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万上海支疆知青中有一些契合时代精神的标杆式人物,他们的影响不仅在浦江两岸传为美谈,而且波及长城内外,天山南北。他们的事迹不仅在五十多年前鼓舞了千万人心,而且在当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在这些标杆式人物中,魚珊玲是一位振聋发聩的典型。当年中国青年报为她专门发了长篇通讯,并配发了评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成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最有号召力的一句话,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2014年,成立六十周年,上海支疆知青自发编纂了一本报告文学集《在兵团大熔炉里锻炼成長》,魚珊玲曾应邀写了开篇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足迹》,记叙了她在成長道路上足迹。現在让我们来由此来寻覓她走过的路吧。 鱼姗玲:1963年8月,支边到新疆兵团胜利十七场,先后在一连、七连、九连工作,曾担任副排长、排长、副连长、副政指等职务。1980年代初,被调到兵团机关,先后在外事办任科员、兵团统战部任副处长、处长;1985年任兵团侨联秘书长、兼副主席;曾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常委。 ![]() 选择道路 我出生在黄浦江畔的上海,在这个我国最繁华的大都市里,沐浴着新中国温暖的阳光,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然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因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前几年大跃进的浮夸之风和连续的政治运动,使国家遭受重重困难。 为减少城市失业人口和减轻社会、经济压力,更为了加强的力量、执行“屯垦戍边”的战略任务,经党中央批准,新疆和上海商定,开始了大规模动员上海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的工作。 鱼姗玲当年在新疆的老照片。 我是一名共青团员。由于1962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我在家复习功课,准备第二年再考。1963年夏,在听取了里弄里有关支边的动员报告后,共青团员们结合学习雷锋活动交流思想,我在一时冲动之下,表示愿意报名参加边疆建设。然而当真正面临去留选择时,我动摇了、犹豫了:毕竟新疆是那么遥远,我对它一无所知,只知道那里非常落后、非常荒凉,何况我们又是去种地,远离上海、远离亲人。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我能坚持得了吗?家里能答应吗? 我的父母远在香港,当我写信告诉他们时,他们坚决反对,认为我家里条件尚好,即使不能在上海读大学,也可赴港继续读书:再说我从小身体就非常虚弱,新疆是万万不能去的。为此他们曾连发十二封电报进行劝阻,而居委、街道在得知情况后,多次上门做我的动员工作。 父母见我一直没有回复,母亲便亲自回沪劝阻。此时,高考在即,首批知青出发赴疆日期也已临近,我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在街道、区团委的反复动员下,一起做通我母亲的工作后,冲破了自身和家庭的重重阻力,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决心到兵团的大熔炉里去锻炼,到边疆去干一辈子革命! 当时选择这条道路当然有青年人的激情,但更主要的是时代精神促使我下了决心。半个世纪后再回首往事,我认为当初的选择完全正确。 ![]() 锻炼成长 自穿上黄军装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了一名军垦战士。我明白,我选择的这条路,定会充满艰难险阻。然而当我们经过千里跋涉,到达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一兵团胜利十七场一连时,呈现在眼前的场景,仍是我做梦也想象不到的:戈壁连片,满目荒凉,大漠深处看不到房子,只有一个个深凹下去的“大坑”,四周是高低不平的土丘(地窝子),身后不远处便是万古荒原。 在那里,我们住在二十几个人一间的大地窝子里,吃饭、睡觉、做事都在自己的三块铺板上。地窝子里没有阳光、没有电灯、没有桌凳,我们每天吃的是包谷馍、葫芦瓜汤,点的是煤油灯。那时的连队,实行“大礼拜”(十天休息一次),休息天还常要求大家参加割草、积肥、打柴等义务劳动。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每当结束一天的劳累躺在床上浑身酸痛时,每当端起难以下咽的饭菜时,每当伙伴们因收到家信闹情绪或因事吵架时,我也曾彷徨过、动摇过: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事业吗? 我们就这样生活一辈子吗? 但回想起自己来疆时的誓言,开会时听连队领导讲述他们的开荒史、建场史时, 又总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作为班长,我想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带领全班同志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 1965年8月,上海市慰问团团长、副市长宋日昌(戴墨镜)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农1师胜利17场鱼姗玲(右)负责的0412棉花试验田生长情况。 1965年初,我被调到十一连任棉花丰产田副组长(组长由副场长兼),我带领的一个排36名女青年,清一色是1964年上海应届初中毕业生,她们有理想、有热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我信心倍增。尽管都没有种过棉花,但接受任务后,从平地、播种、定苗、除草、施肥到浇水、收摘,全部管理过程都由自己负责完成。 我们两顿饭吃在地头,晚间坚守在地里浇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当年就获得了棉花丰收,406亩长绒棉平均亩产皮棉50.83公斤,得到了兵团的通报嘉奖;我也被场里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推选为出席自治区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 在负责棉花丰产样板田的几年里,我们在各个生产阶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在天气突变时组织突击,在工余时间安排学习“毛选”、交流心得。虽然生活是极其紧张的,但我们连续多年获得了棉花丰产。 艰苦的劳动,生产的实践,使我们学到了过去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了植棉技术,增进了全排同志的团结,更使大家得到了人生的历练。 那时每当走进条田,看到一望无际的棉田,看到从绿色茁壮的棉苗到繁花盛开、直至朵朵银花似白云般的伸向天边,我就深感自豪,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毛主席所说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深刻含义;从而也使自己能在“文革”时期的磨难中,在不断受到批判、冲击的困难处境下,始终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没有逃避、没有动摇,坚信参加边疆建设的道路是正确的,经受住了考验。 在塔里木河南岸那偏僻农场的十七年里,我参加了开荒造田、挖河清淤、平地积肥、植树造林、种粮种棉……,担任过班长、排长、副连长、副指导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把青春献给了塔里木,自己也在风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 走进兵团 我所在的胜利十七场,地处偏远、消息闭塞,加之我又一直劳动在田间地头,对外界的事物不多关注,因此对于兵团知之甚少;直至1981年我进入了兵团机关,才开始对兵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兵团司令部,我曾参与外事、侨务、统战等工作,曾多次聆听过兵团领导的报告,阅读过兵团成立后的 各种资料,参加了三期兵团党校举办的培训,走进兵团各师、团场进行调研: 这一切使我不断开阔视野,看到了兵团在开发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认识到在边疆这么辽阔的土地上,有一支屯垦戍边的队伍是多么重要;认识到投身于兵团这个大熔炉,参与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大业是多么有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兵团在“十年动乱”期间曾被撤销,1982年得到了恢复,这以后兵团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在外事部门,更直接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我曾多次接待来到兵团进行技术交流、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的外国专家、朋友和侨胞,并陪同他们到南北疆的兵团农场,看到了先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到了兵团的前景,大大增强了作为一名军垦战士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1985年,兵团设立了侨务部门,并由我出任侨务部门的负责人。侨务工作在兵团是一项新的工作,为此,我们首先在全兵团开展了侨情普查,同时开始落实侨务政策,着手与自治区、全国侨务机构建立联络沟通。几年中,我们在兵团及各师陆续召开了侨代会,成立了侨联组织,不断宣传侨法、维护侨益、服务侨胞,并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以团结所有归侨、侨眷、港澳台眷属,为兵团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兵团侨办接待了许多来访的海内外华侨、华人,向他们宣传介绍兵团,与他们洽谈合作项目;我们还牵线联系、落实完成了香港爱国同胞沈炳麟老先生在兵团的三十几个捐助项目,在国务院侨办的支持下,成立了绿洲中国旅行社,开设兵团旅游线路,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了兵团的事业之中。 ![]() 感悟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岁月匆匆,时光流逝。当新一轮改革号角吹响时,我们都已步入老年。回想当年,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听从祖国的召唤,无条件地奔赴边疆,为国家无私奉献。我们是我国城市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作为这支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尽管我的人生是平凡的、没有出色的成绩,但由于我的选择与坚守,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的荣誉,我清楚这是对所有知青的期待和鼓励。面对时代潮流中不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面对几十年坚守在边疆、在基层第一线的军垦战士,我深感惭愧: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我努力了、奋斗了,我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在边疆干一辈子革命,对此我问心无愧。 魚珊玲和另一位上海知青中的先进人物杨永青的合影。 如今我和大多数当年的知青们一起,已经落叶归根,返回上海。在宝山顾村镇,我与上海人民一样,享受着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虽然我早已离开了新疆,但我们的心却没有离开兵团。因为我关注更多的仍是边疆的繁荣稳定和兵团的进步发展。 与我相聚相知的,还是当年的知青朋友、兵团战友,我们谈论的话题,也离不开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和感受。给我人生留下最深的回忆,不是那些“有光彩”的时光而是进疆初期那艰苦的岁月。 我们的人生充满坎坷,却是丰富充实的。虽然十万上海知青在新疆的足迹渐行渐远,但历史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支援边疆建设,永远是祖国繁荣昌盛的需要,永远是年青人的职责。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随着丝路经济带的加速建设,更多的有志青年将继续坚定地走援疆、固疆之路;为边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他们将会谱写出更光辉灿烂的篇章。 ![]() 上海知青在新疆老照片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新疆石河子总场林带,亲切探望上海11位知青代表,并且勉励他们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建设 。前排左2起:杨永青、雍凤兰、孙贵娟、郑月华、二排右起:魏淑荃、卓爱玲等。 1986年7月5日,石河子总场举办周总理接见上海知青21周年座谈会合影。 贺龙副总理作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中央代表团团长,到兵团亲切接见农1师上海知青代表。 1964年5月4日,王震部长在农1师塔里木大学与上海知青合影,诗人艾青陪同。 1966年,陈毅副总理受周总理委托和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前排右3)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新疆兵团农1师政治部组织科石红菊带队的塔里木各农场上海知青代表,后排右5为杭振华,二排左4为熊汉英,一排右4楼雪芳。 1964年10月12日,农垦部长王震视察农1师13团,观看了农场宣传队文艺演出并与宣传队员合影。 1964年10月4日至6日,农垦部部长王震视察农1师3团。他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连队食堂、职工宿舍。这是王震部长与上海知青合影。 1980年代末,农业部部长何 康(中)到兵团北屯毛纺厂视察工作。毛纺厂副厂长、上海知青于 彬(左1)陪同何部长参观并汇报厂里有关生产工作情况 。 1964年5月12日,王震部长在奎屯接见农7师干校全体上海知青并合影留念。 1964年9月27日,上海市卢湾区教师到石河子访问工2师师部与38位上海知青合影。二排左2起:顾育吾、钱雪琴、粱秀珍、沈平、金晓燕、韦恰恰、谢丽珠,三排左2起:蒋云娣、张露清、景水华、钱锦芬、严隽蔷、吴印娜、陈志华、李金玲,四排:钱长江、徐之富、王彦昌、李维孝、周祥友,五排左起:魏谦。 1965年10月上海慰问团在农1师5团看望上海知青。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中)、上海市副市长,慰问团团长宋日昌(右2)、上海知青凌帼英(右1)等合影。 1965年8月,上海市慰问团到农4师50农场慰问上海知青。 1965年8月,上海市慰问团副团长、共青团上海市市委书记张浩波带队访问农1师胜利18场,和上海女知青亲切握手交谈。 1965年8月,上海市慰问团团长、副市长宋日昌(戴墨镜)深入田间地头察看农1师胜利17场鱼姗玲(右)负责的0412棉花试验田生长情况。 1965年8月,上海副市长,慰问团团长宋日昌在石河子总场接见上海知青代表杨永青和张立勇(右)。 1965年8月,上海慰问团看望农8师148团12连军训中的上海知青 ,其中有孙克芳、陈顺娣、何德华等 。 1965年9月,上海慰问团成员访问石河子兵团医学院,在半地窝子学生宿舍门口与上海知青学员胡世珑(左2)合影。左为时任长宁区区长胡世俊(右)。 1965年8月,上海慰问团成员看望农8师143团淀粉厂工作中的上海知青陈奇芬(左)。 1965年9月,上海慰问团赴农7师车排子2场慰问上海知青并合影。 1965年9月23日,上海市各界人民赴疆慰问团到达农7师130团开展慰问活动。这是慰问团成员与团场领导及上海知青合影。 1965年9月,新疆北屯云母厂大楼前,上海慰问团成员看望慰问了该厂全体上海知青并与他们合影,石美琴在其中。 1965年9月23日,上海慰问团到农7师128团慰问全体上海知青并合影留念,蔡文琪在其中。 1965年9月,上海市慰问团成员分路下农场慰问上海知青。这是慰问团成员、普陀区沙洪浜街道党委书记宋德三背上棉花袋在棉田跟女知青们一起劳动的情景。 1965年10月,上海市慰问团成员到达农6师109团看望,沈荣华(后排右3)、程晓娟(中排右2)等16名上海知青合影。 1965年10月,农6师101团机关东门外,上海慰问团的亲人与上海知青朱依雯(左2)亲切交谈签字留念。 1965年10月22日,农6师101团团部,上海慰问团二分团成员、团领导及上海知青代表张本谦(三排右2)、蔡里昂(三排右3)等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上海慰问团到农8师149团慰问,在17连连部,王士文等上海知青合影。 1965年11月5日,上海慰问团到哈密管理处与全体上海知青合影,前排右2程敬冈。 1965年10月,上海慰问团到达农6师102团慰问上海知青,与该团领导及朱万园等全体上海知青41人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上海慰问团到访农6师103团,慰问之后与该团领导、劳模、标兵及125名上海知青合影留念,戴有民在其中。 1965年10月,上海慰问团与农8师143团卢家瑞、张胜利等全体上海知青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上海市政府赴疆慰问团,在新疆工作约半年,走遍新疆各地。第二排左1为时任杨浦区劳动局谭副局长。 1974年5月13日,在21团(今为121 团)大礼堂前广场,上海市赴疆慰问团暨121团首长与部分上海青年合影。 1974年7月,在184团,上海市赴疆慰问学习团全体成员与184团领导及部分上海知青代表合影留念,陈永义在其中。 1974年4月,上海慰问团二分团在农2师27团慰问上海知青受到热烈欢迎。 1974年5月,上海慰问团二分团在农2师32团与上海知青座谈。 1985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大光棉纺厂接见38位上海知青,并和他们亲切交谈,欣然挥笔题词:“历史贡献与托木尔峰共存,新的业绩同塔里木河长流。”在座谈中,胡耀邦说:“你们支援边疆建设,贡献了力量,贡献了青春,这在历史上要记上一笔的。袁鸿富(右2)参加了接待。 1985年7月25日,胡耀邦总书记在阿克苏接见兵团农1师38位上海知青。农1师倪豪梅(右3)、袁鸿富(右2)作了汇报。 1983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兵团农6师时,在五家渠宾馆大厅,和上海知青金立旦(左)亲切交谈, 询问金何时进疆、是否安心、成家否、有几个孩子?当金答只有一个孩子时,总书记说:一个好。 1986年8月,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任团长的慰问团在兵团副政委、上海知青曹国琴(左1)陪同下走遍天山南北,慰问上海知青并展开调研。 1986年8月4日,上海慰问团团长谢丽娟副市长及其他成员在农1师12团俱乐部与农1师领导及上海知青代表合影留念。前排左3起:倪豪梅、张文华、曹国琴、谢丽娟(左8)、刘文庆(左9)、李涛、茅国生(三排右1)、丁言鸣(二排右1)。 1986年8月,在阿克苏农1师招待所,茅国生(左2)、丁言呜(左1)等上海知青与上海慰问团文艺分团的演员茅善玉、沈小岑等合影。 1986年8月,上海慰问团团长谢丽娟副市长(一排右4)在农1 师阿克苏招待所会议室,与农1 师机关工作的上海知青干部代表倪豪梅、茅国生、丁言鸣等亲切交谈听取意见。 1986年8月,上海市副市长、慰问团团长谢丽娟一行视察了上海援建的阿克苏电视差转台。 1986年8月28日,上海慰问团艺术分团成员与农6师上海知青代表李梦桃(二排左2)、杨经纬(二排左1)等合影留念。 更新于 2020-07-04(照片来自网络)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无伴奏合唱《天边》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