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话题#高三男生从倒数逆袭年级第一被保送#冲上了热搜。5月25日,据山海视频报道,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陈其炎,曾在全年级700多名学生的考试中仅排名523名,但通过努力逆袭冲到年级第一,并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西班牙语专业。 陈其炎介绍一开始的成绩对于保送是没有希望的,但发现自己的语言特长后,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努力一个学期成绩逆袭到年级第一,成功杀入保送圈。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知道,陈其炎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老师和家长督促的结果。学习什么?什么时间学?怎样学习?都是陈其炎同学自己设定的,这体现出了他高度的自律性。 陈其炎同学能够成功逆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自律。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疫情常态化的当下,自律与放纵的孩子,区别就在于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不同的学习状态,注定了不同的学习效果。 命运的礼物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去年一所高校登上微博热搜,原因是一次性清退了22名补考不及格的学生,还对40名学生做出了留级处理。 同样十年寒窗苦读,有的孩子被保送名校,甚至被名企提前“预约签约”。而有的孩子,却在大学惨遭”被退学“。 其实在大学里,”被劝退“不新奇。 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不能随意劝退学生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大学里,没人督促孩子必须学什么必须做什么,学不学,怎么学,全要靠自己规划。 一些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可是,这些孩子并不知道,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大学不会放过那些缺少自我规划、没有养成自律习惯的孩子们。即使一时侥幸过关,很多孩子也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紧张形势。 想要破局,唯有自律。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 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自律是孩子的本能。不是父母多说几句,多送几个补习班,孩子就会突然自觉学习的。 电视剧《小欢喜》中,方一凡因为成绩太差,被老师建议留级一年。 董文洁气得对儿子破口大骂,没办法,最后只能请闺蜜宋倩帮儿子辅导功课。 宋倩说她,早不知道操心,现在才开始着急。 董文洁回,我怎么没操心呢,我都给他花了多少钱报补习班? 把教育责任推卸给教育机构,推卸给学校,本质就是父母不负责任。 俞敏洪校长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社会教育占10%。“ 我们永远不要指望孩子随着成长自然就懂得自律。一个孩子将来的行为自律,依赖于家长最开始对他的管教和监督,也就是他律。 3-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养成自律帮助很大。 ① 做事保持专注 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表现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过程中总是开小差,东玩玩、西摸摸。因此,从小训练孩子专注的能力很关键。 首先,家长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在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要随便干扰和打断他,让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保持环境的简单、安静、有序,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经常是嘈杂纷乱的,必然不利于孩子专注; 再次,不要一次给孩子准备过多的玩具和书本,这样孩子会眼花缭乱,让孩子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集中在一两项玩具或活动中,玩了一段时间再换新的; 最后,家长在陪伴孩子玩耍、互动的过程中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边玩手机边带孩子。家长的专注程度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② 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个人一生中都应该坚持的习惯。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更好地见识天地、认识自己、体会人生。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越好。从1岁开始,就可以每天睡前给孩子讲故事,买一些不易撕坏的布书,画面丰富精美,给孩子看;稍大一点,每天有一段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等孩子上了小学,认识一定量的字,就可以逐渐过渡到自主阅读、纯文字阅读。 阅读会让孩子思想更丰富、认知范围更广阔、性格多几分沉静,这些积极影响将让孩子受益一生,也有利于他将来自律的形成。 ③ 有规律的日常生活 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是会跟随人的一生的。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会让人头脑保持清醒、身体舒适健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这种生活上的习惯也会迁移到一个人做事、学习、工作上,让人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和精神面貌。 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并带着孩子过一种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作息规律、按时吃三餐、东西用完放回原处、保持自身和房间的整齐、干净······ 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好,教孩子学会自己做事,逐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小学阶段7-12岁,更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在上述3点的基础上,家长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上的好习惯:
就这样,在一定规矩、原则的约束下,让孩子体会到自律行为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从而形成正向反馈。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给孩子自主管理的空间,不要限制、控制过多。合理范围内的自由空间,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