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

 止水拥云 2022-06-2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

图片

桑椹,也称桑果、桑枣、桑葚、果桑、桑蔗、桑泡儿、乌椹,通常每年在5月下旬开始成熟,鲜果采期可持续20~30天。

桑椹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理学价值,其内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及易于吸收的多糖、丰富的维生素、红色素及人体缺乏的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造血细胞生长、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桑椹果实酸甜可口、味道鲜美,老少皆宜鲜食。桑椹除鲜食采摘外,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制成桑椹果汁、果酒、果醋等系列产品。

图片

正常果实

桑叶中的氨基酸有18种,超过桑叶干重的10%,其中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0%以上。桑树叶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新型蛋白质资源,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为25%~60%,较动物蛋白的组成更为优良,不含动物性胆固醇,可以用作人类食物及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添加物。桑叶除用于养蚕,亦可作为优良的蛋白饲料替代豆制品饲料。此外,桑树嫩叶还可以用来加工桑叶茶,口感柔和醇厚。深受各类不同消费人群的欢迎。

桑树抗逆性强、病虫害较少,经济收益高,陆续进行规模化栽植,壮大为乡村振兴和精致农业的重要特色产业。

图片

正常果实

近年来,随着规化桑树栽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桑椹菌核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桑椹产量与质量,部分区域内甚至绝收。

一、发病症状

桑椹菌核病又名白果病,为真菌病害,可以侵染雌花、青果及新梢和嫩芽等部位,但主要为害雌花、果实。菌核病侵入雌花后,能引发果肉肿胀,果实逐步呈现乳白色或灰褐色,捻破后可闻到腐烂臭气。

菌核病有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3种。桑椹被侵害后失去了应有的红紫、滋润、光亮状态,变成或大或小,形状、色泽怪异的病果,而且都产生黑色菌核。我市主要以肥大性菌核病危害为主,被害果实形态肿大,内部空虚,病果后期外观变白易脱落。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桑树上的桑果全部发病,导致商品果绝收。地势低洼、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树龄老的果桑园发病偏重。菌核病果无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

图片

感病果实

二、发病规律

菌核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原孢子可随气流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抽生出的子囊盘放射出大量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雌花上引起初次侵染。染病花果与健康花果接触,可造成再次侵染。菌丝大量增殖并侵入到雌花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菌丝形成菌核,菌核随着病果落地而进入到地下土壤中。病果腐烂后的菌核,残留在土壤中越冬,直至第二年春季桑树萌芽期前后气温升高,菌核萌发,进行新一轮侵染。

病原菌基数累积增加,是引起菌核病大发生的重要因素。上年发病轻微的果桑园,如不及时进行清园和防治,病情会逐年加重;一旦开花期间遇到阴雨温暖天气,会快速传播,极容易暴发成灾。

图片

正常果实

图片

正常果实

图片

正常果实

图片

正常果实

三、有利于发病的因素

1、适合发病的温湿度条件。春季花期,若温暖多雨、土壤湿润,有利于土壤中越冬菌核大量萌发,产生更多的子囊盘,导致菌核病爆发。

2、抗病性较差的易感树体。土壤板结、酸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再加上偏施氮肥,往往会导致树体虚旺,细胞不紧密,树体营养不足,树体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病害。

果桑不仅开花期可以感染,整个结果期都可,其中尤以开花前后最易感染,青果期感染相对较少,成熟果桑不感染。每年春季是幼嫩组织大量出现期,也是最易感染菌核病的关键期。

图片

感病果实

四、防治办法

“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并重”,有条件的区域宜建立预测预报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控。在生产上,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1适址建园。一般选择在排水系统好、地面平整、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地方种植桑葚,尽量避免在低洼地、通风不良的地块栽植。行向宜顺风,适当加行距,减小栽植密度。培养中高干的树形,改善桑园通风透光条件。适当起垄栽培,及时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的高度,降低田间湿度。

1.2清园彻底。适当剪梢,剪除细弱枝、下垂枝、病枯枝,及时清除园内的枯枝落叶,特别是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

1.3.翻耕土壤。菌核的子囊盘萌发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深翻土壤能够把部分菌核深埋土中,使菌核不能正常萌发。冬春季桑园翻耕工作,深度要达到10cm以上。采果结束后,也可结合施肥对土壤再翻耕一次,埋压菌核。

1.4地面覆盖。桑椹菌核病病原在土壤中越冬,早春桑树发芽前用园艺地布等材料覆盖全园,可阻止病原菌出土与传播。

1.5强壮树势。土壤适当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树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初花期增施磷酸二氢钾+硼肥,有利于健壮树势。

1.6清除病果。桑椹菌核病的病原是由少到多不断积累增加的,夏伐前后要彻底摘除病枝、病果,应特别注意及时彻底清除掉落到地面上的病果,并全部运输到园外集中深埋或烧毁,降低菌源基数。

图片

感病果实

2.化学防治

2.1土壤铲除。在早春树体萌芽前,对树体和地面喷布0.8∶0.8∶100波尔多液或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80~100倍液等铲除剂,铲除越冬菌源。

此外,也可在地面撒药铲除。春季气温达15℃左右、子囊盘开始出土时为最佳防治时期,每亩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5kg与10~15kg细土拌匀后撒施土内,抑制菌核萌发和杀死刚萌发的幼嫩芽管。

2.2幼果喷防。在早春开花初蕾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戊唑醇、多菌灵、吡唑醚菌酯、甲基托布津、菌核净、乙烯菌核利、啶酰菌胺、腐霉利等农药中的任一药剂,细致均匀地喷布花序、枝、叶和地面;也可选用唑醚·氟酰胺、氟菌·戊唑醇、啶酰菌胺等混配药剂。要求在初花期(开花量约5%)、盛花期和谢花末期各喷1次,连喷3~4次,每次间隔5~7天,具体喷布时间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作适当调整。在喷布的3次杀菌剂中,应至少有1~2次含有内吸性杀菌剂(如:戊唑醇、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菌核净、啶酰菌胺、腐霉利、唑醚·氟酰胺等)。

提醒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前期用药,等到桑果发育后期出现病果时,再用药剂进行防治,则为时已晚。喷施时的雾点要细、周到,不可漏喷,花序、叶、枝干都要喷均、喷透;药剂宜交替使用,避免只喷布一种药剂,且农药浓度须按标准配,不可随意提高施用浓度。甲基硫菌灵对桑敏感,不建议在蚕蛹生产的区域内使用;如有必要,可加入广谱低毒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等,兼防害虫。

果品质量与食用安全,是底线、也是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触碰。最后一次喷布农药的时间至果实采收的天数一定要大约安全间隔期,一般为采果前15~20d必须停用农药,以确保桑果的食用安全。

撰稿人:王林军、王梓清

来源:植保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