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通讯员 冯云 何雪雁 近日,中山海关收到中山市石岐酒厂有限公司传来的喜讯,该厂的石岐米酒酿造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中山海关作为石岐酒厂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把关人”,在生产环节、质量体系建立实施、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指导帮扶,助力石岐米酒成功走出国门,飘香海外。 ![]() 支持“老传统”坚守独特醇香 石岐米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所酿造的石岐米酒为广东省四大豉香型酒之一,属于30度低度数米酒,是南方地区广大百姓日常饮用的米酒。直到现在,石岐酒厂依旧保持着60多年前的“老传统”酿酒技艺。“虽然包装和设备等采用了现代技术,但我们始终坚持最传统的酿酒方法,新瓶装'老酒’。”石岐酒厂副总经理、石岐米酒酿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古专宏介绍。 每家酒厂都有它独特的酿造技术。石岐米酒经过历代的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曲二粮三匠人”酿造工艺,经过制曲、煮饭、发酵、蒸馏、酝肉、调酒、静置等多个工序酿造。其中,“酝肉”尤为关键,又叫肉冰烧或玉冰烧,是制作广东米酒的特有环节。将一块块蒸熟的肥猪肉放入米酒中,30天左右,牛奶色的米酒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生成高级醇,吸附酒中的混浊物,使酒体醇和、变清,并散发出独特的香味,一杯醇香的“岐江桥牌”广东米酒才算制成。“中国的白酒,除了广东这种豉香型白酒要加黄豆,其它都是不加的。这个黄豆和猪肉在酿造过程中相互作用,才形成了石岐米酒独特的风味。” 正因为原材料中含有肥猪肉、黄豆,石岐米酒的产品质量安全管控自然要多花一些功夫。作为出口食品安全“把关人”,中山海关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关全力支持石岐米酒传承发扬独有的米酒酿造工艺传统文化,并积极协调解决传统工艺与现代食品安全标准之间的问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协助企业加强每批原材料检测,确保投入的原材料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传统工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中山海关驻石岐办事处查检二科科长武致认为。 ![]() 护航“老字号”开拓国际市场 岐江桥牌米酒是广东省的“老字号”品牌,据考证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和出口历史。早在上世纪初,由石岐酒厂生产的一瓶瓶“岐江桥牌”广东米酒开始闯入国际市场,将来自中山的酒香带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也曾遭遇过不少难题,比如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塑化剂迁移污染问题,一度让企业非常头疼。“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或新器具被用于白酒生产,塑料制品也是如此。但是蒸馏或者运输过程中,塑料容器与白酒接触时间较长,接触面积较大,容易发生塑化剂迁移的情况。”古专宏表示,当时他们向海关咨询解决方案。海关关员深入生产线了解生产工艺,分析查找原因,从设备、管道到储存器具材质选择、安装都开展了针对性指导,有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塑化剂污染问题。 中山海关武致科长介绍,针对企业的情况,海关建立了通关绿色通道,把海关属地监管前移到源头和生产过程,提前检测原酒,产品出口时实施分批扣数核销,在通关环节实现申报100%无纸化、即报即放,不断缩短通关时长,减少企业成本。在中山海关的指导帮扶下,石岐米酒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顺利推进。目前酒厂生产的米酒产品已经销往港澳地区,走进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国家。据统计,今年1-5月该厂生产的“岐江桥牌”广东米酒出口573吨,货值359.5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随着港澳疫情的好转,预计下半年出口将大幅增长。 ![]() 服务“老酒厂”焕发创新活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酿造工艺、安全的产品质量,是石岐酒厂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法宝”。成立于1956年的石岐酒厂,在岐江边酿造了60多年后,如今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古专宏介绍,石岐酒厂去年已迁入位于神湾镇、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新厂区。新厂区由此前的30多亩,变为50多亩,年产能可达3万吨,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得知企业的发展规划后,中山海关组成专家小组,针对新厂建设的安全卫生规范需求,从厂区规划设计、食品安全卫生体系及食品防护体系建立和试运行、实验室规划和建立、质量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人员培训,到新厂申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全程给予精心指导和帮助,确保新厂按时、顺利投产和出口。新厂的硬件条件和安全质量管理能力持续得到提升,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古专宏认为,最近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今石岐酒厂将现代化生产设备融入到传统工艺当中,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除了传统的石岐米酒,近年我们还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推出了青梅酒、姜酒等新式酒,包装上还增添了很多本土特色元素,获得不少年轻人的喜爱。”据统计,岐江桥牌米酒已成为港澳同胞餐桌上的“常客”,占港澳市场40%份额。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