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很受孩子们喜爱,是一种疏松多孔的软性糖果,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因口感和质地与棉花相似而得名。 棉花糖有两种,一种是将白砂糖倒入棉花糖机中制出糖丝,再用棒子将糖丝缠绕起来而成。一种是利用模具做成五颜六色、各种形状的花型。 ![]() ![]() 有的心理学家还拿它做过行为实验。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大家都叫它棉花糖效应,或糖果效应。 ![]() ![]() Candy effect,由棉花糖做的一个小实验,观察孩子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和自信,预测将来长大后的个性,或称“延迟满足效应”Delayed gratification。 该效应告诫人们,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应该延缓或者放弃目前较小的满足。 糖果实验 196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棉花糖实验”。 ![]() 实验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所幼儿园进行,先后分批找来653名4-6岁的孩子。研究人员给每个孩子的桌上放1块棉花糖,对孩子们说,这块糖可以马上吃掉。但如果能坚持15分钟后再吃,就能再多得到一块糖。 ![]() 这对孩子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实验结果:1/3的孩子选择了宁愿等15分钟得2块糖。这些孩子艰难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甚至闭起眼睛来抵御受糖果的诱惑,或者唱歌、跳舞、做游戏来避免看糖。 ![]() 而另外2/3的孩子选择了就吃一块糖,短时间内就把那块糖塞到了嘴里。 ![]() 12年后,这些已是上了高中的孩子中,凡是当年熬过15分钟的,一般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表现为自我肯定,充满信心,意志坚强,处理问题能力也强,乐于接受挑战; ![]() 而当年选择只吃1块糖的孩子,多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之后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表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 启迪意义 继米歇尔教授的棉花糖实验之后,其他人做的类似实验一直没中断,并不断完善。比如还出现了礼物延迟范式、自我延迟满足范式等典型范式。 ![]() 还有人说瑞士苏黎世大学(一说德国)贝特·萨勒博士也做过糖果实验。他用的时间不是15分钟,而是20分钟。不过,他的有关资料并未提供实验的样本大小等基本情况,很难采信。 ![]() 棉花糖之类的实验是否真的合理尚且不论,它所得出的延迟满足效应,还是不无道理的。 ![]() 其实,不能忍受延迟满足,即刻就必须得到满足和快乐而的人,往往会做出透支未来的举动。赌博和涉毒的也常常是这类人。 想要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高的成就,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连一颗糖的诱惑都抵挡不住,还能有什么大作为? ![]() 人与人之间在自控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一直往前看,而不是满足于当下,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钱钟书在《围城》中有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比喻: “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这个比喻未必正确,但它与棉花糖实验说的是一个道理。 ![]() 培养自控 糖果效应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不像有些人说的自控力是天生的。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大人的培养,通过有意识的锻炼,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加强。 ![]() 有的孩子经过后期生长环境和教育程度的改善,结果会有所改变。心理学上有个21天效应,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和想法做出的改变,如果坚持21天就会变成一个新习惯。 ![]() 事实上,如今孩子们的自制能力也确实比上一代人更强。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0年间,每过10年,延迟满足的能力平均增加了约1分钟。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诸多的诱惑。面对诱惑时,抵制它们的最好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就像有些孩子那样捂住眼睛、跳舞、做游戏或歌唱,可以减弱或暂时遗忘对诱惑的渴望。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自控力会越来越强。自控力确实需要从娃娃抓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