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葛红兵 | 创意写作工坊里崛起的《大宋帝国》

 个图文坛 2022-06-20 发布于北京

访

葛红兵

Creative Writing

创意写作工坊里

     崛起的

 《大宋帝国》

图片
图片

本期节目

创意写作工坊频道

06

2022

01

什么是创意写作工坊

1分钟

02

《大宋帝国》的诞生

2分钟

03

《大宋帝国》这部书

3分钟

04

葛红兵专访

4分钟

Hi

图片

什么是创意写作工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工坊制教学是创意写作最具特色的组织方式和教学单位,它是充分发掘个人潜力,激励个性发展的集体创作工坊,打破了“写作是个人性的活动”的传统观念,师生之间不再是“你教我学”的固定关系,而是相互激励、平等交流的动态空间,创作者在交流里提升写作技巧,吸取不同经验,作品在集体讨论中不断完善。除此之外,工坊也超越了一般大学课程的职能,连结了更多社会文化资源,让创作者在文艺市场的洗礼中不断保持创新的创作思维和积极进取的创作态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创意写作工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INTRODUCTION

关于《大宋帝国》的诞生……

        彼时,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一个近百平米的房间内:工作桌、电脑、白板、投影幕、“创作区”“讨论区”“休息区”等等与公司极为相近的布置一应俱全。这就是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的小说影视剧联合工作坊。除此之外,中心还有散文、非虚构、故事等多个类似工作坊。

图片
图片

图|苏州市 盛泽镇

       2014年的夏天,由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带领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博士生们,组成了一个写作团队,开始进行超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大宋江山》的创作项目。这次,师生们的工作坊走出了校园,在盛泽镇的一个大院子内,大家互相学习、讨论,进行了整整两个月的集体封闭写作。

图片

       2015年,这一项目与入驻上大科技园区影视产业创新基地的两宋文化传播公司签约,预备逐步完成从图书出版到影视剧本投拍的产业化进程。

       8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大宋江山》重印为《大宋帝国》,依然以其浩瀚的史诗画卷和绵密的文人抒情,在传统演义小说和现代影视的中间位置烨烨生辉。

(《大宋帝国》重印)

      《大宋帝国》的创作不再是纯个人的写作,而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这也正是创意写作理论的一个基本主旨,一方面主张大学是可以培养作家的,一方面也认为文学创作可以团队运作和按照一定规律加以生产。

       围绕创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讨论文本框架,并分工合作完成,是《大宋帝国》的诞生方式,它通过创意写作工坊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手之下,走向另一条不同于传统写作者的创作模式,成为“近年来创意写作界成果的一个实证”。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大宋帝国》,走进创意写作作品孵化、人才培养和工作坊工作……

《大宋帝国》这部书

图书介绍

      《大宋帝国》是汉语小说界全画幅描写大宋王朝历史兴衰的长篇小说:云谲波诡的帝国政治缠斗、剧烈拉锯的地缘战争冲突、外交氛围的挤压、官场生态的紧张,构成了小说的大场面;军政大势的稳态与失衡的循环构成了小说的深度描写。小说承续了《资治通鉴》的笔法,也集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深邃,以历史史诗的宏阔、文人抒情的绵密,完成了最全面最具体的“宋朝演义”。

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九卷简介)
第一卷 高平飞雪(葛红兵 著)

       本卷以赵匡胤为主人公,描述了赵匡胤历经高平、秦凤成阶、清流关之战后逐步成为一代战神,获得广泛拥戴,进而赢得问鼎皇帝宝座机会的故事。本卷以赵匡胤匡世救民的理想和家国飘摇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深入剖析赵匡胤时代的社会矛盾,凸显一代雄主的人生关键点。这是一部“一个人崛起的史诗故事”,同时也是一部“一个时代变迁的宏阔交响乐”。

第二卷 陈桥双辉(葛红兵 著)

       本卷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书写大宋立国的艰难历程;描述了赵匡胤和赵普等策划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登基后又杯酒释兵权,定下重文抑武的国策等事件。故事以赵匡胤登基开始,以赵匡胤在赵光义的明枪暗箭中谢幕结束。帝王的命运似乎是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呈现出历史大势与生命悲剧的纠缠一幕。

第三卷 幽云长歌(葛红兵 雷勇 著)

       本卷讲述了赵光义即位实现了王朝的平稳更迭,开始着手统一大业的事迹。亲征北汉,平复北汉之后,赵光义以疲劳之师远征幽云,由于曹彬冒进,导致东路军大败,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西路军也跟着受牵连,再败。本卷以北伐为主线,描写了大宋帝国面临的诸多外患,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大宋帝国的内部矛盾。

第四卷 澶渊和盟(葛红兵 高杨著)

       本卷讲述了咸平年间,辽国陆续派兵挑衅,西北地方势力乘机叛乱,大宋帝国内忧外患,期待贤君良臣的故事。寇准出身寒门却文韬武略兼备,征西屡立奇功,又率军与辽决战,夜袭和火攻定州,大败辽军。正是战争让寇准认识到和平的可贵,进而助推大宋签署澶渊和盟,奠定了大宋帝国百年和平大业。

第五卷 三川喋血(葛红兵 孟盛 著)

       本卷以刘太后与少年皇帝赵祯的矛盾为主线,通过刻画新旧两党冲突来揭示大宋朝廷内部的纷争。同时以大宋帝国与西夏王朝的外部矛盾,展现了大宋帝国保江山的艰难困境。本卷塑造了范仲淹等改革派人物形象,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读来发人深省。

第六卷 激荡熙宁(葛红兵 方钰铃 著)

       嘉祐元年(1056),京城水灾,王安石在京任官,不满忝居虚位,无所作为,四度上书辞官。熙宁元年(1068),赵顼着手变法,王安石回京,权贵大肆排挤构陷他,昔日好友司马光更与他反目成仇。王安石力排众议推行变法,改革派一度崛起。然而司马光不念旧情,苏轼等人亦接连对其弹劾,终使改革受到阻挠。本卷以新旧党争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宰相因改革而数度浮沉的人生轨迹,揭示了大宋帝国兴衰成败的因素。

第七卷 大地裂痕(葛红兵 徐毅成 著)

       本卷叙述了新旧党争,“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大宋帝国内部争执不断、江山不稳的内情。赵佶听信蔡京之言铸九鼎,鼎裂又误信为“辽国灭亡之兆”,萌生灭辽想法。赵佶联金灭辽,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紧接而来的是更大的危机,宋辽金三国鼎立变成了宋金对峙。金兵第二次伐宋,徽、钦二帝(赵佶、赵恒)被俘,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并占据汴梁,从此地分南北,江山崩裂。

第八卷 襄阳风雨(葛红兵 杨亦飞 著)

       蒙哥在忽里台大会上被立为新汗,不久开始兵分多路进攻大宋。贾似道、吕文德、吕文焕等人,靠着余玠在合州建立起的防御体系,挫败蒙古军的锋锐并将蒙哥击毙在合州城下,大宋帝国迎来了难得的数年安宁。贾似道回朝后,对权力渴望日增,与吕文德等人结党,宋廷几乎成了贾似道的掌中之物。本卷从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维度,揭示了大宋帝国衰败的根源。

第九卷 崖山绝唱(葛红兵 王雷雷 著)

       本卷描述了贾似道陷害并派人刺杀文天祥,迫使文天祥辞官,幸得华训和李璇儿等人的保护,文天祥才得以化险为夷的故事。其间,江万里等人组织义军起兵抗元,最终投水殉国。元军南下,临安的宋廷投降。随后,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大臣带领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等南逃。最后,崖山之战中,大宋十余万人投海殉难。文天祥被俘后,被押往大都,不屈就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著书的他们

Writers

葛红兵

       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知名畅销书作家,历任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座教授等,上海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大学教授、博导,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会长。小说代表作有《未来战士三部曲》《上海地王》《财道》《我的N种生活》《沙床》等,每一部都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沙床》《未来战士三部曲》等被译介到海外。

雷勇  高杨  孟盛  方钰铃  徐毅成  杨亦飞  王雷雷

       七位作者均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毕业生,在读期间与葛红兵教授共同完成九卷本《大宋帝国》创作工作,目前作为高校教师、专业作家、著名文创公司领军人物等在各行各业推动着创意写作事业发展。

葛红兵专访

跟随葛老师,走近《大宋帝国》与创意写作工坊的那些事儿……

文本创作——对宋史的深度学习,“使真实更加真实”

图片
图片

《大宋帝国》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涉及了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写作过程中通过哪些方式对历史材料进行收集和筛选,这一过程中对这段历史有产生新的认识吗?又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的关系的?

      在《大宋帝国》创作史料收集史料方面,最开始几个月大家一起学宋史。首先,请专家来给我们做讲座,了解宋史,主要是了解宋代的战争史,军事史,边疆史;第二是书籍的阅读,在阅读传统史书基础上,我们参考了宋代皇帝的每日记事、典章制度,同时宋代开始诞生了诸多文人笔记,像沈括的《梦溪笔谈》,欧阳修的《龟田录》等等,其中记录了许多生动的趣闻轶事和文人交往经历,所以我们在正史和轶事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另外我们也从评书当中了解那个年代开封的风土人情。

        在这些历史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在史观上也有了新的认识。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汉族跟外族交替统治的历史,所以,中华文化我们不能够过分的强调某种单一的汉族文化,或者有一种汉族中心主义,中华民族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国家,中华文化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文化,它是多民族不断交融的混融文化它的伟大,它的意义也就在这个方向,这是我们以前没有确立起来的。

       第二,在这基础上,我们看待宋史就不能简单地把宋代的爱国主义,理解成是打江山,保江山,守江山,恢复江山,如果简单地从帝王立场上去看,我们就不能深刻地认识宋代的社会生活。站在汉族中心主义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不是站在交融民族交融的立场,我们就不能写好宋代的文学故事,就会带有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怀在里面,所以我们在《大宋帝国》创作中要客观一些,要站在更高的中华民族的这个立场上来看待事物,不一定把宋写成一定都是正面的,而把辽金一定写成是反面的。因为我们认为辽金也是我们宋史的一部分,辽金文化和宋文化的混融,对元代的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变成了我们中华文化中一个很有益的部分。在这个高度上,我们对宋代的社会、军事、政治、文化、具体的历史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呈现的故事也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这就比站在某一个人、某一个帝王的角度去谈要有意思得多。能够更多地包含我们的社会细节、生活细节、文人趣味,也能更高的包含这个宋代的历史真相,前面两卷是我亲自写的,那么我就觉得这个也是要相对比过去更加客观。

       如何处理这些历史跟虚构的关系,我认为呢,历史的框架是真实的,人物的主要事迹线索是真实的,但是这个人物的细节,包括对话场景,辅助元素都是虚构的,我们也虚构了一些人物,使得这个故事更加活泼,这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历史的真实和我们的虚构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是为了使真实更加真实。因为真实,如果它是没有细节的,那么等于是虚空虚假的,我们通过虚构让它更有细节,比如说澶渊之盟,我们恢复了当时的战争的复杂性,展现了帝王跟大臣之间的冲突、军队跟文官之间的冲突,地方官僚跟这个皇家军队之间的冲突。我们探讨大宋跟对方的冲突的这种复杂性,包含着双方都有一种和平的意愿,怎么推动和平的意愿的达成,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对我们今天也是有有启发意义的。

工坊运作——从个人到团队,物理与心理的双重空间

图片
图片

《大宋帝国》主要是一种怎样的团队创作模式呢?我们了解到您采用了不同成员负责不同板块的模式,这些分工是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的呢?

       首先是集体封闭写作,我们在盛泽镇包了一个大院子,请了厨师,在那里整整两个月进行封闭写作。助手帮助我们找资料、照顾生活,写作者专心致志在一起创作,每天上午讨论,下午写作,晚上休息的时候看资料。首先,这制造了一个空间场域,让我们可以在一起一边交流,一边写作,这是一个工作坊的有形样式。第二,我们统一听讲座,学习历史,将唐史、宋史、元史都上传到一个公共的网络空间,大家都可以查看,可以随时进行讨论。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关于历史的认识

       我们小说的整体框架是我定的。每一卷从什么时间写到什么时候、主人公是谁、主人公的整体的性格倾向、事件走向等等,这些内容则是以我为主导,团队一起来决定的

       我们写作过程当中分工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的兴趣,比如它是战争为主的,那么喜欢描写战争的人就去描写那个部分;有的部分是以社会生活、政治改革为主的,那么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大家在一起读历史,谈论历史的过程当中,每个人渐渐就形成了自己的方向,以此选择个人兴趣所在的写作部分。

图片
图片

团队创作相较个人写作而言有哪些困难之处,例如是否会出现作品前后“风格”不统一的问题?遇到的问题又通过哪些方式得到改进?

       在工坊写作的过程中,合作的成员是比较多的,我们当时也遇到各种困难,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在语言模式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努力,规定以白话文写作,但是也没有完全做到,因为部分同学受原史的影响,还是保留了文白相杂的语言风格,所以最后确定了以白话文为主,少量保留文言的这种语言模式。

       写作的过程当中为了使进度统一,风格统一,我们还采取了交叉通稿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写到最后,每一份文稿是由不同的同学和助手交叉完成的,这样就避免了一个人写到底,而能够形成一个交叉的结构。在写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有故事大纲和人物走向的讨论,互相之间会把作品拿出来朗读,这样形成一个互相激励和互相影响系统。

       工作坊制的协同,实际上有非常复杂的技术,在我们国家这个技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但是我们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团队一直在研究这个内容。我们《大宋帝国》还是采取的比较简单的模式,主要是分卷,个人单独完成,没有采取很复杂的协同技术。写作过程当中的模块化协同、使用共同软件直接协同写作,这些技术和方式我们还没有在《大宋帝国》中用上。我自己个人也认为,在文化工业里面协同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两年,我也在动员我们的老师一起研究协同写作和相关的技术。

图片
图片

在共同参与、互相学习的模式中,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是否能够起到真正意义上“教”的作用?如何使学生之间的讨论有所提升,而不是始终徘徊于原有储备之上?教师在这一模式中怎样起到促进作用?

       创意写作工作坊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的关系。老师在其中以自己的经验,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承担direct的功能:比如说指导学生一定要这样写或那样写;这样或那样写更好等等。工作坊中的老师作为一个促进者、激励者的角色。在写作的过程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则承担一个讨论者、与学生的对话者这样一个功能。在工作坊过程当中,成员互相之间的激励、启发,不仅仅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发生在同学之间,任何人之间都有这种激发发生,是一种网状激发

       我们当时的工作坊在盛泽镇上,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组讨论,也鼓励大家互相串门儿。第一是民主,不以我对你错来讨论问题;第二是平等,不以“师傅”很尊贵,学生要尊敬师傅的“等级制”来对待;第三个是彼此交流和互动,这形成了工作坊那种网络状的交叉互动,是人人平等、互相触动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大家的触动还是非常深的。第一,是有一个隐性的工作量的触动,你写多少我也写多少;第二存在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触动,你写的好,我也要写的更好;第三是互相激励启发,你那样写、我这样写,这段对话,你写了以后,我思考其中的优点后可以改进。所以,工作坊就是这么一种轻松的环境。

      最后,老师在工作坊中,还起到一个氛围塑造的作用。那时候我们周末会有小酒会,正好是桃子上市的季节,我们也有水蜜桃,大家可以一起吃。晚上我们都是一起吃饭的,吃饭的时候都要吃很久、聊很久,都会有一些新鲜的想法触动出来。

发展与展望——作为IP的《大宋帝国》与团队写作的未来

图片
图片

是什么样的契机和原因使您选择这一题材并选择以工坊合作的模式创作这一系列的小说?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率先提出“文化 ”战略的城市,您的考虑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对于创意写作带动建设创意城市的考量?

       写宋史的主要的原因是三个。第一是我从小就喜欢《岳飞传》,喜欢那个水泊梁山的故事,对宋史很感兴趣。第二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我国的各段历史都有大作品出现,但是宋史没有,所以我有一个最原始的文学雄心:用我们的力气把它写成一个最完整的、有文学性的故事。第三个也是直接的触动因素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周建秋先生,他对宋史比较感兴趣,也是河南的一位书法家,他直接启发和触动了我们的写作。他说:“宋代从王朝的角度,就是'打江山,保江山,丢江山’,但是,宋代历史其实要比这个更丰富、更复杂。宋代文人笔记、宋史资料都很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完整地梳理它。红兵,你可以来啊。”这真的激发了我们的雄心和壮志,所以我们去干了这件事情。总的来说,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历史等等全貌的文学作品非常少,而对于大明、汉秦的书写都有,清代的更多,于是我们决定避开那些已经写的比较多的朝代,就写宋。

      促进当时的两宋都城,如今的河南、杭州的文化发展这点不敢说,是全书写完之后,很多影视改编团队,还有开封市政府对我们这套书非常重视,邀请我们去开封开这个新书的首发仪式。开封市当时的市长、宣传部长、两三位常委,还邀请我们参观了开封,并谈到了他们的这个美丽乡镇、特色小镇等等的建设规划方案。《大宋江山》这一作品,把宋历史以文学的笔墨写出来,他们当时非常重视,也引进了一些公司来商谈,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庞大,也非常驳杂的工程。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形势受疫情影响较大,所以迄今为止这方面,还没有进一步的推动。我们觉得,做一个大宋帝国的产业园、拍一个大宋帝国的影视作品,推动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

《大宋江山》开封首发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工坊制自诞生之初就在其培育结果——作家与作品中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质疑声音,即程式化、类型化、团队创作与作品质量、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大宋帝国》时隔多年的重印,已经展示了这一作品的成功,那么在您看来,就《大宋帝国》这一实践而言,是否是达到了这些要素之间平衡发展的案例,是否已经起到了团队创作的积极作用?对于创意写作这一共同创作的工坊模式以及《大宋帝国》,二者未来的发展,您又有哪些寄语和展望?

      文学作品如何写“大部头”、怎么写,其实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困扰。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在写单卷或者是三部曲,这方面是做得到的。但是,要写十卷、几十卷,这是非常困难的,必然要互相协同。就像《宋史》一样,元代脱脱到后来一个人弄不动了,别的人接手。《大宋帝国》的写作也是这样。未来我认为这种超级长篇小说,可能包括影视,这种协同写作的情况会更多的发生。

       最近几年我们也看到,影视基本上已经工业化了,我们很少看到有一部电影的剧本,编剧是一个人的,有的是同时五六个人;电视剧的编剧也常常是一个团队。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小说、影视作品的创作都是个人化、个人性的东西;现在我们认为,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它有个人贡献,但是,把多人结合起来,既保持个人的个性,又维持多人集体的力量,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随着我们创意写作学科在国内的发展,面向产业化发展的协同写作和团队写作的发展,我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多

       最后,在《大宋帝国》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没有过分强调协同,我们会看到署名的每一卷,除了我自己写的两卷以外,每卷只带一个人。所以,相对来讲,《大宋帝国》是一个具有团队架构,但还是个人创作的作品,我们希望是一个个人精品。

(以上内容为编者采访后整理)

图片

第一卷 高平飞雪
葛红兵 著

图片

第二卷 陈桥双辉
葛红兵 著

图片

第三卷 幽云长歌
葛红兵 雷勇 著

图片

第四卷 澶渊和盟
葛红兵 高杨 著

图片

第五卷 三川喋血
葛红兵 孟盛 著

图片

第六卷 激荡熙宁
葛红兵 方钰铃 著

图片

第七卷 大地裂痕
葛红兵 徐毅成 著

图片

第八卷 襄阳风雨
葛红兵 杨亦飞 著

图片

第九卷 崖山绝唱
葛红兵 王雷雷 著

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结语

      《大宋帝国》纸质书的出版,展现了超级长篇小说、影视作品的协同创作趋势,同时这也只是整个IP运作的第一步,后续将继续推进影视作品、主题园区的开发。这一项目,是创意写作学科作品孵化、人才培养、工作坊实践、文化创意产业联动的成功案例。创意写作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作家的培养,更在于输出创意人才,支撑后工业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

图片

采访人:李昔潞  郑沁辰

本期编校:李昔潞  郑沁辰

审校:王海峰  李枭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