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由来已久,对它的反思和解释也如影随形。自人类文明史以来,这些反思和解释始终围绕一个“人”与“非人”的主题。 一下子抛出去这个观点,很容易让人误会。所以,在进一步论述之前,有必要先对“人”与“非人”做一些限定或者解释。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种能动的,可意会的,灵活不居的,既广且深的附加于人的一种现象(能体验和体验着);这里的“非人”不是否定人和人性的意思,而是取不以其个人意志为左右的,受客观环境、客观规律甚至客观结构所限制的那一部分同样属于人的属性的,也可以广而深的,附加于人的一种现象(已知和可知)。可以稍做概括地说,自冯特以远的数千年,以对前一部分人性现象的解释和说明为主,但自冯特以来,百多年间到现在,对后一部分人性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却成为主流,直到人本主义以及他的极端发展“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这百十年间,对心理现象的兴趣和研究,不仅成为“学”,而且,还努力地挤进了“科学”的殿堂(不能不提行为主义对此的贡献),尽管地位上不免尴尬:在哲学界发生过把心理学赶出去的呼吁(原配地位不保),在科学界则一直存在对它的科学性的质疑(小三地位不正)。从上述层面的意思出发,这个“人”与“非人”的主题实质上就是“人到底有无自由以及如何自由”的主题。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人首先跟他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动(体验的一面,比如“能看与看到”,“能思与所思”)而不是他自身的身体结构(非人的一面,或者解剖的一面,比如眼球的内部构造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这是人自身所不能体验的东西)更密切地接触。所以,人自然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以及由此思、想、感、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更首先地关注,而不是首先关注自己的骨骼、肌肉、心、肝、脾、肺、肾,到最后是脑。甚至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剖认识以后,还是更多地从人性之“体验”的一面,而不是“非人”的一面,去认识和理解这些解剖结构,在中国,这种认识更是延续到现在,比如,在中医学里对心、肝、脾、肺、肾的理解和认识。 无论从发展的历史角度,还是现实存在的角度,人最亲密接触的,是他最难根本认识的那个层面(体验)。但人最能把握和控制的,是他最不能直接体验的或者不是那么容易体验到的层面(科学,或者非人的)。所以,科学是最有力的改变自然的武器,但要人人建立科学的思维也绝非一时之功。 围绕人究竟是自由还是无自由,人在搞清楚他真正的人的本性(这是道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他“非人”的本质属性(这是器的问题,形而下的问题,或者狭义地说,科学的问题)。人在结构上是物质的,不自由的,决定论的,但人在体验上是非物质的,自由的,无限制的。物质的,不自由的,决定论的东西更容易为人所把握、了解和精确控制;而自由、无限制、非物质的体验却总是变动不居但又客观存在。它离不开物质(此处物质取具有且仅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狭义层面),却又不为物质的属性所羁绊。神经认知科学家一直梦寐以求地尝试着用物质的变化去解释和说明人的体验,但是,它只完成了一步:那就是它只是说明了物质的变化和体验的相关,却无法用物质的变化解释体验的内容和体验本身。这也不难理解,物质难以超出它自身的属性,除非,我们找到一种能体验的物质。 人就是一种能体验的特殊物质。他在结构上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在体验上的属性是客观存在性。我思故我在,是说体验上的客观存在;我不思也在,说的是结构层面上的客观实在。没有人能否认思考(作为一种体验)存在的客观性,也没有人能否认思考的人实在的客观性。思考作为一种现象,它的存在是自明的;但思考不能脱离思考者的结构属性,也就是它不能离开思考者而独立存在。作为体验的思考不能脱离思考者而独立存在,而作为体验的结果(思考的产品,或者思想)则完全可以借助于其他物质的形式而独立存在,譬如,表达于声波,或者记录在书简上。我们在思考上的很多混乱(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等等),在我看来,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区分作为体验的思考和作为“思考”这种体验的“产品”(思考所得,它可以脱离思考者而依附于另外的物质形式)是不同的。 作为能体验的特殊物质,人是不可无限还原和分解的。分解和还原是探索作为实在的物质世界的有力武器,假如我们要了解作为实在存在的人性层面(即人的结构属性),当然就要解剖入微,不仅仅要大卸八块地拆开来看,还要拿着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去看,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也的确取得了显著且非凡的成就。但要研究作为体验存在的人性层面,分解和还原论显然是个死胡同。但我们除了现象学的方法和手段,似乎还仍然未得其门。可是,现象学,对于我们经常跟体验打交道的精神科医生来说,又知之多少呢? 【后记】 我的这篇思考产品(思想)是我思考体验的产物。您能看到,它首先依赖于体验着的我(我的结构属性),其次还要依附于另外的物质的形式(我敲在电脑上,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微博、微信所依赖的科学技术)。“体验着”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存在的时候也就消失了,不可复来。体验的产品(思想),却可以复制,传播,复现。因为它作为产品,已经不再依附于我(我的结构属性),而是依附于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其它物质。 在这个产品里,我希望您能区分我刻意地强调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不同;我还刻意地强调了体验和体验的产品的不同。如果您能体验到两组概念的不同之处,您与我就达成了一种理解。 本篇是纯思辨的产物,可能受我曾经阅读过的文献或书籍的影响,但至少在思辨时我没有去参考任何文献或者书籍。因此,一概不附任何参考文献。如果诸君因此认为没有任何价值或科学依据,可一笑置之。 附上我搜来的一篇关于“物质”定义讨论的博客,并不是推荐这篇文章,而是它引述了很多关于物质的定义和定义出处,省了我很多功夫。 物质定义初探 李泽健 如果一定要把物质定义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也未尝不可,至于什么是客观实在,去追究这个问题的人可能不是很多,即使追究了,最后也还是一个循环解释:物质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存在----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物质,如此等等。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试着去查找这些概念的定义,非常有趣,保准你转了一圈回来不仅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质,就连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实在也搞不清楚了。我估计大凡追究这个概念的人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虽然物质概念的这个定义不太科学,它终究没有能说明白物质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也都还能明白它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意思,那就是:只要是客观的就一定是物质的。至于是客观的什么东西那就是谁也说不清楚了。 物质定义之所以含糊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真正弄明白物质究竟是什么。不只是哲学,自然科学似乎也对此也讳莫如深,我找了许多物理、化学课本,都没能找到关于物质的明确定义,大多数书上都是采用类似于这样的描述“我们知道,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这种描述就好像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质似的所以不需要再告诉我们了。 看看《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程守洙 江之永 主编 第一册第一页)上的解释:“什么是物质?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电子,都是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这些实物都是物质;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引力场,这些场也是物质。总之,自然界的无数事物,行色不一,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 。这种说法其实也仅仅是比前面的说法更详细了一点,但它也只是告诉了我们哪些东西是物质,并没有真正告诉我们物质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要问,空间是物质吗?时间是物质吗?如果空间是物质,那人们所说的真空又是什么?经典物理的真空可是什么物质都没有的!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物理学已经发现真空里面也有物质,那好了,把这些发现的物质都清除出去,剩下的不就是真空了么? 因为在课本上找不到更权威的定义,所以我就到百度百科里面去查找相关的解释。可能有人会说,百度百科权威性不够,不能作为依据。但我的看法是,至少百科也能反映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程度,再说,百科上的大部分内容也应该都来自于人们的研究成果或者说来自于某些教科书或者工具书,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如果你觉得还有问题,那就请你拿出权威的定义来! 我们来看看百科上的解释吧,因为前面已经有专文对哲学上的物质定义进行了讨论,所以在这里与哲学上相同的内容就不再重复,我们只看物理学方面的内容。 狭义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以及各类能量波(如光、热)和场(电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级形态,如人及人组成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都是物质。总之,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 在这里,我们要看清楚了,首先这个定义采用的是枚举法,它只是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质,但是你并不能根据它判断什么不是物质。至于最后说的“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这句话最好就不要去追究了,因为这个“客观存在”就是前面我们探讨过的那个哲学概念,能晕死你!(具体见《对物质概念的重新认识》一文)。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实物和场。 “实物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在这里实物是指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物质。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实物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变质量。这就是机械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纲领。”这是百度百科“实物”词条的解释。这里说实物就是物质的基本形态。那么什么是场呢?“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等。”这里说“场”是一种特殊物质,与前面的物质定义串联起来我们其实得到的是这样一个解释:什么是物质?物质就是实物和场;什么是实物和场?实物和场就是物质。 另一种解释:简单点说就是实物粒子和场统称物质或者有能量(质量)的统称物质。注意看看“有能量(质量)的统称物质”这个描述,真的是实在没词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了,到底“有能量(质量)的”是什么啊? 物质概念不清楚那么“实物”这个概念清楚吗? “实物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在这里实物是指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物质。”这种解释其实主要是为了与场进行区分。我们来看看《普通物理学》(第2册第1页)的一段话,“‘场’不同于实物物质,他具有空间分布,这样的对象从概念到描述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新的。”这段话也是在说“场”不是实物,那我们就要问了,“场”不是实物吗?如果它不是实物那它又是什么?有人说它是能量,那我们就有必要回忆一下什么是能量,要知道能量这个概念最初是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我们不要忘了,它只是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它指的是具体物体具有的能量,没有脱离具体物体而独立存在的能量。不要一到了微观世界,就认为能量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东西了,不要以为能量就是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物质的玩意儿。 不说了,再继续深究下去就连物体是什么也说不清楚了,你会发现物理学对物质的解释也是越描越黑,越说越糊涂。 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定义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我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行,就像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一样。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含含糊糊的认识目前已经成了制约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瓶颈。比如,人们现在都在构建本体库,但对于什么是本体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大家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构建方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就是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浪费,不同领域的人们虽然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但最后的成果却是不同领域的本体库都不能通用,知识不能共享。事实上,人们对物质认识的混乱已经严重阻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想要构建一个物质库,要把目前人类所认识的物质都收录到这个数据库中,那么,什么是物质?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数据库中的物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组织?等等,这些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还有诸如知识如何表示?智能程序设计语言如何构建?等等,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哲学思想作指导,所以这个领域现在就像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样一片混乱,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几年头。 由于说不清楚物质,所以也就说不清楚意识,说不清思维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也没法说清楚信息究竟是什么了,至于让计算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那就更谈不上了。 |
|
来自: 一森2lx49lu2ah > 《郭延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