈。

二、独具匠心的方法,引领感悟文字的曼妙

在深入研究花木兰这个民歌当中的形象时,王君老师给学生介绍了一种读书的方法——矛盾式赏析法。运用矛盾赏析法,王老师带领学生发现《木兰诗》的布局谋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区区三十个字,它只占了十分之一。奇怪了,那么诗歌中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文字都在写木兰的什么呢?这里就有矛盾。

运用“矛盾赏析法”,老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矛盾的对立面:看来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不仅仅是个女汉子,那么,木兰还是什么?……矛盾赏析法让学生感悟到木兰是壮士、是心思细腻的当家女儿。

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读诗时感受诗的美好韵律,让诗歌中的形象从文字中走下来,王老师又教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朗读——“矛盾式朗读”。

如:(群 焦急地  稍快  关切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  轻声  缓慢)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

忽而焦急地、稍快、关切地,忽而轻声、缓慢……在这一舒一缓、一急一促、一平一扬中,让学生读得有趣,有情。王老师通篇运用这样的矛盾式朗读,读出的不仅是诗文的合辙押韵,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扑朔迷离,更让学生体味到古代语言文字的曼妙之美。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王君老师一节常态化的《木兰诗》教学,为我们大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圈可点的教学手段,有滋有味的朗读方式。而从学生意犹未尽的学习情致上,我们分明看到了古代诗文的无限魅力已悄然内化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柔情侠骨总相宜

山东省济南市行知小学   陈桂珍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

 听王君老师讲《木兰诗》,感受到王君老师的率性,纯良的真性情;品味王君老师对《木兰诗》的文本解读,感受到花木兰的淳朴、温婉的小女子情怀。听课的40分钟,心弦时时被拨动,内心时时泛起温柔的涟漪。在老师行云流水般活泼、自然的解读中,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写中,花木兰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的含笑迤逦而来,跨越千年的时空,与在场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发生心灵的碰撞——做女儿当如此,存乎本心,发乎性情,爱国爱家,爱自己独立的个性。我非男儿,何须高官厚禄慕虚名;我本红妆,甘愿对镜贴花黄。一个活得理性、活得快乐、活得真实、活得美丽的木兰跃然眼前。

  王君老师对《木兰辞》的温情解读,让朔气传金柝的北方古战场深情脉脉。更让“当窗理云鬓”的木兰呼之欲出,无限可爱。细品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及设计,韵味无穷。

一、漫话家常,走进木兰温馨的家

古诗文的学习,诵读为第一要务。熟读精思子自知。王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拍手读,疏通文句;重点句指导读,渗透互文等表达手法;“矛盾式朗读”,把全诗中的许多场景,对比读。就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朗读中,逐渐把学生带入文本,把木兰还原成一个有情有义、有声有色、娇嗔爱痴的寻常人家小女儿。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看似随意地和学生聊了几个问题:

1.孩子们,假如你就是花木兰的爸爸妈妈,老师问:你们年纪都大了,走这么远,你们累不累啊?

2. 这里有没有木兰的姐姐啊?哦,假如你就是木兰的姐姐,我问你一个问题:妹妹回来了,你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这是为什么啊?

3. 有没有木兰的小兄弟啊?哦,你就是。我来问问你:小弟弟啊,你磨刀霍霍向猪羊。这猪和羊是你们家的吗?这一次把猪羊宰了,家里还有吗?你磨刀霍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呀?

   每一个问题都温情脉脉,就在这一问一答中,把学生带进了木兰的生活场景,木兰离家时的阴风惨惨,愁云笼罩,与凯旋后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感人物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一步步走进木兰的内心世界。

二、抛砖引玉,还木兰女儿本色

接着王老师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应用一句诗歌,还原一个生活场景,表达木兰的一种状态。毕竟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小学生,深层次的文本解读于刚刚十岁有余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做足了牵线搭桥的工作,巧妙设计了填空:

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

木兰还是                     。

从“                ”中,我似乎看到                       老师先做示范,抛砖引玉,启迪思维,并投影展示:

1.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

木兰还是辛勤操持家的女儿。

从 “木兰当户织”中,我似乎看到木兰正埋头织布。虽然家中面临大事,但是她依旧忙碌,依旧坚持劳作啊。

2.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

木兰还是在关键时刻拿大主意的当家女儿 。

从 “木兰当户织”中,我似乎看到木兰面临大事,有矛盾,有焦虑,但没有乱阵脚。她一边劳动,一边思考,冷静地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昨夜见军贴”啊,今朝做决定。她真果断!

3.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

木兰还是一个心思非常细腻的当家女儿 。

从 “惟闻女叹息”中,我似乎看到木兰愁肠百转,她担忧父亲的身体,心疼母亲的惶恐啊!

三个看似矛盾的对比,揭示的正是人性的本真,生活的真实。《木兰诗》短短的三百多个字中,字字背后有感情,句句背后有故事。通过这样的对比,孩子的思维被打开,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循着木兰情感的脉络,衍生出了许多美好的遐思,充满纯真情感的文字:

1.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她还是一个恋家的小女孩。从“不闻爷娘唤女声”中,我似乎看到了深夜的军营,所有人都陷入熟睡,只有木兰一个人望着远方的天空,听着黄河的流水在发呆。她还是个女孩啊,她是多么的想家啊!

2.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还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我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一句看出来的。一阵阵织布机的“唧唧声”从屋内传了出来,声音越来越小,能隐隐约约地听见木兰的叹息声,突然“唧唧声”戛然而止,只见木兰走向窗边,望着父亲的那间屋子沉思,屋旁边的羊也咩咩地叫了起来,似乎也在为木兰着急。

3.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木兰还是一个非常爱美的姑娘,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我能看出木兰的爱美。

……

学生逐渐在心中立起了一个丰满的花木兰的形象。不再是传统豫剧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女汉子,而是一个宛若邻家小妹,隔壁大姐的可爱可亲的小女子。她活得那么真实,那么理性,也那么快乐,那么跳脱,那么温柔,那么张扬,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本的温度,人物的柔情。

语文一直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教学尊重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本真,还原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不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对人性的最大的理解与尊重。只有有真性情的人,有真品味的人,有真深度的人,才能够真正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于《木兰诗》短短三百多字里,还原出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儿身,上战场,铁骨铮铮;归故里,侠骨柔肠。千川映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木兰,有血有肉,如火如荼的活着。她不是神话中完美的化身,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因为真实,所以永恒,所以木兰才会成为乐府诗歌中最有魅力的一个文学形象,一直璀璨在历史的漫漫长河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