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 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之魂

 网络营销袁帅 2022-06-20 发布于北京

数字时代下,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旅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11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地共举办了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达2400多项。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在现阶段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路上,我国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数字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如何利用数字化等科技手段赋能非遗文化,创造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保护传承之路道阻且长

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截至年202012月,中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另有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非遗保护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截至21年20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土特色非遗资源,对于延续我国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多方的联动努力下,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此前,福建省漳州市政协委员、省级非遗铁枝木偶传承人陈银龙在调查该市东山县非遗传承人现状中发现,目前东山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2人,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60.25岁,不少非遗民间绝活正濒临消亡。

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非遗项目的大白杨社火传承人——时年82岁的侯宗海,主动联系西安非遗保护中心,表示要将大白杨社火项目近年来取得的国家补贴悉数捐出。自申报陕西省级非遗成功后,大白杨社火只耍了一次,没有耍过第二次。据了解,大白杨村位于西安市西二环以内。从农村到城中村再到城市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白杨村落的性质消失殆尽,大白杨的失地农民也变为城市居民,人们最原始的通过社火祈求五谷丰登的诉求逐渐弱化;再加上大白杨村位于交通要道,耍社火的条件又被进一步限制。为了重现大白杨社火的辉煌,候宗海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最终选择放弃这项非遗传承,将所得的所有款项全部捐给大白杨小学。

四川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巩强曾撰文:“有些非遗项目越保护越濒危,自身造血功能逐渐丧失,最终依然无法逃避步入消亡的结局。”

实际上,非遗传人往往“身兼数职”。一方面,他们要忙于非遗产品的生产和非遗活动的宣传;另一方面,单靠售卖非遗产品、进行非遗表演又无法满足其生活需求,使其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或另寻谋生之道。

艺术管理专家欧阳艺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除了以上所述,非遗保护和传承现阶段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这项事业目前的主要资本投入方还是国家,民间资本投入不足;而民间投入多数也仅限于谁经营谁投入。”同时,欧阳艺智还指出,现阶段,非遗领域交叉性新型人才明显不足,亟需一大批既懂艺术又懂科技、还懂市场的人才。

数字化的推广和应用提供非遗展示理想路径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路上的种种问题,数字经济的崛起或为其提供了解决新思路、发展新道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线上开展为主,亦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参与、讨论。以今年河南的非遗购物节为例,其集结了河南省线上非遗商家480余家、非遗工坊和老字号商家160余家,主要分为“行走河南云购非遗”系列活动和“数字时代的非遗”系列活动两大部分。

据介绍,“行走河南云购非遗”系列活动主要依托于各大线上购物渠道,把新的销售推广模式引入非遗,推动非遗传统商业模式进行迭代升级;“数字时代的非遗”系列则更偏重于依托腾讯、抖音、阿里巴巴等平台,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电商运营、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规范、流量提升等数字技能专题培训,从而助力非遗更好地拥抱数字时代。

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次,获赞总数为94亿次,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过去一年,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就当下而言,非遗传承人要熟悉掌握网络、手机及直播短视频平台的玩法。”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德欣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非遗传承人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工具和手段,完成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销售,特别是县级非遗一定要用好这些平台,逐步改变自己弱势和边缘化的现状。

2019年,抖音上一位名叫“油纸伞大师”的非遗传承人将自己制作油纸伞的过程录制成视频,一经推出,就收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其油纸伞产品从滞销到供不应求。如今,这位“油纸伞大师”已在抖音拥有了100多万粉丝,这也意味着我国至少有100多万人对油纸伞制作的非遗技艺很感兴趣。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看来,我国非遗形式多样、技艺精巧,普通展陈手段很难呈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给非遗的展示传播提供了理想路径,必将开创新的文化传承空间、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以及新的文化传播业态。这对非遗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广大的年轻传承群体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尽情拥抱数字科技

眼下,如何利用数字化赋能非遗发展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从2025年到2035年,“非遗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新目标。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虚拟与现实进一步叠加拟合,科技本身的超级连接正通过数据、应用、内容、服务、产品等具化形态实现虚拟世界里的“新全球化”。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数字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也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通过区块链、5G、云计算、AI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数字空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3D扫描、动态捕捉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

今年端午节前夕,以粽子和龙舟等端午节符号为灵感,融合湖北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数字藏品上线发售,价格在38元至68元不等。据悉,6月1日,该套数字藏品上线仅一天,总参与人数便达52277人;6月2日15:00开售,不到3分钟,共计24000份便全部售罄。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端午节是我国首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作为主要申报地,湖北宜昌与端午节有着更深的渊源。藏品以数字艺术语言焕新中国传统节日,在弘扬端午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给实体经济探索数字世界引出一条更宽阔的发展之路。”该负责人说。

端午节掀起的一股“非遗+数字藏品”热,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

此外,张德欣还建议,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及非遗从业者必须具备跨界思维与破圈意识,打破旧有思维窠臼,突破自我限制,打开思想格局。

以腾讯与敦煌研究院近年来的联合出品为例,从2017年双方达成合作以来,先后推出了数字供养人、王者荣耀飞天皮肤、QQ音乐“古乐重声”音乐会、敦煌诗巾、“云游敦煌”小程序和敦煌动画剧等数字化传播精品内容。其中,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游览敦煌。据悉,目前这个小程序的总访问量已突破5800万。6月15日,双方又宣布成立“数字敦煌x腾讯互娱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腾讯将拿出游戏技术,深度参与敦煌的数字化,比如用游戏技术全真复现藏经洞、打造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等。【以上来源:《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6月20日 第08 版)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表示,数字时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也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通过区块链、5G、云计算、AI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数字空间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打印、3D扫描、动态捕捉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时代元素和意义。

数字技术的高效应用,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永久保存与完整保护,并对其进行再生、修复、利用等,最大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非遗+数字经济,打开了文化发展的新引擎,“非遗资源+数字经济+技术应用+运营创新”成为推动非遗产业数字化,数字非遗信息化的推力,并且实现非遗传承发展从单纯线下展示到线上线下综合宣传推广的转变。

通过数字融媒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可以云端“听得见、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更加的可亲近。利用数字技术,让非遗文化融入电子商务系统,通过数据库分类管理,精准覆盖,全网矩阵图文、音频、视频覆盖,针对不同群体属性,综合运营网络平台、直播带货、新媒体等拓展开阔传播和宣传渠道,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实现非遗数字经济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通过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让非遗文化借以数字技术推进传承与保护,增强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让非遗文化贴近大众,活跃于身边,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保护手段,更加是使得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传统文化才应是时代的主潮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