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制造业品牌竞争定位反思(家电、小家电、汽车、B2B等)

 许战海增长战略 2022-06-20 发布于北京

作者:竞争先生许战海

新一代定位理论开创者

许老师新书《七寸竞争战略》即将出版

中国制造业品牌已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如何创造品牌?如何建立清晰的竞争定位,应对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

首先,制造业不仅是研发、产品、渠道的竞争,更是品牌之争。中国制造业流行的话题是工业4.0、机制、管理、人才、渠道和创新等,品牌也会被提及,但多数情况下品牌并非热点话题,人们认为产品好了自然就会成为品牌。

实际上,中国制造业若想获得竞争优势,品牌竞争是一个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中国制造很多方面基础雄厚,只是缺乏品牌认知,无法通过市场进行产品持续进化和创新,从而拉大了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的距离。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制造和品牌两手抓,只有品牌和制造两手驱动、双轮发展,才能走出竞争困境,获得竞争优势。我们以九阳、美的、格力、奥克斯、哈弗、吉利、比亚迪、奇瑞、夏利等品牌为样本案例,总结和反思更适合中国制造业的品牌战略。

(本文参考这些品牌进行定位案例分析)

    

1

    

中国家电品牌的历史反思

总结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品牌战略,首先要注意两个现象:

  • 历经20多年品牌大战,格力一家公司的市值,超过海尔、春兰、TCL、海信、长虹5家老牌企业加在一起;

  • 2019年,美的市值高于格力。

这些老牌家电企业的掌门人,都是一个时代的偶像级人物,张瑞敏、李东生、陶建幸、倪润峰、周厚健,陶建幸先生曾担任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张瑞敏先生曾担任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这些男人是当年中国制造业真正的英雄,他们带领着中国家电品牌完成了对国际大品牌的逆袭。长期以来,格力代表人物是董明珠女士,虽然她早期在中国家电业的影响力并不大,但格力却成为家电业的大赢家。

有人说体制是格力获胜的关键,也有人说是政府、资本、产品、渠道等因素,实际上格力在这些竞争要素上并不比竞争对手强多少,有的甚至还弱于竞争对手。

格力与海尔、春兰、TCL、海信、长虹相比,真正不同的地方是格力一直有一款清晰的招牌产品:空调。除了空调之外,海尔、春兰等做了很多其它产品,它们也有能力将这些产品成功推向市场,海尔电脑曾经国内领先。格力也做了很多产品,但除了空调之外,其它产品都没有成功推向市场,这反而导致格力空调非常成功。有时候,能力太强未必是件好事,战略上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海尔这个品牌延伸的产品很多,手机、电话机、电脑、洗衣机、冰箱、空调、热水器、小家电、豆浆机、电视、燃气灶、吸油烟机、太阳能、空气净化器等等;春兰集团和海尔一样,从空调出发,不断延伸到洗衣机、除湿机、卡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池、发动机等。TCL、海信、长虹也是一样,它们都曾经拥有非常庞大的产品线。

美的集团是一个例外,它不仅产品延伸了,市值也领先于格力,从品牌竞争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真正需要研究的现象。美的和格力都从空调起家,但美的集团不像海尔、春兰、TCL、海信、长虹,它聚焦家电,没有搞过电脑、手机、卡车之类的产品。

美的集团一直高度重视空调,同时把白色家电做透,收购小天鹅、日本东芝白电、德国库卡、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等品牌,在具体领域往往保持双品牌或独立品牌运作,美的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多品牌组成的家电集团。

中国家电竞争格局是否从此落定?格力和美的作为领导者,都需要注意三种潜在竞争风险:

  • 随着物联网和消费升级,冰箱、空调、洗衣机都面临物种升级,都存在新一代品牌的战略机会,老一代家电品牌面临新一代家电品牌及跨界品牌的潜在挑战,当然新一代家电品牌也有可能由传统家电企业主动创办。

  • 如果说手机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控制器,负责冷热温度的空调则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时代的控制器。5G和物联网时代,空调面临被新物种颠覆的巨大可能,智能家居业必然是物联网时代最大的商业机会之一,它将深度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居住环境,一旦空调被新物种颠覆,格力和美的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潜在竞争风险,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历史让人记忆犹新。

  • 格力和美的以前是专注空调的家电品牌,如今它们产品延伸都很广泛,这会给其它更专注空调的品牌留下战略机会。

多年以来,海尔、TCL、美的、格力等企业都曾致力于国际化,以前中国家电国际化是扛着石头上山;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越来越强大,未来中国家电品牌将面临数十亿的全球大市场,是滚着石头下山。

不仅是家电,包括汽车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全球化品牌机会,甚至出现国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更容易做的现象。

当然,中国制造品牌的全球化,未必意味着面向欧美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很好的选择。某种意义上,随着中国时代来临,海尔、春兰、TCL、海信、长虹都存在着二次创业的历史级大机会,当然抓住大机会,不仅要靠产品,还要靠一套可行的竞争战略。

奥克斯最近定位成“互联网直卖空调”,海尔、格力、美的完全可以复制这一概念,海尔空调甚至可以推出一个新品牌去抢占市场,例如一个强调年轻人的新品牌,“海尔全力推出的新一代空调品牌”,不然奥克斯真能搅动中国空调的竞争格局。对奥克斯来说,互联网直卖空调是一个很棒的竞争战略,当然奥克斯还需要做的更多,像海尔、小米等公司都有可能孵化出一个真正的互联网直卖空调品牌。

时代的钟声已经敲响,家电和空调品牌必将面临新的变局。

2

小家电将迎来黄金时代

苏泊尔和九阳作为本土小家电代表品牌,足以媲美传统家电巨头,其中苏泊尔与TCL市值相当,远超海信、长虹、春兰等传统大品牌。随着房地产逐步退出支柱型产业,以及智能物联网和消费升级,未来小家电领域甚至会出现超越格力、美的市值的公司。

创办于1991年的戴森公司,是英国著名的小家电厂商,其推出的吸尘器、吹风机、卷发棒、无叶风扇等小家电产品风靡全球,创始人詹姆斯·戴森2019年年初成为英国首富。

小家电潜力巨大,很多全球大家电品牌都在发力小家电,飞利浦、美的、松下等都有很不错的小家电产品。目前,小家电一直受困于使用场景过窄的问题,随着5G和智能物联网的发展,小家电将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办公环境、食物、养生与健康、个人护理等数十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通过场景重构创建巨大的新市场。

在充满巨大潜力而又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创建一个小家电品牌,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场景的革命

小家电在智能物联网时代,可以结合各种学科、各种产品提供新消费场景。例如,白癜风遮盖液,很有可能被白癜风遮盖器所取代。随着破壁机、智能锅、智能电饭煲、新型咖啡机、智能家庭护士、智能音箱等小家电的出现,可能会掀起食物的革命、健康养生的革命、办公环境的革命、生活便利的革命,小家电将成为更新生活场景的重要工具,这也意味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商业模式的诞生。

过去九阳卖破壁机,未来也许可以卖五谷杂粮破壁包,而且可以通过物联网检测个体的体质并提供专属定制配方。过去卖智能锅的,未来可能是最大的生鲜产品销售商。物联网时代的咖啡机,或许导致整个咖啡馆产业消亡。培训教育类的小家电,也许意味着儿童教育的场景变化。

谁知道呢,场景革命往往意味着无数跨界物种的诞生。

小家电品牌和品类的竞争模型

不是所有小家电品类,都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商业机会,应该说,小家电是最容易出现概念化品类的行业。过多的概念,会导致人类不知道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因此小家电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统一认知概念。例如,净水器、纯水机、离子水机等无数的概念,导致顾客不知道如何选择。

在小家电领域,概念过多这一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因此赢得市场的小家电品牌往往是把品牌作为认知共性,反过来把品类作为认知特性,就出现了一个强势品牌底下有很多延伸产品这一现象,九阳、苏泊尔、戴森都是如此。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苏泊尔、戴森因为缺乏重度招牌产品认知反而成长更为迅速,九阳因为过度绑定豆浆机,市值和规模都弱于苏泊尔、戴森等。

九阳破壁机的销量,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豆浆机。虽然提出了“专注破壁技术20年”,但人们对九阳的认知依然是豆浆机,这一点很难改变,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九阳集团迈向千亿市值的步伐。

小家电的品牌定位,要学会从哲学化、工具化视角,在实践中破除概念化迷信。虽然定位是一种有效的竞争工具,但不能替代竞争本身,更不能恒定代表竞争主要矛盾。

小家电品牌竞争战略,要从竞争和认知出发,掌握品牌和品类背后的竞争模型,抓住原因背后的原因,才能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找到小家电品牌竞争战略立足点

小家电在品牌和品类竞争模型具有独特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恰恰是竞争环境,实际上其它行业也存在这种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永不过时。根据小家电面临的特殊竞争环境,小家电品牌竞争战略有三个立足点:品牌人格化、品类场景化、竞争性人群明确化。

越是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人类越依赖强者,品牌人格化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吸收认识势能,扮演认知中强者的代表。苏泊尔、戴森这两个品牌给人感觉更像一个人,九阳和美的则更像是一个产品品牌。像最近出现的小狗吸尘器,这个品牌虽然也具备人格化特征,只是小狗这个动物名并不利于构建文化层面的认知共性。一些领域的小家电存在持续升级、奢侈品化的趋势,人格化的品牌命名有利于实现这一战略。奢侈品往往从配件配饰起家,小家电更容易做出奢侈品,很多小家电往往从低价出发,品牌名也多是普通名字,因此很难建立真正的品牌。

品类概念过多,意味着无数新品类之间发生着竞争,这种品类概念之间的竞争多数是事实层面的竞争,很少上升到认知层面,因为它们都是弱认知的新概念。另一方面,很多小家电品类喜欢采用技术化的命名方式,例如破壁机这个品类名就缺乏场景认知,这间接导致人们使用频率过低,很容易出现品类钝化现象,品牌也会随之出现战略瓶颈。实际上,破壁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产品,只是缺乏合适的竞争战略指导,使之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流场景。

明确竞争性人群是小家电品牌最重要的立足点,目前九阳、美的、苏泊尔、小狗等国内品牌在这方面都需要提高,戴森就是通过明确竞争性人群展开的品牌传播。我在七寸竞争战略的13个落地工具中系统阐述了竞争性人群的概念,未来任何品牌都要认清三种人群:竞争性人群、普通顾客、非适宜人群,而竞争性人群又分为竞争对手、同行、供应商、行业从业者、高势能顾客。品牌要在竞争性人群那里赢得认知,在普通顾客那里收割销售额和利润,避免招致过多非适宜人群。

3

中国汽车品牌三大竞争困境

中国汽车品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竞争困境:

  • 缺乏正确的公司品牌和专业品牌竞争规划;

  •  重视产品定位却缺乏品牌定位;

  •  拥有全线产品却缺乏招牌产品。

第一困境

缺乏正确的公司品牌和专业品牌竞争规划

随着竞争加剧,如何解决公司品牌和专业品牌之间的矛盾,是诸多汽车品牌面临的首要问题。从顾客心智出发,能够代表汽车产品的品牌,才是专业汽车品牌,例如凯迪拉克、帕萨特、哈弗、宋、荣威等等;而通用、大众、长城、比亚迪、上汽都曾经是专业品牌,但随着消费者认知分散,它们有的已经成为顾客心智中的公司品牌。

可口可乐是公司品牌,可口可乐也是专业可乐品牌,可口可乐公司还有雪碧、芬达等多个专业品牌。与可口可乐不同,宝洁只是公司品牌,宝洁本身则不是专业品牌,当然,宝洁公司在不同领域拥有很多个专业品牌。

丰田是公司品牌,丰田本身也是专业品牌,除此之外,丰田公司还有雷克萨斯、斯巴鲁、大发等多个专业品牌,还有汉兰达、皇冠、C-HR、陆地巡洋舰、凯美瑞、卡罗拉、威驰等多个子品牌。与丰田不同,通用是公司品牌,通用本身已不是专业品牌,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GMC、宝骏等都是通用旗下的专业品牌。

公司品牌可以是专业品牌,也可以只是公司品牌,但公司品牌和专业品牌一定要做出区隔,如同可口可乐与芬达,丰田与雷克萨斯做出的区隔一样。

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这四家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之中,吉利有帝豪、长城有哈弗,比亚迪有宋、秦等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专业品牌。

奇瑞的产品和技术能力都很强,消费者对奇瑞主体认知已是公司品牌,奇瑞QQ曾是中国入门级轿车的霸主,但奇瑞公司品牌和专业品牌一直缺乏正确的竞争规划,这导致奇瑞的产品实力并没有转化为整体竞争优势。

消费者购买汽车时,公司品牌依然重要,但汽车专业品牌的影响力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汽车业的公司品牌,早期可能也是专业品牌,随着竞争促使这两者之间的顾客认知区别越来越大。

中国汽车企业在确立品牌战略之前,首先要确立公司品牌和专业品牌之间的关系,公司品牌则要搞清自身边界,专业品牌则尽量选择具有独特性的名字,在Logo和视觉等方面两者也要做出清晰的区隔。

第二困境

重视产品定位,却缺乏品牌定位

重视产品定位,忽略品牌定位,在营销定位上舍本求末,这一点是很多中国汽车品牌的硬伤。哈弗是长城汽车旗下子品牌,海马是公司主品牌,哈弗通过品牌定位“SUV领导者”取得一定历史时期的成功,海马汽车则将定位概念用于产品上,陆续推出“8万级强动力SUV”、“七座家庭轿车“等产品定位概念,但很长时间以来都未有突破。

从顾客心智认知出发,品牌定位才是根本,产品定位只是枝节。夏利以丰田Platz为原型打造夏利2000,原型车被欧洲和日本本土评为最畅销车型,但贴上夏利2000的标签之后销量一般,问题根源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

天津夏利是中国汽车业一个传奇品牌,它曾经拥有成为中国雪弗兰的战略机会。多年来,夏利不断强化产品定位,陆续推出TJ7131A、夏利N5、夏利N3、夏利2000等产品,夏利的每个产品都有清晰的产品定位,但产品定位并不能改变夏利本身的品牌定位,甚至对品牌定位毫无影响。

产品定位无论多努力,都很难影响品牌定位,消费者的认知是从品牌到产品,不是从产品到品牌,客观事实是产品支撑品牌,但人类的认知往往并不等于客观事实。

中国汽车品牌要重新定位,就要从品牌出发,从顾客认知出发,而非从产品定位出发。海马汽车不应该舍本求末,它应先明确品牌定位之后,再考虑产品定位,很多消费者甚至不明白海马到底是国产还是合资品牌。

哈弗SUV推出的AI智能SUV命名为F7,希望F7为哈弗品牌注入年轻化、智能化的新认知。实际上,这和宝马、现代等汽车品牌推出新产品没什么两样,宝马无论推出什么概念的智能或者新能源汽车,都很难影响宝马品牌的固有认知,顾客会认为宝马推出了一款新产品而已。

现代、宝马、保时捷等汽车品牌推出的SUV,品牌定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品牌定位对产品销量影响很大,产品定位则对品牌认知影响很小。

品牌定位才是根本,产品定位只是枝节。 

第三困境

拥有全线产品却缺乏招牌产品

创建一个汽车品牌的成本很高,多数汽车企业会采用一个品牌覆盖多个产品的策略。然而,成功的汽车品牌往往都拥有一款招牌产品,并通过招牌产品引领其它的产品。

产品体系不仅服务于销售,服务于利润,更要服务于竞争,让品牌保持竞争力。如何建立富有竞争性的产品体系?首先品牌要确立招牌产品,然后再考虑另外两种产品:利润区产品、认知配套产品,这就是许战海3+2产品模型中的3种产品分割。当然这只是一种思维框架,一个品牌未必一定有三种产品,三种产品也可能是一个产品,也可能两个,也可能很多个。

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利润区产品有可能就是招牌产品,但也可能不是,很多时候这些利润区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未必很长,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

认知配套产品不仅是品牌进化的阶梯,还是品牌保持竞争力的保障。对于一线品牌而言,认知配套产品可以在顾客心智中帮助品牌夯实认知共性,认知共性是和谁竞争的问题,认知特性是怎样竞争的问题。

另外,企业必须及时删除两种类型的产品:纯成本的产品、违背品牌认知的产品。减少多余动作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才能避免战略诱惑和认知陷阱,才能增强企业和品牌的整体竞争力,这就是许战海3+2产品模型中的2种产品删除。

招牌产品未必是销量最高的产品,招牌产品也可能是销量最高的产品,但招牌产品一定是进入顾客心智的象征性产品。哈弗SUV的招牌产品是H6,宝马SUV的招牌产品是X5,奥迪SUV的招牌产品是Q5,招牌产品越清晰越有利于品牌的全局销量和整体利润。

对于汽车品牌而言,招牌产品就像动物世界里的头狼、头雁,缺乏头狼、头雁引领,品牌就会失去竞争力。品牌拥有头狼、头雁,不仅利于全局销量,更利于整体利润。雪弗兰立足于招牌产品“490小轿车”而崛起,近百年来它像今天的奥迪一样推出了数款招牌车型,但随着产品过度延伸,今天雪弗兰在顾客心智缺乏一个清晰的招牌产品,失去了头狼、头雁的引领,通用汽车集团也远离了全球第一汽车集团的宝座。

除了雷克萨斯、斯巴鲁之外,丰田汉兰达、皇冠、C-HR、陆地巡洋舰、凯美瑞等多个子品牌发展都很成功,而且每个子品牌都有强势招牌产品,这才是丰田市值远远超越通用、戴姆勒、大众、宝马的背后原因。

比亚迪旗下的品牌秦、宋、唐、元等,家族化的命名看起来力量集中,实际上不利于品牌区隔,顾客需要花时间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家族化品牌很难做到秒杀顾客心智。

在中国市场,奥迪在轿车和SUV两个领域都有招牌产品,奥迪轿车的招牌是奥迪A6,奥迪SUV的招牌是奥迪Q5,奥迪A6和奥迪Q5是同一品牌,但它们分属不同品类,顾客很容易感知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哈弗F7是哈弗新一代SUV,作为哈弗AI智能SUV的招牌,相对WEY我本人更看好哈弗F7的未来,但哈弗F7命名方面显然需要重新思考和优化。哈弗SUV的招牌是哈弗H6,哈弗F7AI智能SUV招牌,哈弗H6和哈弗F7是同一品牌,但它们同属SUV一个品类,顾客不容易感知到它们之间的区别。AI智能SUV是一个战略性机会,要想通过哈弗这一品牌出击则有些困难,哈弗应该学习丰田,给AI智能SUV一个类似汉兰达、皇冠、凯美瑞之类的新名字,作为哈弗子品牌。实际上,作为SUV领域的霸主,哈弗应该推出子品牌自我分化,而非另创一个类似WEY这样的全新品牌,毕竟哈弗品牌本身还需要追击,要在顾客心智中建立持续领先的SUV全球地位。

创建汽车新品牌费时费力,但如果一个品牌过度延伸,同时推出SUV、轿车、新能源等多个产品,本身又缺乏强势的招牌产品,这样的汽车品牌早晚都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4




B2B品牌的竞争战略

钢铁、芯片、软件工程、轮船、机械设备、工业设备、通信设备、零配件等类型的制造业,产品不是面向普通顾客,而是面向企业顾客,一般统称为B2B业务。B2B类型的企业,品牌竞争策略具有很多共同特征。

B2B企业往往不重视品牌战略,它们认为只要产品好、关系硬、价格到位就会有生意。实际上,B2B是最容易运用品牌竞争战略的领域。

B2B企业是小圈子营销,虽然不能照搬其它行业的做法,但也需要先找一个竞争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概念进行传播和推广。B2B企业很容易建立起认知优势,创办品牌的工具很多,创建品牌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人们只是对此缺乏认识。

B2B企业很少通过广告创建品牌,B2B创建之道并非广告运动,我们看到过淘宝、支付宝的广告牌,很少看到阿里巴巴贸易网站的广告牌。在阿里巴巴创建初期,马云曾组织互联网大佬西湖论剑,邀请当时金庸先生,以及当时的互联网领先者新浪、网易、搜狐的创始人在西湖坐而论道,这为阿里巴巴赚取了大量报道和品牌公关。

很多B2B企业其实懂营销,它们会参加各种排行榜、展会,只是缺乏一套可行的理论,支撑它们做得更好。一般而言,B2B品牌制定竞争战略,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考虑:

  • 发现你的竞争优势。如果你不够漂亮,那么你的气质也许很好;如果你缺乏气质,也许你足够孝顺;总之,学会发现你的竞争优势,并让它成为你在更多人心智中的认知特性。

  • 在顾客那里赢得一个优势特性的认知,从而更有利于你发挥产品、关系、价格等其它竞争要素,要明白认知优势对B2B企业同样很重要。认知优势未必是全面的,即使是局部的也很有价值。

  • B2B企业一定要明白,要在竞争对手、同行、供应商、行业从业者、高势能客户这五种竞争性人群中赢得认知,要在普通顾客那里获取利润。事实上,B2B企业的竞争对手、同行、供应商、行业从业者、高势能客户很容易找到,企业可以通过行业白皮书、行业媒介、行业论坛去影响他们。要知道,深度参与行业协会以及杂志等行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白皮书、排行榜、论坛等活动并不困难,只要稍微花点精力就可以获取意想不到的资源。

  • B2B企业宣传资源很多,而且都很精准,不用花很多钱就可以达到宣传目的。自身网站、搜索引擎、类似阿里巴巴这种B2B网站、你的信箱标签、同行业的朋友圈、行业展会、行业比较集中的城市、行业大会和展览会,这些都是认知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 学会带着认知势能出场,一旦找到你的优势,就不断夯实和擦亮它,利用各种宣传资源使其尽人皆知。

  • 学会自己创办或赞助行业性的活动,动动脑筋,这其实并不难。很多医药产品现行政策是不可以做广告宣传的,但江苏有一家制药企业的老总就通过赞助行业性培训课程,赢得了市场。马云早年参与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并为此出力,此举为马云赢得了“创业教父”的称号,间接帮助阿里巴巴俘获了很多创业者的心,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淘宝和阿里网站上创业。  

  • 让同行、权威、第三方机构帮助自己的品牌赋能,芯片行业的老板们为某一个芯片品牌站台,其实就是对它的赋能。在中兴事件之后,我曾在工信部开办的芯片行业企业家课程班授课,中国芯片其实很有机会,只是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多数中国B2B企业都是销售、产品和技术为王,很少意识到认知优势一开始就应该设计出来。

  • 不要神化品牌,品牌只是认知竞争工具,B2B企业很容易构建认知优势,每个成功的B2B企业都在顾客心智中暗存一个认知优势。B2B企业应该在产品、销售和技术之外,将品牌思维作为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你未必需要努力创建品牌,但你一定要有品牌竞争思维。

中国多数B2B企业还停留在初级竞争阶段,高看自己一眼,找一个可以帮助你赢得竞争的优势特性,采取行动,B2B企业的营销资源很集中,成本相对也不高。只要真正学会竞争战略,B2B企业就会插上新翅膀,更容易在竞争中生存和胜出。

5



避免落入原始定位理论概念陷阱的三个提醒

每个行业都有特殊性,品牌竞争战略必须考虑行业特殊性,制造业的特殊性并不体现于制造本身,而是体现于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和顾客认知场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都有很多制造业开启品牌战略,谋求消费升级带来的战略性机会。为了避免原始定位理论对制造业品牌的错误引导,我给出三个专业提醒,帮助企业避免落入看似正确却到处是战略风险的定位陷阱。

提醒一

     不要生搬硬套定位概念,那样会限制了品牌发展空间

场景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定位,错误的定位概念往往源于对竞争场景的错误判断。事实上,定位往往是同一时空的认知竞争,竞争场景则是动态和多维时空的认知竞争。大家电和小家电的竞争场景是不同的,因此大家电最佳品牌策略是相对聚焦某个品类,而小家电则需要突破这一点,戴森、苏泊尔这些市值更高的小家电品牌都善于将品牌作为认知共性,而非品类。同属于小家电,九阳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也许远远高于戴森和苏泊尔,但九阳过度绑定了豆浆机,市值和规模反而弱于苏泊尔和戴森。

提醒二

     不要盲目追随中国定位咨询界流行的、危险的营销观点


  • 中国瓷砖有几千亿的市场规模,是一个很分散的行业,即使马可波罗、诺贝尔、东鹏、蒙娜丽莎等销量领先的品牌,市场占比也很低。

  • 最早运用原始定位理论的瓷砖品牌是简一和诺贝尔,这两个品牌通过原始定位理论都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简一和诺贝尔的品牌知名度也许提升了50倍甚至100倍,销量提升的倍数却很少,完全不成正比。我一直是品牌知名度的批判者,很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却毫无销量,例如健力宝知名度很高,销量很一般,品牌销量与品牌知名度并完全相关。简一和诺贝尔都投放了大量广告,这些广告带来了知名度,却没有带来同比例的销量。

  • 简一和诺贝尔的广告战略是一种效率很低的竞争行为,甚至可能带来潜在战略风险,因为一旦停止广告,销量就会下滑。过高的广告投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负担,广告催熟的企业,结局往往都不太好。

  • 我们常说,定位是取得认知优势,也就是让顾客优先选择你而非你的竞争对手。瓷砖行业,取得认知优势的关键力量,是设计师、装修公司以及其它竞争性人群的认知基础。

  • 定位咨询界流行一种非常危险的观点:短期内投入大量广告一旦赢得一个定位,就可以在今后很长时间里回收这种广告投入。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变化缓慢的世界,这是一个变化极为迅速的世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我们唯一能够专注的应该是竞争性人群,赢得对手、同行、供应商、行业从业人员、高势能客户这五种竞争性人群是保障品牌拥有竞争性认知的基石,其余都是幌子。品牌先求不败,再求取胜,长期不败的品牌自然是终极胜利者。

  • 没有竞争性人群的认知基础,广告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这些广告也无法建立认知优势,即使它们表面看起来拥有定位概念,某种意义上,没有赢得竞争性人群认知基础的广告,都应归类为拉动销售型广告。

  • 在七寸竞争战略的13个实践工具中,我们系统地论述了竞争性人群的战略意义,这是绝大多数品牌进行广告和公关之前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提醒三

   不要生搬硬套,避免抄袭带来的竞争方向错误


  • 很多品牌,看到王老吉怕上火的广告很成功,跟着照搬抄袭。粤华不锈钢花了很多钱做广告,赞助了很多电视节目,它的口号是“怕生锈,用粤华”,主要做高档装饰管和水管,技术领先。实际上,不锈钢管是一个成熟的品类,有非常多的品牌角逐这一市场,粤华的竞争战略是如果在不锈钢管里找到特性,而不是去推广不锈钢管。

  • 与其说“怕生锈,用粤华”,还不如说“不锈钢管,高端小区选粤华”,或者直接说“高档不锈钢管,选粤华”。怕生锈,是推广不锈钢管,但不锈钢管里的品牌很多,而且这是一个工程客户很主要的行业,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B2B类型的品牌,采购者都是专业人士。

  • 不锈钢管行业缺乏领导品牌的认知,粤华其实是一个有机会的品牌。

《七寸竞争战略》新书思想研讨会

《七寸竞争战略》一书将在2019年7月份正式发行,现已邀请近千位尊贵的朋友们试读,他们分别来自今麦郎、君乐宝乳业集团、简一、老板电器、长城汽车、九阳集团、胖哥槟榔、回头客集团、莱克电气、东方富海、西北养老、佛慈制药、花旗集团、高盛集团等数百家集团或公司。

迄今为止,这是对定位理论创立70年以来强硬、系统、科学的挑战之作,也是“定位理论的刷新和再造之作”,本书首次将定位理论置于竞争理论之下,强化竞争本身作为战略制高点的核心价值,并在哲学化、本土化、工具化等三个层面展现了最新进化成果,更开创性地提供了13个七寸竞争战略实战工具。

2019年6月13日,让我们穿越全球战略定位学派的迷雾,共同掀开中国竞争哲学和竞争战略定位理论的新篇章。


版权归许战海大学所有,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