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虹 老师 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学教育专家 点上方卡片,听我们为您讲述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李毓秀。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绛州人,清朝康熙年间考中秀才,此后一直在乡间当塾师。李毓秀是有理想、有责任的人,他在长期的童蒙教育中体会到,教孩子行为端正要比教知识更为重要,于是以《论语》中的一段话作为核心,将《论语》《礼记》《孝经》以及朱熹语录中有关的文句糅为一体,仿《三字经》的体例,编成了一篇文字浅近、内容丰富、便于记诵的韵文。后来,清儒贾有仁对此文加以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 ![]()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叙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意为这不是随意之言,而是根据孔子的教诲而编写。 总叙部分介绍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做事严谨、诚实守信;还要学会爱护别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博爱大众;在做好这些事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学习待人处世、文明礼仪等知识。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中国人注重孝,《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面面俱到。 在家中,父母呼唤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而不是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而不是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冬天要留意父母穿得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傍晚回来,也一定要向父母问安,让他们感到心安。 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那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品格有了缺失,也会让父母感到羞辱。 父母有了过失,子女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而要脸色温和,话语柔顺。 父母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子女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无论白天或夜晚,都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 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报父母养育之恩。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出则悌”,说的是兄弟姐妹之间应该有的一种情感表达。 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就要告知其兄弟姊妹相处之道,弟弟尊重哥哥是本分。哥哥姐姐也要友爱弟妹,兄弟姐妹和睦,父母心中自然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少计较钱财物品,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要礼让长辈。走路时长辈在先,吃饭要长辈先用,长辈没坐孩子不要坐,这是对长辈的尊重。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路上遇见长辈时,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 遇到长辈的时候,骑马的人要下马,乘车的人要下车。长辈走远之后,自己才能上马上车。 如果长辈站着,自己不能坐下,等长辈坐下后,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谨”与“信”是《弟子规》中篇幅最多的部分,究其原因,一个人的修养都在其中。 做学生的,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一转眼就成了老人,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从穿衣能看出一个人是否严谨。出门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出门的时候要立刻就能拿到。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要告诉孩子,不要喝酒,因为喝醉之后控制不住自己,丑态百出。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表达恭敬尊重。 如果家里有门槛,不要踩到门槛上。站立时身子不要歪斜,坐着时不要抖脚,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有门帘的屋子,不要使劲撩门帘,而要轻轻地,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保持较宽的距离,不要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小心,就算屋子里没人也不能放纵。 要告诉孩子,做事要稳当,不要轻率随便,敷衍了事。 ![]()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如何教导孩子“信”?要告诉孩子凡是开口说话,要讲究信用,能做到再说,做不到就不要应允。 孩子说话也不是越多越好,别人问什么,自己就回答什么,重要的是说得准确,凡事实实在在,不讲花言巧语。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说话不讲奸邪巧辩的言语,不说带市井气的话,不说脏话。不能道听途说,因为很难分辨是真是假。有些事即便自己能做到,也不要轻易答应,还要看这件事是否合于道义。讲话的时候不要着急,避免啰嗦,讲究稳重、谨慎。 ![]()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同学之间攀比的不应该是名牌衣服,而应该是德行和才艺,如果不如别人就要努力追赶。 孩子不愿听别人谈论自己的缺点,家长要告诉孩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好朋友就会逐渐远离,不说真话的人就会逐渐接近。要认真听取意见,这样身边才会有真诚的朋友。 无意中犯的错是错,但明知是错还要故意去犯,那就成了恶。犯了错,要能反省并改正,知错能改还是好同志。 ![]()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就像天地承载了所有人。有一片仁慈之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利益大众的事业。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信服的是真才,而不是夸夸其谈的大话。 ![]()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而要去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有才华,不要贬低批评,而要多加赞美。别人忙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去惊扰。与人分享的时候,自己应该少拿一点,让别人多拿一些。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用权势服人,别人心里不会服气,让别人心服口服的,是以理服人。 ![]()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学问不是拿来卖弄的,而是要通过践行,体会圣人的话。但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于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要集中注意力。读书应该一而贯之,不要因为失去了好奇心就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自己的书桌应该干净整洁,看过的书要归还原处,这也是对经典的尊重。 ![]()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家长要能分辨出什么书适合孩子读,一本好书能教会孩子人生之道,一本不好的书也能破坏孩子的心智。 如果要求孩子做的事孩子没做到,要告诉孩子不要自暴自弃,而要坚持,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好。读好书、立大志,有一个至善的目标,要以此来启发孩子。 《弟子规》全文360句,1080字,包含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应恪守的规范,涉及儿童行为教育的主要方面。通过学习《弟子规》,孩子便能更深刻地领会如何修炼品格、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重要的品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