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朱熹:“赋也。此诗之义未祥。 王氏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转之乐,久而忘反。闻者忧伤,而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今姑释其训诂名物,而略以王氏苏氏之说解之。未敢信其必然也。”(《诗集传》) 清代方玉润:“玩其词意,极为叹美周乐之盛,不禁有怀在昔淑人君子,德不可忘,而至于忧心且伤也。此非淮徐诗人重观周乐、以志欣慕之作,而谁作哉?”(《诗经原始》)。” 赏析:闻天语
播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郑笺》注云“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僣,言进退之旅也。”认为“雅”指的是万舞,“南“指的是南夷之舞,“龠”指的是籥舞,三者进退有节,并行不乱。万舞和籥舞都是重大祭祀活动才会表演的歌舞。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淮水上,公元前980年,在江汉地区以南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开始叛乱,周天子一怒之下,以曾国、邓国和鄂国等诸侯国为先锋 ,率领大军,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周昭王为了继承“成康盛世”,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域,同时攫取长江中游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如铜矿资源,对于侵犯南方诸侯国权益的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必然要给予坚决的打击。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王师和曾国、邓国、鄂国等诸侯大军南征虎方、楚蛮和扬越等部落。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将士死伤无数。望着这么多的将士遗体,周天子为他们做了非常盛大的祭祀礼仪。钟鼓声渐渐响起了,漂荡在静静流淌的淮河之上,大祭祀扬起了招魂幡招魂复魄,随着音乐的起伏,大祭祀的招魂舞蹈也跳得越来越快,周围的招魂幡在风中呼呼作响,诗人望着一片片乌云从天际间涌来,仿佛是将士们正在凯旋归来。诗人的心中涌起一阵阵的悲伤,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残酷的,他收割着无数的年轻生命,“魂归来兮,魂归来兮!”诗人喃喃自语,“遥想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这些为国家牺牲的将士,我们将深切怀念且永远难忘。祭祀时礼仪一定要端正。”这时,敲起钟鼓再擂起大鼓,又鼓瑟来又鼓琴,笙磬一起和谐奏鸣乐声回荡在淮水的三洲,再配以雅乐和南乐,吹籥管跳歌舞合拍。这些音乐如同小锤一样,一声声地敲击在诗人的心上,沉重的悲伤压得他的心里很难受,他不由得低低吟唱:“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他的歌声在空中飘荡,飘到天地间的角角落落,于是就有了今天的 《小雅·鼓钟》
注释: ①鼓,钟:两种乐器。将(qiāng)将:同“锵锵”,敲击。拟声词,形容钟声响亮。 ②汤(shāng)汤:大水涌流的样子,指流水浩浩荡荡。 ③淑人君子:有好的品德美德之人。淑:善。 ④怀:思念,牵挂。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⑤喈(jiē)喈:象声词,形容鼓声有些哽咽。 ⑥湝(jiē)湝:水流很急的样子,犹“汤汤”。不回:不邪。 ⑦伐:敲击。鼛(gāo):一种大鼓。 ⑧三洲:淮河上的三个小岛。 ⑨妯(chōu):通“怞”,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 ⑩德:祭祀时的仪礼。不犹:他人比不上或不同寻常。 ⑿钦钦:象声词,声音清脆。 ⒀磬(qìng):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 (14)以:为,作,指演奏、表演。 (15)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 (16)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 (17)籥(yuè):乐器名,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 (18)僭(jiàn):乐音不和,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译文: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对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哀悼诗,是小雅中政治色彩很浓的安魂诗。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军事上的安魂曲。诗人在淮水之滨,聆听悲哀的琴瑟钟鼓之声,怀念已故的先贤君王,缅怀这么多阵亡的将士,听着悲伤的音乐,引起内心的忧愁悲伤,因而写了这首诗。全诗分为四章,每章五句,全诗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 各章押韵,多用将将、汤汤、湝湝、喈喈与钦钦等象声叠字, 使全诗充满音乐美和节奏美。诗人用简单的文字,传情达意,使用重叠、复沓,一叹三咏,反复吟唱。回环往复,层层深入。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深沉悠远悲凉的乐调, 更增添了诗中的安魂的韵味。首章就显现出一种忧伤的调子,周人在淮水边击鼓,怀念逝去的将士们。诗人听到这洪亮又深远的声音,想到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们,他的内心非常悲伤。“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敲起钟鼓声音非常洪亮,淮水奔流浩浩荡荡,我的心中忧愁又悲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遥想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深切怀念永远难忘。笔者认为这里的淑人君子指的是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二章:诗人看到钟鼓之声在淮河上荡漾,所有的将士们在淮水河畔为死亡的将士们默哀,诗人继续悲伤吟唱:“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敲起乐钟乐鼓韵律和谐,音乐随着淮水滔滔不停奔流,我的心中忧愁又悲切。“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遥想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祭祀时仪礼端正不可出错。也许只有这样的礼仪,才可以给那些逝去灵魂一些安慰,无限的伤感,祭祀者的泪珠让诗人的心里无限的悲伤。三章:诗人继续吟唱:“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敲起钟鼓之乐再擂起大鼓,乐声回荡在淮水的三洲,我的心悲哀又难受。“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遥想那些品德美好的君子,祭祀时仪礼端正不可出错。这些战士们,他们来自周朝,他们是王朝的战士,他们是为国捐躯的英雄,诗人称他们为“淑人君子”,并且“永志不忘”。连续三章诗人都在表达这种的悲伤的情绪。面对滔滔流淌的淮水,听着钟鼓铿锵的响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想到他们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四章:诗人完全沉浸在这悲伤的音乐里了,“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敲起乐钟鼓声音清脆,又鼓瑟来又鼓琴,笙磬一起和谐奏鸣。“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再配以雅乐和南乐,吹籥管跳歌舞合拍分明。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他们是来自王朝的战士,所以要用雅乐。但他们又阵亡于南方,所以要用南方的音乐来安抚他们亡魂。由此我们便能看出这首诗的性质,它是礼乐的诗篇,是对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哀悼。它是唱给那些为国捐躯的人。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有感而发的,也许他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也是对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哀悼。它是唱给那些为国捐躯的人。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政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们生活行为,风俗习惯和社会交往规范和准则,也是当时文明程度的反映。西周之前是没有礼乐的,周武王去逝后,周公主政,开始制礼乐的。礼乐最初是一种祭祀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引申为宗教礼法的行为准则。
天语小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