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第一节,A碰撞B后,A停止运动,B可以摆到与A释放位置相等的高度,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A、B质量相等。从动量的角度来讲,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但若从能量角度分析,会有什么情况呢?这个事例中,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保持不变。

第二个实验中,两小球质量不等,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但碰撞前后系统的动能是否相等呢?

第三个实验可以进一步去验证第二个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测物体质量,测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也就是通过数据说话。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两个物体碰撞过程中细节。

能发生碰撞,碰撞前必有v1>v2,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m1减速,m2加速,关键需要理解:虽然m1减速,m2加速,只要m1速度还大于m2,两物体就处于相互挤压靠近的过程。这样的挤压过程一直持续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此时两物体形变量最大。若两物体之间的形变属于极端的、理想化的塑性形变,那碰撞过程至此结束,动能必然损失,转化为内能。
若两物体的材质为弹性材料,则两物体挤压过程中,动能不断地转化为两球的弹性势能,至速度相等时,系统的弹性势能最大,动能最大,由于是弹性材料,挤压过程中储存的弹性势能在两物体速度相等后,又转化为两物体的动能,m1继续减速,当然也有可能减为零后反向加速,m2继续加速,直到两物体分离。在这个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始终未变,这是由系统受力决定的。至于系统的动能,在挤压过程中,动能减少,弹性势能增加,由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得知,在释放弹性势能阶段,系统弹性势能减少,系统的动能增加。从碰撞开始两物体接触,到碰撞结束两物体分离,只有弹力这一保守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解方程挺费劲,但一定要亲自多解几次。结果很有规律,解到熟练时,结论就可灵活运用。对于好多事例,就可比较轻松地得出结论。比如质量相等的碰撞、质量差别相当大的碰撞,就可通过理论分析理解实验或事实结果。教材中的事例,是这组方程结果的简单应用。

以上两种分析都属于极端情况,一种是挤压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碰撞过程就彻底结束了,这种材质的物体,形变不会有一丁点的恢复,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另一种是两物体的材质弹性特好,好到能完全恢复,这也是比较绝对的。现实中的碰撞应该介于两者之间。

对于以上两种极端的碰撞,又有专业的术语来进行描述。前面的因为碰撞过程中动能损失最大,所以命名为完全非弹性碰撞,名字比较贴切,完全是非弹性的,挤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一点也不恢复,妥妥的软蛋一个。对于挤压形变完全恢复的碰撞,对比前一种,就命名为完全弹性碰撞了。这样命名我觉得是比较贴切的,可官方不这么命名,而是命名为弹性碰撞,不过在具体解决问题时,都要详细说明何为弹性碰撞。

完全弹性碰撞是个难点,碰撞过程比较复杂,两个物体分分合合,动能、势能变来变去,细节分析需要细心。总得一个感觉,过程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对就多,这也是万事万物的常态吧。

两种碰撞过程的分析,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碰撞问题的思路,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能量转化角度去分析,相当于力学三剑客华山论剑,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动量全要运用到位,才能对此类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

切莫记结论,什么碰撞过程不增加机械能,碰撞结束后,后边物体速度必不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凡此种种,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就轻易下结论的,多属于勤于记结论而懒于运用所学分析、推理。试举两例说明一下,若碰撞前两物体接触面上有安全剂量内的烈性炸药呢?碰撞后的两物体动能一定比碰前少?不一定吧。若是子弹打木块类的“碰撞”,子弹完全可以打穿木块呀,打穿后速度就可以比木块大呀。

碰撞问题是力学中的综合类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力学规律来解决,必须熟悉力学规律,针对具体问题才能熟练运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