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远的回望(上篇)

 任川邻四川邻水 2022-06-20 发布于四川

在渝参加完邻水中学高七四级秋一班、毕业四十五周年同学聚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小城邻水。

受回忆的驱使,晨曦里与家人步行在老城的墙子脚。记忆中的城墙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北门、西门还残存着几处短短的城墙。斑驳的石墙,早被老砖砌成的墙挤压着,是那么的不服气。城墙上石缝深凹,风蚀的沙挂在那里,像马上就要掉下来似的。青色、黄色的条石、早被风雨剥离成了扁圆的形状,失去了往日方正的棱角,深一块浅一块的叠在那里。在要落未落的石块间,偶而可看见黄桷树根须串出的树苗,在风中摇曳。看上去好干瘦,好费力。城墙上歪斜的木架房;嵌在石墙里咔咔作响的卷帘门;刚打好不久的水泥路是那么的不协调,好像是谁胡乱地将它们错放在了一起。不远处应该是旧时的城楼,所谓的应该,就是古老的城门洞再也无从找寻,记得的只是大概的位置。偶然间也能想起它们伟岸的样子。

庆幸的是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前的护城河畔,旧时石坎上那几棵苍老的黄桷树,依然顽强的活着。岁月无情地毁坏了它们的容颜,折损了它们的枝干。没有了往日那遮天蔽日的气概,倒觉得它矮小了许多。或许是我也老了,淡漠了当年仰视它的感觉。但我仍希望它们活着,坚强的活着。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儿时的记忆,以及那永远回不去的年代。作为一个在老城长大的居民,曾经的古城及护城河,已成为图片,一帧帧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对于她的过往,我是愿意多听听、多讲一讲她的故事的。毕竟那是我们这辈人,在穷困的年代里珍藏下来的“东西”,尤其值得回顾与分享

护城河是古代为拱卫城池,抵御外敌而设计构筑的防御屏障。明朝在设置邻水县城选址时亦是如此。有人把护城河与明朝的建文皇帝联系起来,称之为御临河,其实是错误的。昔日:出县城北门逆流而上约三里,有支流两条汇集于此,称作双河口的地方,便是护城河的河口。它的一支、发源于城北平桥所通往的华蓥山深处,一个叫绿水洞的地方。它是由地下阴河冲击形成的天然溶洞,水量充沛且常年不枯。洞分旱洞、水洞。旱洞居上嵌在崖壁、有索桥相通,洞内古代石屋数间、穹顶恢弘。水洞在下隐于岩缝,泉涌深潭碧水浟浟,清凉甘甜。绿水洞由此而远名桑梓。洞前峡谷开阔处,旧时的造纸作坊与自然山水浑成一体。石槽横斜,渠水漾漾,木制的水车上荡着丝丝青苔。破旧的水碓不停地倾伏,木舂在石臼间咚咚作响,把沤熟的竹子捣成细浆。抄池里篾席沉浮间,工匠们便把丝滑的纸绒舀成了张张白纸。贴满竹棚内的纸墙,任由轻风吹拂。木楼旁袅袅升起的炊烟,萦绕在山间。山脚下泥泞的石板路去往山外,那一个个深凹的打杵坑,便是背二哥留给历史“曾经有过”的见证。矗立洞后的群山绵延起伏,百里竹海为川东最大的杂生竹林。喀斯特地貌塑造了这里的奇峰异石,使之显得格外的清癯秀丽。峰峦上翠竹族拥,浩若碧海。山谷里迭溪塑石,泉水汩汩。山间锅凼漏地随处可见,雨水大多渗于地下。又在竹海林间冒出许多泉眼,汇成淙淙溪流跌荡而下,山鸣谷应水流宛转。立于山前的分水岭依势将山水两分,一支朝东流向西山下的观音古镇。一支掉头南行望城廓而来。山峦葱绿河水蜿蜒,关门石高耸峻拔两隘紧锁,山重水复云掩雾盖。如今在此建起了若大的关门石水库,碧水连天,青山婉然。

护城河的另一支、同样发源于城北外的华蓥山脉。逶迤的大山植被丰茂,一脉相承的竹海汇集涓涓细流,跌跌撞撞地冲下山谷,直奔山外而来。流经狮子口处,雄狮拦腰,石坝高筑。聚水成湖,造福一方。六十年代起便成了县城军民的饮水来源。小河初出,湾曲自然。鱼翔浅底,龙惊深潭。怪石横斜,水势渐缓。积沙沉土,方为田园。那就是有名的朱家坝。顺河而至的石板路,是明朝以来邻水县去往顺庆府的官道。坝子中央那半月形的石拱桥,茕茕孑立、横卧于碧波之上,为此景最美之处。桥头四棵苍劲的黄桷树相拥伫立,蔚然成荫。石拱下悬着的老树探出身来,渴望着日光的沐浴。河岸上藤状的根系,勾勒出石坎的缝隙。将倾斜的大石牢牢地箍在那里,又串出数丈之外再生它枝。桥头旁官道上的幺店子静静的立在那里,薄薄的炊烟飘过,是那么的协调巴适!大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遗风。但愿岁月皆静好,留得此景在人间!

两河南来之水汇于河口,城池尽望山水依依,波光流动中现出几重滩口。白浪翻花、沙去石立淙淙而下,碧水拍岸、鱼迎滩流荡荡而上。记得儿时常与伙伴们沿河至此涉水刹䱗。刹到的不管是红壳、黑尾,只要是装满了腰间的小笆篓,就得高兴好几天。不远处便是叫作石板凳的地方。记忆中的石板凳就是一块凸出河岸的天然山石,方方楞楞石面光滑、长约三丈有余。因河水常年冲刷,此处便形成了较深较宽的河面,且水清见底、鱼游其间。上天扔下个石板凳,又在离城不远处,也就成了我等孩童嬉水钓鱼的好去处。每逢夏季三三两两结队而来,急不可待地跳下河去,你扑我按,争先恐后,比试一场。可谓是:光腚不怕羞,看谁得久。钓鱼不怕晒,就怕谁先来。如今是难见此情此景了!

护城河在邻水第二中学操场前流淌而过,河水清澈,几湾岸柳。宽敞的石板路,是明清时期沿河通往顺庆府的官道。此处原有明朝钦赐牌坊一座,名曰“四牌坊”,如今已是无从寻找。操场后山势环抱处,便是明朝万历进士、官至陕西巡抚冯从龙的故居。时见六七幢白墙灰瓦的教室排列在那里,没有了半点故居的踪影。校门处是教学大楼,四周尽植梧桐,傍山依水面城而立。大楼后矗立着一重古老的四合大院,建于一九零四年。是由当时的邻水知县郑杰,劝导士绅捐献白银万余两修建而成。为清末官办的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时为邻水县立初级中学。高大的群柱横梁拱立起厅堂的雄伟,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门楼高耸石狮面河而峙,视野开阔庭院庄重。虽已陈旧不比当年,仍庭绕瑞气蔚为壮观。大堂内聚纳几百学生绰绰有余,可见其气势。翼立两旁的厢房,木门棂窗,青瓦悬梁。左右天井,四水归堂。侧厅洞开,石廊巨缸。一方天地,三面书房。闲雅宜人,古色古香。谁曾想七十年代初的工农兵中学,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让我们“学工学农学军”。竞在此处办起了翻沙厂。大堂内建起了炼铁炉,制模、司炉、浇铸一应俱全,干得那是个热火朝天。

出后堂拾阶而上、便是长长的石板直道,规矩而深沉,通向半坡上另一厅堂。堂前石梯陡峭而庄严,让人敬从心来。堂上正屋五间,高大宽敞,气势不凡。右侧的穿斗木楼与正堂水平相连,底楼则与正堂石坎齐高,为清代三合院式样。楼上是我们的教室,前后走廊环绕,有楼梯下得底楼,楼下为教师寝室。左边也应是对称的建筑,方能一体浑然,然基石尚存,木楼却不知毁于何时。立于教室外长长的木廊上、可远眺华蓥群山,近望河水奔流。课余同学们嬉戏玩耍、追逐跑动时木楼会咚咚作响,也不管师尊有何感受。在那个年代,就成了我们打闹玩耍的好地方,“壁子上都有我们的脚板印”。大堂后有石板小路直通山顶的魁星洞。此洞是在陡峭的沙岩上凿壁而成,高有丈许深约六尺,洞内已无陈设字迹,空空如野。唯洞顶上那株百年榕树攀岩临风,郁郁葱葱。据说是清末年间、县城名流士绅为祈求邻水文运昌盛,出资根据山川形势配置的风水。历史上所谓的“南塔北洞”、所指的洞就是此洞,它与南外山崖上的笔峰埌塔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假以地利之瑞气行于学堂文昌之地,佑启桑梓学童奋发图强之志。可见我邻州古往今来人杰地灵之由来于一斑。

出校门顺河而行,右边山崖半壁,岩石高耸(今二中大门后方)。植被虽为茂盛,仍能看出大量开凿的痕迹,不然哪来的丘陵有如此的形态。据本人调查,伍佰年前建城所需石料大多应开采于此。从崖壁的陡峭程度,以及山前形成的平坝范围来看,应该是人工所至无疑,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历史只不过是被时间抹灭了一些痕迹罢了。山崖下石道旁、古城唯一的老油坊里,盲牛拉碾沿槽周復,吱嘎作响。在抛锤夯榨的吆喝声中,飘出阵阵油香。放学后的我们时常钻进油房,坐在碾车上“享受”一番。穿过城外满是木板铺面的小街,便至县城北门。“明朝成化年间鼎屏镇扩建县城,削山砌石为城,建起高一丈五尺,周长七百二十丈之城墙。嘉靖年间增修城垣,建迎阳、永宁、镇安、安庆四座城门。这便是县城最初的东南西北四门。安庆门建在银鼎山左麓山崖之下、逆河朝北而立。可谓是城关高筑,石墙连延。依山而起,其势峻险。磊石御敌,坚壁难攀。墙垛伏兵,鼓角震天。众志成城,万夫莫开。古城巍巍屹立于华蓥山前,镇守川东要冲伍佰年之久,岿然于天地间。

进得城来门楼旁见一石龛,刻邻水古城历次洪灾水文于上,为不可多得之文物。石龛上方山梁挺拔,一方洞藏于窪岩之中,隐于榕树浓密的枝干之下。残留的城垣依稀可见,仍能感觉出昔日的气势。沿石梯翻过满是穿斗木楼的山坡便是北后街,因紧靠山麓只建了半边街,举目可近望银鼎山。北后街转角处、左行不远便是川剧团。剧场是由邻水著名工匠张启海率众师徒,在古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在当时的邻水算得上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格局。那时的邻水川剧团在川东及重庆地区是极有名气的。演员及乐师大多来自于重庆的川剧老班底,个个身怀绝技,不同凡响。为本地培养出何纯洁、周大同、赵永安等一大批优秀演员,使川剧在邻水散枝开叶,发扬光大。文革期间还成功地上演过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右行沿石梯上至后马路,此路建在银鼎山的半山腰,宽不过一丈,路面筑三合土。是古代邻水防御体系的一环,便于南北呼应,战时可及时通风驰援,退守可作为银鼎山的第一道防线。山前的大水井,是在红沙岩山体上向下斜凿而成的一口古井。三十多步石梯盘旋而下,直达井底。泉水自石缝间湧出,清澈甘甜,是老城中最大最好的水井。每逢久旱枯水时,人们排队下到井底用木瓢在石臼取水。雨季丰水时,井水会漫过洞沿、顺河沟流至山前的凼凼湖。虽称为湖、水面却极小,因此而冠以“凼凼”二字也不为过。但它在老城居民的心目中却极负盛名,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受文革的影响凼凼湖被填平。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当时最“豪华”的灯光球场,是邻水城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同时也促进了本地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当时的达县地区,邻水的篮球队是赫赫有名的。后几经改造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在它的后坡上建有一座幽深的大院,坐北朝南门庭庄重肃穆。门前对通天大路,四周筑瓦檐高墙,石道贯通中轴。中西式结合的三层木楼立于中庭很是壮观,两旁建有杄子木楼相衬,格局十分的得体。入后庭见礼堂别院一应俱全,筑假山池塘,植棕竹铁树。山坡高处有楼台迴廊,尽看松竹葱绿桃李芬芳,可谓是一园好风光。民国时期是国民党县党部,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邻水县委所在地。旧日里城中百姓,时常风趣地将凼凼湖代称县委,不时地来上一句“凼凼湖说了算”。时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举国上下开展大跃进运动。邻水县政府在修建北门拱桥时,将城门尽数拆毁,建起了三孔石桥。连接起老城与汉渝公路的通道,使入城变得方便通达。人们至今仍沿用北门这个称谓,算是历史打上的烙印吧。

撰于己亥年甲戌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