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后,机体就发生病变。 中医的病因分为三大类: 内伤—一般指七情、饮食起居失节、过劳、过逸所伤; 外感—一般指六淫、疫疬; 继发的淤血、结节、痰饮以及外伤、虫兽咬伤等。 六淫之外因 病因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外因六淫之风邪 ![]() ![]() ![]() ![]() v 外因六淫之寒邪 ![]() ![]() 外因六淫之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出现高热、烦躁等症。暑多挟湿,除了高热外,尚有四肢困倦、胸闷、腹胀、便溏等。 外因六淫之湿邪 ![]() ![]() 外因六淫之火邪 ![]() ![]() 热邪在病理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多见阳热之证,热邪导致的疾病经常会出现高热、面赤、恶热,经常会表现在人体上部,出现头痛耳鸣、咽喉肿痛,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胃火炽盛,牙龈肿痛,齿衄等症状。热(火)易生风动血。热邪耗损阴液津血,导致筋脉失去濡养,致肝风内动,表现出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目睛上视、角弓反张、神昏谵语等症。热邪导致血液运行加速,血液妄行,引起各种病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等。热邪损伤津液,导致血液浓稠,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等。热邪还会导致身体之气大量耗损,进而导致气固摄功能减退,血外溢。热(火)易致疮痛。阻碍气血运行,火热蕴蒸,腐肉败血,发臃肿疮疡。 外因之戾气 《瘟疫论》中说:“夫疫疬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急性传染病,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症状相似、传染性强。在临床上大多出现伤津、扰神、动血、生风的症状。 内因之七情 1、怒 怒则气上。怒可以导致肝阳偏亢,出现头昏、眩晕,甚至晕厥等病理表现。 2、喜 喜则气缓。如果喜悦过度,会使心气涣散,出现神情反常、郁狂等病症。 3、思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 4、悲 悲则气消。悲哀过度,可使肺气消沉、心气损伤。 5、恐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容易造成精神不振,肾气亏耗,心血不足。 6、忧 忧则气郁。可使肺气不舒,出现胸闷、气急等症。 7、惊 惊则气乱。突然受到惊吓,容易导致心气紊乱、心悸、失眠、惊慌失措等病症。 内因之饮食不节 劳逸失当,过劳过逸,都能伤及气血,导致形体消瘦、精神困倦、语音低怯、气血运行不畅。饮食失宜,比如饥饱无度、饮食不节、五味偏嗜,都能损伤脾胃。 内因之过劳 内因之过逸 病因之阴阳失衡继发病理 一痰饮 痰饮由于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痰症可兼见风痰、热痰、寒痰、湿痰、梅核气、瘰疬等。饮又分为悬饮、溢饮、支饮。 二瘀血 瘀血是指由于气虚气滞、血虚、饮食生活不当、血热、外伤等原因致使体内血液停滞、气血运行受阻。 三结石 |
|
来自: 幽默的数据线 > 《中医基础理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