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作品) 工笔国画,中国的传统绘画。大二,我在专业课老师指导下学习了工笔花鸟画。 要学习,就先观画。宋代的花鸟画穿越了七百余年,为我们带来了古人的作画技巧。在外国传入的油画同素描兴盛的今天,国画让我们更加贴近历史。在时间形成的底色上,俏皮的鸟儿,斑斓的蝴蝶,绚丽的花朵,为我们展现了祖先们多姿生活与画师的精巧技艺。 之后是学画。因为我才疏学浅,便不谈技巧,单论感想。由宣纸起:宣纸堪称薄如蝉翼,我们所用的云母宣几乎透明。但正是这样单薄的一张张宣纸,能在经历工笔画上色的三矾九染之后,保存至今,为现代人们带来艺术欣赏和文化自信。老师曾满怀自豪与热切的说,宣纸是我们一项极为优秀的工艺。正如国画用的植物色颜料,以及古人用的墨汁,它们无毒。因此有人书至畅时,甚至将毛笔放入嘴中方便写作。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国画,能让学生们继承这样的技艺,得到文化自信,踏着厚重的历史前行。 (作者原创作品) 学画后便开画。与没骨画不同,工笔国画需要勾线。在纸上以细笔勾勒出预想的线条之后,就可以开始上色。初学者往往以为勾线不重要,因此轻慢又快速的信手临摹上去。殊不知万事开头难,如果没有勾线做底,很容易在上色中失去花鸟本来的形态。这也可比生活,有些看着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决定了之后的发展。 勾线之后是上色,上色并非一蹴而就。须一开始先以墨作底。墨没有鲜丽的颜色,因此我擅自混合了国画颜料。幸而老师及时改正。墨色看似与原画不相干,实际上没有深浅不一的墨色展现出花叶的结构,单纯上颜色极易浮于表面,没有宋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效果。借此可得,不能将一切事情简单从表面看起。没有内核就容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了解全貌之前妄下结论是不理智的。 再谈技巧。国画是一个漫长而又重复的过程。需勾线,上色,铺底,再上色。先是墨色,再是群青上叶子,而后是植物色,最后是矿物色,其后还需要在画上再次勾线。要做到宋画的效果,需要耐心和细心。素描可以擦除,油画可以遮盖,国画却是依赖颜料的透明性层层叠叠凸显事物。往往一笔错,到最后都会显示的明明白白。学习工笔画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一些道理。画如人,看似经历着日复一日重复规律的生活,却有人从中一点点改变,进而显出不一样的进步来。而虽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错误始终都在,可以越过,无法遮掩。因此更要谨慎小心,以免一时冲动导致后悔不及。 国画无声,却可从中体味许多道理。隔着七百余年,我看到古人的生活,看到花鸟蝴蝶翩跹而舞,看到花开花落,转眼便是新的时代。我们汲取着古人的智慧,也进行着我们的生活。
■敬请点击欣赏作者其他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