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回顾 | 上学路上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2016年秋天, 部分在美国的同学毕业50年后在上海重聚。左起,前排: 作者徐伟建、张浩、丁林, 后排: 陶晓华、 钱启良。

写在前面的话

“长二中心”生源大都是新华路原住民......

我有一朋友“二中心的”,说了几回,写写从幸福邨去上学路上,春光坊菜场市井景象,玻璃瓶厂、造纸厂、牛桥浜、“骆驼祥子”(人力车夫),然后走入刺鼻气味的地方,学校到了,味道来自隔壁的再生橡胶厂还是明胶厂?

“ 二中心 ” 大门缩头缩脑陷在棚户区内,曲径通幽。朋友告诉我,惟一感到励志是抬头看到弄堂对面的交大分部的窗户。牛桥浜今非昔比,高档楼盘鳞次栉比,政府机构——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以上摘自新华路时光某一期读者王老的留言。

留言勾起了我的回忆,亦是我写《上学路上》的原动力, 在此感谢王老。

小时候,家住上海市新华路外国弄堂,上的幼儿园在淮海西路交通大学后门旁边的一条小弄堂里。当年的幼儿园里有没有教文化课本人毫无印象,但我得过拍皮球比赛的第一名还记得真真切切。

要上小学了,当时是由家里的阿姨带我去新华路小学报的名, 可是后来,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正在睡午觉,住在我们同一弄堂的黄守麟老师亲自登门发入学通知,录取我的小学是上海市长宁区第二中心小学, 学制五年, 好像属于教育改革的试点。

新华路小学离外国弄堂很近, 出了329弄,左转几步路就到了。而对长二中心小学是根本没有概念的, 不晓得在哪一个幺腻角落。

掐指一算, 我是1961年上的小学,至今正好一个甲子。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二中心的新校舍还在建造当中, 我们上学的地方是在法华镇路, 如果没记错的话,后来这个地方应该是法华镇路第三小学。

校舍建完后,我们搬到新学校去上课,学校座落在一个叫牛桥浜的地方,教学大楼的外观好象是黄色。除了我们学校是楼房, 周围都是破破烂烂的矮平房和厂房。

长二中心当年是长宁区重点小学,如果那个年代房子也可以自由买卖的话, 其周围的破烂草棚房均价或许会超过新华路上的花园洋房,谁让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学区房呢。

我们幼儿园居然有三位小朋友被长二中心小学录取,除我之外, 还有张浩和徐倩。张浩的家住在淮海西路靠近新华路那一侧, 徐倩的家好像是在淮海西路右转到新华路的第一条弄堂里, 对面是上海市五洲制药厂, 当时该厂的党委书记张阿姨就住我家隔壁。

因为張浩和徐倩是我幼儿园的小朋友, 比较熟悉, 外国弄堂又是她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所以常常和我不期而遇,一起走在上学路上。如今张浩和我一样,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时常仰望天空, 心里默唱着费翔的“故乡的云”。

几十年过去了,茫茫人海里,徐倩和我们依然失联, 但愿她有朝一日能关注到新华路时光公号,看到昔日小伙伴对她的思念。

60年代初小朋友都是背着小书包,风雨无阻地走在上学路上,书包里是几本薄薄的教课书和作业本,三年级以后还有一个小算盘,家里的大人似乎从来不需要操心我们上学或下课回家路上这件事的。

如今小朋友上学是家里头等大事,起跑线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已经是接力赛的第二棒了。文具用品书包之排场不必细说,早上送下午接, 学校门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 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美国的小朋友一般有校车在小区固定的地点接送, 我的邻居家有一个小男孩,每天早上像空姐上飞机, 拖着书包箱, 沿着一块块砖石铺就的上街沿, 从我窗前走过, 滚轮在高低不平的砖头上一路滑过, 有节奏的声音从远到近又渐渐消失。

当年有一首歌,至今还会唱呢!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走出12号大铁门, 左转,先走过14号,当年上海警备区军乐团战士们(乐手们)的宿舍。乐手多数是小伙子, 每天需要练功(吹各种管乐器),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号手, 站在阳台上, 从早上开始,练习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段第一小节,听的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当时的上海警备区军乐团在我们弄堂里有三栋房子, 211弄7号, 主要是给已婚带家属的军官住, 14号是集体宿舍, 329弄弄堂口那栋楼的门牌号应该是28号,那里还建了一个小礼堂, 军乐团排练都在那里。

作者小学三年级在7号的花园里, 右边的房子应该是5号。

出了弄堂,常常会先过马路,有时还会碰到张浩和徐倩,那是每天最期盼的,这样可以结伴走完长长的上学之路。

至今还有印象的是马路对面的香花商场,主楼好像是两层楼,边上记得有一个一层楼的店面, 主要卖吃的东西。三分钱一包的盐金枣, 五分钱一包的话梅, 四分钱一根赤豆棒冰, 一角二分一块光明牌四方小冰砖。一般上学路上没有时间去买这些零食,此类活动经常是放学回家路上的最爱。

我对盐金枣的偏爱几十年如一日,每次回国一定会在京东网订上若干瓶,小时候的味道至今陪伴着我。

如今盐金枣的价格早已是当年几百倍了。

香花商场旁边,有一条香花桥路,我常常会右转走香花桥路,走到底是法华镇路,到那里是左转还是右转,面临两种选择。一条是沿法华镇路左转,路过交通大学法华镇路分部的大门,一直走,经过一些小店铺和住家,到了定西路右转后再走一段,就到了我们长二中心小学所在的那条路, 最新地图上显示的路名是番禺路222弄。

也可以右转然后再左转, 走进一条印象中凌乱无序的小路,走到底是牛桥浜地区,那条路上就有我们的长二中心。六十年代长宁区最好的重点小学,淹没在一片气味难闻的工厂和棚户区中间,但孕育了一批不负母校重望的莘莘学子们。

小时候总想走捷径,每天在香花桥路和法华镇路交叉口思考左转还是右转,春夏秋冬天晴下雨地走了五年。现如今最新的地图上,这两条路还在, 我们的二中心却消失了,年少时的纠结,已成过眼烟云。

左转或右转,哪条路更近呢?



放学回家,一般会沿着定西路走到新华路。我们班住在新华路的同学有445弄的何方昀、费筱琦,393弄的严素青和住在新华路番禺路口的陈曙平,当然还有住的更远的张浩和徐倩。每天总有几个同学会一起走的, 有近有远,毋庸置疑这是最佳路线。

放学回家的路线。

445弄对面有一个点心店, 下午会做一种面食点心——老虎脚爪, 四分钱一个?估计现在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上海早餐四大金刚的小弟弟—老虎角爪。

几十年过去了,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 让我们这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学子有了重聚的可能。二中心, 这个尘封在心底几十年的记忆,突然被打开了。

2016年春天的某一个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个陌生男子陶晓华,自称是我小学同学。

这年头骗子是很多的,我怎么能相信呢?他告诉我,是丁林告诉他我在休斯顿但没有联系方式。人肉高手陶晓华居然通过谷歌找到了我的电话。丁林我是记得的, 于是, 我相信了他。接着顺藤摸瓜, 我们找到了张浩。

2016年秋天, 部分在美国的同学毕业50年后在上海重聚。左起,前排:徐伟建、张浩、丁林, 后排:陶晓华、 钱启良。



2020年圣诞卡,左起,上:丁林、徐伟建,中:陶永心阖家欢, 陶晓华伉俪,下:陶永心, 张浩。

在上海的孙慧珠同学组建了二中心微信群, 我们终于找到组织了。

2016年秋季, 二中心部分同学, 在毕业50年后再相会。左起:唐列泽、陶晓华、钱华、丁林、张文斌、钱香娣、费筱琦、瑞莲、何方昀、钱启良、張浩、徐伟建和孙慧珠。



2021年,通过新华路时光公众号, 找到了更多的小学同学,颜素青,高维勤、 陈曙平、 姚小明等等。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本文转载自Jane  2021-5-25《美篇》

  

上海爷叔演奏世界名曲《鸽子》

点击右下图标可全屏播放。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