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的最佳时期是三伏天,中医认为,三伏天是全年中阳气最盛的阶段,这期间人体的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更为通畅,更有利于各种物质的吸收。 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三伏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三伏天养生该怎么做? 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一般会持续30~40天。每年的入伏时间都不相同,主要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可以分为入伏、中伏、末伏。 以今年为例: 夏季总少不了冰镇饮料、雪糕、冰镇西瓜等“夏日伙伴”,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对体内阳气的损耗较大,会伤害脾胃,影响营养消化吸收,且停留在体内的风邪、湿邪、油腻之品糅合在一起,使人容易生病,不易无限量食用。 天气炎热,不管在任何场所都少不了空调的身影,甚至不少人会把空调温度设置在十几度,时间久了容易导致寒气入体,尤其是有关节疼痛的人群,更容易加重症状。 所以夏季一定要适当锻炼,使身体能够时常出出汗,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早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就提到“长夏胜冬”。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以及虚寒引起的胃痛、关节痛等疾病。 “夏治”是指在三伏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措施达到治疗或预防冬病加重的目的。 三伏天灸主要是按比例选择多味中药,研磨成粉后用姜汁调成膏状,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贴敷在不同的穴位。 例如灸大椎穴有助于改善寒性疾病,灸肺俞穴有助于改善哮喘,灸膏肓穴有助于改善慢性疾病等。 具体的用药需辨证论治,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由于气温较高,出汗较多,人体的水分流失也比较快,所以要及时饮水,避免身体缺水。可以适当喝些淡盐水,能够补充体内流失的钠、钾离子。 需要注意的是,“感到口渴时才需要喝水”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误区。当出现口渴时说明身体已经出现缺水的状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随时补充水分,才能避免出现缺水的情况。 湿邪是夏季最容易出现的,主要与气候有关,夏季闷热,再加上持续的降水,都容易导致湿邪入侵机体,引起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材料:赤小豆、薏米、冰糖 做法:按1:1的比例取适量赤小豆、薏米,用清水洗净后浸泡一晚。将泡好的赤小豆、薏米,以及泡米水一起倒入锅中,大火煮开后加入适量冰糖,再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 适用于利水祛湿,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保健。 三伏天的气温较高,长时间户外活动、太阳暴晒容易引起中暑,出现头晕倦怠、口渴身热等症状,因此做好消暑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适当的喝一些菊花茶、绿豆汤、酸梅汁等清凉解暑的茶饮。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些冬瓜、丝瓜、莲子等消暑的食物。 材料:山楂、甘草、麦芽、薄荷叶。 做法:将山楂、甘草、麦芽洗净后下锅,加入适量清水,水开后继续煮十分钟,再加入薄荷叶并盖上盖子关火,五分钟后就可以去渣饮用。 适用于消暑解渴,健脾消食的保健。 冬瓜和荷叶煲汤是广东民间夏天时的必备,加入清热解毒的绿豆,和滋阴补益的老鸭,鲜美醇香可口,既清热消暑又滋阴补益。 材料:冬瓜、鲜荷叶、绿豆、老鸭半只、猪瘦肉、生姜。 做法:将食材分别洗净,冬瓜切块;绿豆浸软;老鸭除脏杂、尾部,切块,“汆水”。一起下瓦煲,加适量清水,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1.5小时,下盐便可。 适用于清热生津,解暑除烦的保健。 |
|
来自: 难得糊涂ma > 《健康、养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