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与编辑 | “我活着的每一天都与文学有关系”—— 叶文玲印象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叶文玲(1942—):少小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心香》等;中篇小说集《湍溪夜话》等;传记文学《秋瑾》《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等;散文集《梦里寻你千百度》《美美与共》等;长篇文史随笔《清风明月共一船》等;长篇小说《无梦谷》《三生爱》和《叶文玲文集》等。历任第六、七、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九届为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为文学,充满活力;

为文学,坚韧不拔。

▲2011年11月,作者修晓林(右)在叶文玲家中合影留念。

第一次见到叶文玲,是在被众多作家称为“家的感觉”的上海永嘉路384弄11号甲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创作室小楼。

那是1990年8月,我是想乘着叶文玲到沪小住的间隙,对她进行访谈。十几平米房间里,落地电扇嗡嗡发响频频摇头,送过来的永远是灼热的空气。

叶文玲知道了我的来意,手中的那把扇子轻轻敲打在自己的膝盖上,她对我说,这年《作家》第二期有介绍评介她作品的文章,“你就去找那本刊物看看吧,我要说的,上面都有了。”

看来,她根本无心接受我的采访。我和她简短聊天后,随即有些灰心地告辞。

那时候,我们出版社的老编辑陈先法和张贺琴与她保持着书稿联系,陈先法责编了叶文玲的散文集《不了情》,张贺琴责编了叶文玲的中短篇小说集《心香》和纪实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当时,在叶文玲的眼中,我只是一个热情诚恳、想与更多作家交朋友的年轻稚嫩编辑。

这以后,就是1987年秋天,在雷达家中,叶文玲响亮的话音通过雷达手中的话筒传出来,她的长篇小说《无梦谷》刚出版,她想请这位大牌评论家写文章。我在一旁听到叶文玲的声音,自然又想起她那热情爽利、快人快语、风风火火的性格,还有那一旦安静下来,就是书香浸漫、儒雅文静的身姿。

我从心底喜欢叶文玲作品的文字和意境。无论是长、中短篇小说,还是散文和纪实文学,她的作品总是流淌着如江南春水般的明快节奏,还有那丰沛的文气和清丽的语势,如漫天铺地的氤氲湿润晨雾,引导你去阅读作品,感受人物的奇异命运,探寻旖旎的人生景色。

正如叶文玲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宗旨就是寻找、发现美,我追寻清静明朗的美学境界,对人生的诗意有种刻苦的追寻。这是我一以贯之的出发点和涵盖面。”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唐达成如此评价叶文玲作品的艺术特色:作者如丝如缕、如泣如诉地把灵魂中的痛楚,内心里的颤栗、精神上的裂变,化为真实而灼热的文字……我佩服作者几十万言的作品能使读者保持不忍释卷的兴味,得力于作者笔下诗人般的激情。作者对于生活有一往情深的热望,眷恋和悱恻恋顾之情,而对于不平的生活、扭曲的命运,则充满了凌厉的呼号,惊魂骇目,俯仰悲咽,深入肺腑。

我当然是很想能够有编辑叶文玲作品的机会。为此,文学编辑室长期与叶文玲书稿联系的老编辑张贺琴退休后,我就以已然相识、现在更是热情诚恳的姿态,向她约稿。

那是2006年春寒料峭的3月,中国作协全委会在上海召开,在锦江饭店小礼堂的门厅,我和她笑谈一些文坛信息,相互询问彼此都知道的新老作家友人,同时再次向她约稿:“文玲老师,有什么好作品,一定先给我们哟。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电脑优盘,“晓林,这是我刚完成的一部长篇,《三生爱》,大部分章节是我去夏威夷看望女儿时,在那里完成的。你先看看,等着听你的评价和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是水到渠成,也是心有灵犀。

▲2007年11月,杭州,作者(左)、叶文玲(中)与陈惠芬(右)。

这以后,我社于2006年8月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三生爱》。本部书稿的审读意见是:

叶文玲是当代文学界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她的创作一贯恪守“美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的宗旨,其创作始终追求发现美、弘扬善、力求真的品格。《三生爱》就是这位始终充满着创作激情的著名作家奉献给读者的长篇新作。

作品在势如奔涌又是柔情万种的小说语言引领下,讲述了一家三代女性和战争、社会变动的“奇异”关系:每当人类的灾难——战争或动乱发生之时,她们总会宿命般地遭受深重的损伤,而对于和平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就一定是她们生命之船的永恒航向。

姥姥一辈的诺诺在外敌入侵之时,差一点成了日军的慰安妇,进而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母亲婧婧在“文革”中惨遭强暴而死;女儿茫茫则葬身于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的连天大火中……

她们最后的结局似乎有着某种偶然性,而她们或长或短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却联系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变迁,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诺诺的追求和身世让我们见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浙一带农村的面貌和状况,婧婧的遭遇勾起我们对那个“史无前例”时代的回忆,而茫茫的经历则有着更为当代和可感可触的时代信息——“文革”结束时,她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性,她对爱情的狂热追求、主动奉献,身不由己地陷入权力的复杂纠葛,既利用现成的利益优势却同时也被人玩弄,以及她的出国之后的曲折经历,无不折射着“文革”后的一代人、尤其是像她那样从经济建设和思想观念的封闭禁锢中走来,满怀理想,迫切地希望成功却不无挫折、蹒跚独自前行的年轻女性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历程。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茫茫的形象,正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充满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各种不确定的人生选择中,尽管心中有时会充满茫然,却仍是要奋不顾身努力奋斗的社会氛围、时代状况的一个生动写照。

作品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气息,视眼开阔,涉猎广泛,在封建愚昧的残酷与文明美好的对比中,在细腻地描写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浙农村的生活风俗和宗法社会的同时,也以相当的笔力揭示了西方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菲力普痛楚的畸恋,梅妮同性恋的行为举止,都写得既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又令人信服,进而发人省思,让人对当今世界的人类状况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叶文玲的这部作品仍同她以前的长篇创作一样,具有鲜明和自觉的女性意识,从而使它对人物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同情,在自由与禁锢、理想与现实、传统和现代的粘连和挣扎中,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因此更为出色。

其实,不仅是主人公茫茫,那位与茫茫相伴着走过一程的梅妮,甚而稍纵即逝的法国老小姐奈尔,都被作者刻画得活灵活现,宛在眼前。

除了女性人物之外,茫茫和梅妮两个养父,一中一西的两个男人,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品关心女性的命运,而与激进的女性主义相比,这部长篇则明显地采取了相对保守的两性观。

曾经,舒婷以《无桅船》为名,表达女性“像一棵树那样站在你的身旁”的独立人格与对爱情的追求,而这部作品的题记中则写道:女人是船,男人就是船上的桅杆。

整部作品也正是以此为基调:三代女人都是孤身奋战,因而充满了痛苦和挫折,就像是失去了桅杆的航船,不能顶住风浪,只能随处漂泊。

这表现了作者女性意识中不自觉的方面,但也正是这种体认,透露了当下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矛盾,以及作者对于谋求两性和谐的始终不灭的追求和希望,作品也因了茫茫执着的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而平添亮色。

小说题旨宏阔,脉理细腻,惊诧与豁然、神秘与明朗绵密交织,自由与禁锢、理想与现实时而冲突,在传统意识与现实世界人物命运和生活氛围描述的缤纷交叉中,能使读者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刻骨铭心的共鸣和沟通,具有不同一般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

看来,叶文玲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大,而失去艺术的探索和青春的活力,她拒绝浮躁,甘于寂寞,花了多年功夫写作本书,尤其在本书叙述视角的选择和转换上,显示了相当的勇气和胆魄。

全书布局灵活,过去、现在,国内、国外不同场景轮流翻转的结构,使作品腾挪多姿,富有现场感,在对外部事物极尽描写之能事的同时,更对人物注入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怀。

纵览全书,可发现有一股“气”在贯穿始终,萦绕不去。这是“文气”,也是爱心。由于作品的“内外兼修”,在细腻铺陈外部景观的同时更注重人物的精神,从而使得本书既具有风俗史的意味,又有着心灵史的风貌。较为重要的是,作家还能够在物欲泛滥、享乐至上,对金钱、名利的追逐使得社会一部分神经渐趋麻木的现实情景下,敏锐地感悟到其中潜藏的某种隐忧,把强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人道主义情怀话题,重新提到人们面前,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本部作品难能可贵的思想艺术价值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

作为一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作品,小说以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团”搭建结构,叙述者“我”从头到尾一直在试图揭开三个主要人物的身世之谜,叙事上摒弃了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在“我”的回忆和茫茫的“录”相互穿插、交织中,完成对人物的交代和故事的叙述,能够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

“我”的观察、思考、发现,也补充、完善了许多社会历史背景,有助于大家理解人物的命运。但带来的问题是作品枝蔓过多、线索过杂,作家一直在交代、解释,人物总踏实不下来,总在飘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看,这部长篇属于纯文学创作中的高品味作品。估计在我社出版后,会在创作、评论界和出版社同行之间产生反响,会受到读者一定程度的欢迎。现拟发稿。并建议在《小说界》杂志发表部分章节,以扩大本书的影响,这也是我们鼓励作家为我社创作长篇佳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2009年4月,修晓林与叶文玲留影于杭州灵隐寺旁,中国作协创作之家。

文艺社的老领导、出版家江曾培先生读此审稿意见,认为“文章不是一般的内容介绍,而是以历史和美学的理念,剖析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艺术特色,富有理论深度。不是空洞概念的三言两语,而是有着思想艺术的具体分析,已类似一篇论文,这在当前审读意见中所少见。”对我的专业水平给予称赞与鼓励。

长篇小说《三生爱》,从约稿到成书,此间,我与叶文玲老师所有的联系,包括案头工作、电话、电邮、手机短信,都是富有感情的、认真高效的、配合默契的。我还积极与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联系,推荐《三生爱》成为2007年度的重点扶持作品。为此,叶文玲于2008年1月31日给我短信:

收到您寄的书和信稿,深为你办事的严谨和干练所感动。我将保存这份推荐表以作纪念。再祝全家新年好!

她于1月31日晚上十点半再给我短信:

谢谢再祝晚安,再谢叮咛!实际上我每天都是此时才坐下进入创作!没办法老习惯了!

2008年2月7日,叶文玲在短信中说:

拜年祝福万万千,不及晓林一笑脸!

4月1日又说

谢谢!眨眼立春已过,梅花将香溢灵峰,花开时节来杭州探梅吧!

叶文玲还爽朗地向我“直言”:“如果你不做我的责编,我们的关系不会这么好,感情也不会这么深厚。”

▲叶文玲在创作研讨会上发言。

长篇小说《三生爱》出版后,2006年12月,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浙江省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创作研讨会。

到会的中国作协领导金炳华、张健、陈建功、王巨才,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吴秉杰,副主任蒋巍,文艺报主编范咏戈,《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包明德,评论家顾骧、阎纲、周明、曾镇南、阎晶明、何镇邦、牛玉秋、贺绍俊、张柠、盛子潮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重要媒体记者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的作家评论家发言热烈,对《三生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作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本书接着获得第19届(2006年度)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6年度优秀图书提名奖。

2008年1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又以硬壳套装全三册的形式,出版了叶文玲的“无尽人生三部曲”:《无梦谷》《无桅船》(即《三生爱》)和《无忧树》,共计280万字。

2009年11月31日下午,“叶文玲长篇小说'无尽人生’三部曲暨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周年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

研讨会的第二天,我与任芙康、陈世旭、李建军、冯秋子、魏心宏、玉环县文联主席黄立新以及当地几位作家,从杭州坐车六小时到达玉环县,参加由当地县委和文联召开的叶文玲作品研讨会,并一起到名家题字耀眼、巧石遍布、如歌涛声入耳、海阔天空如画的国家四星级旅游胜地大鹿岛游玩一天,遍尝海鲜,尽情歌唱并在温柔的海涛声中入睡一晚,真是难得的人生体验。

2009年阳春4月,我与魏心宏、陈先法和郏宗培一起,到杭州灵隐寺旁的中国作协创作之家,看望术后疗养的叶文玲。松软的绿草坪上,清洁雅致的小餐厅里,金鱼嬉游的清澈水池旁,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叶文玲在被病魔击倒之后,重新开始新生活的顽强生命力和为了文学创作,再次握笔写作的蓬勃朝气。

窗前,她的书桌白纸上歪歪扭扭、软弱无力的字迹,那尽情交谈中突然出现的词语失忆,分明在动情讲述着叶老师心中的悲情和毅力。

▲《叶文玲文集》。

叶文玲动情地对我说:“晓林,没有你编的《三生爱》和《无忧树》,就不会有我的“无尽人生三部曲”,也就没有我的十六卷的文集。这是坏事和好事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叶老师还爽朗又坚定地说:“我美国的小外孙亮亮(外国名字劳伦斯· 欧文)刚会说话时,就对我这个外婆说'上帝保佑你!’。

是的,上帝厚爱于我,我一定要战胜困难。我现在是病后要强,要一点一点的增加阅读量和写作量。我是心里想得厉害,但是体力不支。有时候想想,歌星演出几场就是三十万元,作家的价值又何在?”

文玲老师说:“我活着的每一天,都与文学有关系,否则活着又有什么意思,我就是死了,也是与文学有关联”,在神圣又伟大的文学圣殿面前,这是何等豪迈又洒脱的话语!

2010年11月19日,“《叶文玲文集》9—16卷首发式暨新叶·广发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杭州浙江大学举行。

中国作协领导陈建功在讲话中说:“《叶文玲文集》的完成不仅是她凭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冥思苦想、领异标新、推敲琢磨的才华和苦功,更凭着她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人生旅途的跌宕中乃至为人妻母的琐屑中,对文学的那一份执著和坚定。应该说,在当下商业化浪潮席卷文化领域的今天,叶文玲的执著和坚定具有榜样的力量和现实的意义。”

此项文学奖,是叶文玲为扶植大学生中的文学新人,于1999年捐赠10万元稿费,并获得广发银行支持而设立的。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先生,专门用毛笔写了贺信快递过来。

2021年11月,中国作协第十次作代会期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看望叶文玲。

2011年5月,叶文玲文学馆在她的家乡浙江省玉环县举行开馆仪式,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到场祝贺。铁凝说:“在叶文玲的文学里,女作家的温婉细腻、热情似火和台州人的硬气兼而有之。她对文学梦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固守以及她强韧的生命活力尤为令人感佩!

通过叶文玲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严肃思考、在逆境中奋发精神的诗性张扬以及对真善美的虔诚追求。置身文学馆中,就如同置身于叶文玲的文学世界,更能体会叶文玲的人格魅力和文学精神。”

文学馆有一万两千多平米,全面展示叶文玲的人生历程和文学成就。作为开馆珍贵赠品,翟泰丰画了三米多长的黄河画。同时,在叶文玲的故乡楚门镇,还建立了“文玲书院”。叶老师深情地说:“故乡对我的厚爱,无以回报。我将继续全力支持家乡关于海洋文化的开展和研究。”

对于我们文学编辑来说,只要是长期、艰辛、付诸心力地策划、组织优秀长篇书稿,并认真将其做好,待此书出版后,也好似是寻得宝藏、还顾不得细细品味来之不易的成就感,就又继续去做着手里的新书稿。

而此时,一位编辑与作家的联系,也就自然地由原先形式上的“紧密型”转为“松散型”,而从内在来说,编辑与作家的深情厚意,也会由此萌生进而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我经常牵挂着这位重情重义的当代优秀女作家,感谢她给予我的切实关心,感谢她给予我的珍贵帮助。我总是记着2014年初,叶文玲给我的短信:“在我的心目中,你是最好的编辑,最好的朋友!”

由修晓林担任责任编辑的叶文玲文学作品:长篇小说《三生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39万字;《无忧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43万字;“无尽人生”长篇小说三部曲《无梦谷》《无桅船》《无忧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共120万字。

特此鸣谢作者修晓林对本公众号支持。并授权刊布此文。

修晓林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作家与编辑 | “我活着的每一天都与文学有关系”—— 叶文玲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我为苦难者立传”—— 石楠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数十年交相辉映 千万里情深谊长—— 张昆华印象

作家与编辑 | 高贵的气质 开放的心灵 —— 张抗抗印象

作家与编辑 | 三十二载期盼:与巴老一面之缘 —— 怀念巴金先生

作家和编辑 | 能干之人和忠诚之友—— 尹明华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刘心武印象

作家与编辑 | 心中的丰碑——永远怀念敬爱的谢泉铭先生

作家与编辑 | 愉快的航船,总在生命的波浪中前行—— 陈村印象

作家与编辑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梁晓声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星儿,星儿—— 陆星儿印象

作家与编辑 | 莲为女杰 影映世事——彭小莲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时代的印记 上海的荣耀—— 贺友直印

作家与编辑 |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深邃和淡定的人生 —— 怀念王元化先生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小寒安康!

轻音乐《冬天》

  器乐好声音  2022-01-05 06:00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