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故事 | 王琛琛老师——研途有您,我很幸运

 新用户55479253 2022-06-20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图片

前路漫漫,是导师们给我们指点迷津。他们不仅是学业科研路上的灯塔,也是研究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他们甘做学生最可靠的“垫石”,让学生在科学之峰上爬得更高。

春风化雨,温暖人心。“导学团队”背后的故事,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点滴投射,亦是一段段难忘的师生情。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电气工程学院王昕与导师王琛琛之间感人又温馨的导学故事吧~

图片

情深从教

图片

人的一生有形形色色的遇见,遇见王老师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是与未知世界的相遇,更是与美好未来的相遇。与王老师的初见是在大三上学期的电力电子课上,仍记得在上课时,王老师从来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将课本内容从发源讲到发展,从motivation讲到prospect。正是王老师循循善诱的从教风格,以己度人、亦师亦友的“前导之力”,让我逐渐明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因此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成功地保研至王老师的团队。

图片

王琛琛教授个人照

图片

严以科研

图片

王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研方式一直是我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每当自己的研究出现困难或者在科研中遇到了自己难以攻克的难题,王老师都能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引导我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王老师曾说过:“不走捷径,才是捷径。”

还记得读研期间有一次做实验,我把管子炸掉了,导致我非常害怕以至于不敢再去尝试。当时王老师在国外,知道了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打电话鼓励我说:“在科研中,有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再次勇敢地尝试,最后成功地得到了理想的实验成果,这也是我的第一篇SCI。

图片

实验室同学共同为王老师庆祝生日

图片

图片

引以人生

图片

正是王老师,帮我克服了实验过程、论文写作以及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从而取得今天的成绩。虽在国外读博,但当我面临科研和生活上的难题需要抉择时,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王老师。当初在犹豫选择继续深造的课题方向时,王老师和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说:“我国的新能源蓬勃发展,会需要更多学习相关知识的人去完善,微电网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一课题虽和你现在课题不一样,但是又相差不大,这样学起来会更容易些”。经过认真思考后,我听从了王老师的话,选择了一个和微电网相关的实验室继续深造。

图片

师门合照

图片

图片

身正为范

图片

过去3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对科学研究近乎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初窥科研门径的博士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有通宵看文献和做实验时的疲惫和期盼、有实验不顺时的失落和焦虑,也有发表文章和获得奖励时的欣喜和泪水。而我研究生三年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王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关怀。同时,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我的成长,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使我能够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行进。

图片

王老师与毕业生合照 

END

供      稿:王    昕

编      辑:沈    璐

责任编辑:赵小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