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全网首发,作者林子又。看了国家领导人的最新讲话,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非常振奋。 “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 引子 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作《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何为“道法自然”?老子曰: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这段论述指出了“道法自然”的总门径亦即“众妙之门”,就是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毫不夸张地讲人类科学已经充分地实践了老子这段论述中的“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但是,对老子的这段论述中的“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则就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工作了。 尽管自然科学研究时常遭遇“无”的问题,只要问题“无”到连假以数学手段都不能仅作量化处理或形成量化的理论猜想时,这种“无”的问题也就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围,凭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能够重复以量化为前提的验证之原则,就是不应触碰的事情了,(用哲学的语言讲自然科学属于人性活动的经验领域,而“有”,则是人性活动中所面对的形而下的可以经验的对象之总称),若是非触碰不可,那就跳到宗教、文学、艺术或哲学领域里去了,这就是说,老子所说的“无”,则属于形而上层次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的东西。 而当代哲学如能自觉地从自然科学那里找出“无”的问题作为“道”之研究的形而上的对象,实在不失为是建立哲学新课题的上上之策,从“道法自然”的“众妙之门”走出新时代的哲学新思也是极有可能的。 ![]() 从自然科学那里找出“无”的问题作为“道”研究的对象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不乏具有哲学考量价值的物理事件,有的引人入胜、有的令人玩味,还有的直接能激发有心人新的哲学思考。 例如面对以下的物理现象时,很容易令人重新思考起宇宙观的问题。 宇宙观的问题与人们现实生活似乎关系不大,但是,人在闲暇之余难免自问,人生定有百载光阴之苦乐,而后必然归无,其人活着的(人生)意义何在呢?只要此问一出,要想自我解答的不是那么离谱,落得一声叹息的话,那么,自然会在人类共有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追问“我你他是什么构成的竟然如此“矫情”地特想知道活着的意义?”而这个进一步的发问,又指向了解答所必需的一个大前提:回答我你他是由什么构成的须知宇宙是什么构成的,因为,我你他从根上论都是宇宙的产物,如果有个现成的宇宙观,问题不就比较单简了吗?直接以现成宇宙观为前提不就可以直奔主题了吗?的确可以这样。 值得庆幸的是,之前人类运用堪称最高智慧的哲学之法至少探究性地回答了近三千年,终于在自然科学的帮扶下得出了一个宇宙(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主流认识暂时认可的宇宙观。这就是说,宇宙和宇宙中的我你他(的生理构成)都是物质的,形而下的,而我你他的精神在哲学上则是相对于物质的另外一种存在,形而上的。人活着的意义也首先在于人与宇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一本质上的区别,才让人具有了自问自答关于活着之意义的可能性。人与宇宙的本质区别是:人不但生活在宇宙中而且还生活在超物质的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虽然精神的生理基础是物质的。 这里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精神的生理基础的物质和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有区别的,精神的生理基础的物质是哲学“物质”概念返回到感性杂多的具体,具体到血肉之躯乃至细胞或原子和基本粒子,即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所有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的抽象。无疑,我你他活着的意义唯有我你他的精神才可能知道,因为只有我你他的精神能够反观和反思她自己,从而发掘出令自我相信的人生之意义。总之,从某一宇宙观直接出发,能让人们直奔人活着的意义何在,这一人人随时都可能会问的人生最大的主题,并可去做不失大前提的求解之事。能说宇宙观与人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吗? ![]() 何为宇宙观?能将古人与今人关于宇宙的总看法无缝贯通起来的解释应该是:人们关于天、地、人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看法,就是人们的宇宙观。尽管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天、地、人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认识甚至存在天壤之别,但是,身居其间,抬头仰望星空,低头热爱大地,语言比较丰富起来的人们,尤其他们中间的智者,在日常生活之后会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能到哪里去?这是要凭其除了对自身有所认识之外,还要对天和地有所认识才能尝试回答的问题。于是,关于天、地、人及其关系的种种看法就这样才在人们共同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会逐渐地有所形成,发展到不久以前,人们才将其命名为宇宙观,亦称之为世界观。 回到很容易令人重新思考起宇宙观问题的物理现象上来: 例如1: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请大家切记原子与质子的大小之比,这种真实差距将凸显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这种对比实验最好到足球场去做,原子与原子核大小之比已严重失真)。当一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后,被自身引力压缩成直径10公里的中子星,这时星体的主要成分是中子,如果该中子星不断吸引空间物质,当达到一定质量时,会被自身引力压缩成极小的黑洞,这说明与中子同类的粒子之内也是很空旷的,在黑洞中任何粒子都被压缩成更小的量子――引力子。黑洞里有什么?起码有它自己,大量的引力的粒子。(摘自百度词条“量子引力理论”) ![]() 例如2:虚粒子可以用来描述承载力的粒子,包括引力子、胶子、光子和玻色子。在“真空”的宇宙中,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会在瞬间凭空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虚粒子(virtual particle)是指在量子力学中确实存在并具有可测量效应然后瞬间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是为真空量子涨落。就量子而言,携带能量的是虚光子而不是实光子。虚粒子是由无质量的粒子所组成,像是光子,但虚粒子也是可能有质量的且被称之为离壳。通常力的载子都是无质量的,主要的例外就是弱作用力中的W+/-和Z玻色子。 例如3: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号希腊字母v表示。中微子个头小、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有的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科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20多年的时间。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中微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它能自由地穿过人体、墙壁、山脉乃至整个行星,难以捕捉和探测,因而被称为宇宙中的“隐身人”。 如果你用哲学的眼光凝视”上述的物理现象时,可能也会和作者一样,在惊叹构成你我他和宇宙的原子乃至更微小的粒子都是那么虚怀若谷之余,禁不住地会问宇宙中的物质体无论大小个个虚怀若谷,其无质量的“空无”性空间远远大于有质量的物质性空间,人们为什么还在死抱宇宙是物质的哲学观不知悔改呢? 其对宇宙的绝大空间并没被物质所密实地占有这一物理事实的熟视无睹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明明无质量的“空无”性空间是宇宙中的一个更大的存在,且不存在感性的杂多问题,为什么还偏偏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呢?是的,现代人的哲学观、宇宙观或世界观首先就是单一的物质观,严重地偏离所述的客观事实已经很久很久了。 宇宙的客观事实用哲学的思考重新描述后是这样的:与叫作物质的客观实在在空间上以其远大于客观实在的占比正在与客观实在对立并存的是客观空在(即无),这个客观空在具有物理学、数学的空间而无物理质量可测(如虚粒子、场的空间),而其物理学数学的空间数值虽然也是借由物理物质构勒给出的,但是其无物理质量的空间存在特征则具有完备的客观空在的哲学性质、意义与价值,这对于哲学而言,就得承认宇宙的统一性不只在于其物质性——客观实在,还在于其客观空在,在于客观实在与客观空在的对立并存性。否则,形而上、精神终将无从谈起。 ![]() 说到此处,老子要再次令世人肃然起敬了,因为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让人惋惜的是在此之前的后来人不曾有过如此原义的解读:“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所谓“无名”就是客观空在,所谓“有名”就是客观实在,所谓“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就是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其客观空在与客观实在的对立并存性。也正是作者出于如此的哲学考量才将本文的题目命名为《“众妙之门”与老子的宇宙观之必将复兴》。 宇宙中无质量的“空无”性空间存在亦即客观空间,空间占比远远大过已知宇宙总质量到达极限密度时所占总空间,关于这一论断,仅举本文前述的“例如1”便足以支持其成立了,进一步的是,从原子空间结构中原子核到核外电子之间的“空旷”之巨大直到“黑洞中任何粒子都被压缩成更小的量子――引力子”足以证明“客观空在”在宇宙空间上与客观实在的对立并存的客观性。 因此,当今的人们是该对自己的宇宙观作出相应的哲学纠正了。从人类可观测宇宙在空间上不是质量“致密无间”的而是质量性的物质存在远远小于无质量的“空无”性存在之情状出发,是时候旗帜鲜明地从哲学上立起一个新的宇宙观用以对应所述的宇宙真实之情状了。如果以现象学存在论重新定义宇宙,宇宙理应是这样的:在已探知的宇宙的总空间中,无质量特征的“空无”性的空间存在因占比远远地大于质量性空间存在,并事实性地表现出了质量性空间存在象是被“溶解“在空无”性空间存在里一样,尤其宇宙膨胀象是质量性空间存在在被更广远的“空无“性空间存在一起加速“溶解”一样。 但是,质量性空间存在在被“溶解”的过程中依然表现出了质量性空间存在力求自主存在的个性,如四种力对质密的聚集作用,好象是在对抗着“空无”性空间存在对它的“溶解”一一两种存在的一方以质密的聚集力对抗着另一方的“溶解”分散力,用这样对抗的过程可以把奇点大爆炸解释为无质量的“空无”性空间存在138亿年前对质量性空间存在开展了一次最剧烈的“溶解”性的分散运动,由于质量性空间存在的质密聚集的内禀力的反抗,造就出了基本粒子、原子、分子、星体、星系、星系团,然而由于“空无”性空间存在占有空间尺度上绝对深远广大的优势,所以才有星体、星系、星系团形成的同时一样被“溶解”得各向同性地分散开去,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下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壮丽无比的天文景观。 这样的论述,还具有另外一种意义,即,从复兴后的老子的宇宙观出发,用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其客观空在与客观实在的对立并存性这个新哲学观去认识世界或宇宙可以给人类带来如上所述的另辟溪径之可能。 ![]() 质量性空间存在处于无质量的“空无”性的无限空间存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事物或现象,还全部具有“空无”性的形式、内容与无奈(如虚粒子),而其表现所依凭的剧本,正是现今宇宙的全部演化史一一宇宙是个在无限的“空无”性空间存在中莫名奇妙地上演了由空间占比少之又少的质量性存在担当主角之戏剧的宇宙。 宇宙不是被无数的物质粒子致密无间地塞满起来的宇宙,否则,会因物质的“致密无间”而无量子跃迁运动和中微子穿行天体运动所需的畅通条件,而这一畅通条件无疑应是粒子自身的虚空和所有粒子之间保持了相当空无的距离,这是又一物理现象让作者可以换角度地通过论证质量性空间存在之运动必须由“空无”性的空间存在提供出可跃迁、可穿行的空场或空隙方得实现,进一步地说明了“空无”性的空间存在的物理作用与意义,同时也就进一步地证明了宇宙或世界的统一性不只在于其物质性,还在于其客观空在,在于客观实在与客观空在的对立并存性这一新宇宙观的成立。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老子的“无”与“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宇宙观具有复兴的现实意义与哲学价值。 换个说法会产生一种意义与“溶解”论相反的内容,但是并不影响“空无”性空间存在进一步在哲学上的确立。“空无”它是这样一种事实性的存在,宇宙中所有质量性存在力求填满而又因其总质量远远不够填满宇宙空间之用数时迫不得已地留下来的“空无”性的空间存在。 这种“空无”性的空间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哲学的新概念,它是宇宙最本质的事实性的一大特征,它与人类可观测的宇宙物质分布疏密不一这个重大现象完全相吻合,宇宙物质分布疏密不一,即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宏观的极端现象如黑洞和真空背景之间密疏反差之大,微观的极端现象如原子核和原子在质量与空间上的反差之大,虚粒子对凭空产生又瞬时湮灭归于“空无”,都是质量性空间存在与“空无”性空间存在并立(对立统一地)构成宇宙的有力说明,都是“空无”性空间存在这一哲学存在论新概念值得问世的科学佐证。 ![]() (未完,待续。当智慧之光正如即有旭日东升,又有如日中天,还有晚霞美不胜收的时候,被照耀到的你我他,要用耐心去享用,才会不负人生之宝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