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山河岁月 我们不能拥有的人生波澜 我们不能明的情感心绪 幸有读书 借他人的眼 丰富了我们见识宽度 也加厚了我们思考深度 “一棵树倒下的声音 比一片正在发芽的树林还要大。” 这是一句来自非洲的谚语。 什么意思呢? 用中国的谚语来说就是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我们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总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你是否也有同感:似乎每天总有各种纷繁的不幸消息,车祸、难民危机、名人逝世、食品安全......在这些坏消息的蔓延下,我们也不约而同的感觉到生活中危机感在不断提升。 在这些事件发生后,也会引发我们各种情绪,有人麻木无感,把自己卷缩到更小的自我圈子里,更少把关注给予他人;有人愤怒,变成极端愤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无感的人,也并非天生如此,他们可能是见多了这样不公不幸的痛苦后,变得身心俱疲,就如很多人抱怨医院的医生护士对病人的病痛熟视无睹,没有怜悯心一样,这是心理上的倦怠症,“同情疲劳”,这种倦怠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让他们在面对这些痛苦时,将他人“非人化”来避免承担目睹痛苦所带来的压力。前不久让人觉得十分无奈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也就是同车乘客无感导致的集体无作为,进而引起的集体悲剧事件。 而愤怒的人,往往会在这头情绪猛兽的牵动下,变得失去理智和判断力。如果这种情绪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还可能引发自己都难以控制的结果。比如,二战前,德国普通民众因为一战战败而活在屈辱的愤怒情绪中,纳粹组织也刚好利用了这一情绪,将德国民众引上了极端的民粹思潮。 单纯的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丧失对自身力量主导权的掌控,历史上屡见不鲜愤怒的反抗者最后被愤怒的力量吞噬,变得比他们反抗的人更加残忍。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处于这两种状态时,应该怎么办呢? 由四位智者联合著作的《我愿意改变》给了你答案。 我们先分别来看看这四位智者是谁? ![]()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及畅销书作家 著有《冥想》、《幸福的艺术》、《静能量》等,其中《冥想》已经有中文译本了。 ![]() 乔.卡巴金 国际知名科学家、作家、禅修教师,致力于将正念带入主流社会和医学中。 著有《不分享,初学者好的正念书》《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等 ![]() 马蒂厄.里卡尔 一位出生良好知识分子家庭的“法国和尚”,曾经是一位生物学博士,却在机缘巧合下,放弃了在学术界的大好前程,投入灵修的佛门下,成为著名的佛教徒。 著作《和尚与哲学家》就是他与父亲关于佛学和哲学的探讨谈话录 ![]() 皮埃尔.哈比 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作家、环保人士、农业生态学之父,农夫哲学家,他发起的“蜂鸟韵达”,超过7万名成员和200个分会。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草,致力推广“绿洲运动”。 著有《意识的觉醒》等书 改 变 自 我 几位智者都强调改变的重要性,无论是你对这个世界不满还是对自己不满,改变都因先从自己开始。 这种改变并非否定自己,或者给自己设定一个改变的标杆偶像,变成和他一样,而是要改变与自己相处的模式。 这种改变,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寻找,寻找自我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被要求当众作自我介绍时,通常会感到莫名的难为情,姓名、年龄、职业、情感状态......似乎这些连自己听来都不甚走心?为何这个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为变得如此难以形容? “我是谁?”这个千百年来困扰人们的哲学难题,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是,我们往往在寻求这个答案的时候,赋予了它太多外部标签,姓名、职业、情感乃至于年龄都不过是人为的结果。而那个常常在我们感到恐惧、焦虑、痛苦时,给予我们安慰的恰恰是我们隐去的内在“自我”。 当我们找到这个自我时,就是找到我们“智慧”的时候。也只有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合体时,我们才能进入新的意识觉醒层面。 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对自己无限包容和爱抚的,一个对自我都吝啬同情与善意的人,估计也很难避免对他人苛求。 当然我们也应该却别这种“善待”并非放纵,从原来对自己“狠”到对自己“爱”,换一个角度看待自己,当这种和解达成之后,改变才能变得由衷的自发和喜悦。 当改变是基于快乐时,我们就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更容易培养好习惯。这就是书中几位智者提到“正念”的出发点。“失之毫米,谬以千里”只有选对了出发的方向,在修行的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更顺畅。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技术层面的实操方面吧! 冥 想 训 练 马蒂厄.里卡尔和乔.卡巴金都赞同,人类的心智思想也可以像身体一样经过训练而有所提升,冥想就是最好的方式。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很难,练习瑜伽的朋友肯定也和我一样有同感,完成高难度的肢体动作,并非不可能,反而是那静坐什么都不想会让人抓狂。所以我们就知道为啥,能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为啥要管唐僧叫“师父”了吧? 但如果把“冥想”又仅仅看做是在垫子上打坐,那又未免让“冥想”流于形式了。 重要的是冥想的状态应该是贯穿于我们生活的点滴,践行于岁月中的每分每秒。就如优人神鼓的黄志群谈到他在印度修行后的领悟一样,修行应是在我们行走坐卧的日常间的。它是需要持续性规律化的实践,只是这种自律带给我们更多是平静的快乐,而非勉强的痛苦。都说悟道宜,行道难!有了快乐相伴的行道,相信会更轻松些。 当我们进行冥想练习时,也就是在培养我们的三大能力:专注力、观察力、辨别力 自律的专注力 就如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所说的,我们身处一个迫人放弃内心的世界。太多信息,让我们看花了眼;太多感官刺激,诱惑着我们。 《三体》中五百年后的世界,科技发展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但是物理学的理论依然停留在沉睡前的水平,无时无刻不在的屏幕,五花八门的广告信息,已经操控了每个人的生活。那反观我们现在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呢? 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缺乏专注力已经不是陪作业时,父母在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而就是一个普遍性的传染病。 有多少人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不是找手机?有多少人的下饭菜不是综艺节目或是连续剧? 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听着恋人的话语,却又浏览着朋友圈? 所以有人会在做完心理咨询后,感觉好很多,是因为在段咨询时间,你重新找回了被专注倾听的感觉。 假如我们能每天花1个小时,主动断开电子化信息的联系,练习自己的专注力,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专注与家人相处,聊天用餐,那很多不必要的误会都会减少。专注让我们更加真诚! 细腻的观察力 有了专注力,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平时被忽略的细节,“温故而知新”,每天的生活就会让你觉得还有惊喜。 有人常说我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总能发现生活那些不经意的感动画面,其实这就是得益于我早年绘画训练,那时候一画就是一个上午,那种状态就应该是“冥想”的状态了。所以,只要加以训练,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力会细腻很多的。 同样这种观察力,还会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看问题,能掌握通常情况下发现不了的信息,思考问题也就会更通透。就像小王子说的那样: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这种观察力也释放了我们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的心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清醒的辨别力 根据乔.卡巴金和马蒂厄.里卡尔的多项心理测试发现,经过冥想训练的人大脑局部会有明显改变:如有关学习、记忆、共情、协调和调节情绪的海马体、后扣带皮层、颞颅连接处以及小脑等区域,脑灰质密度有所增大,于压力相关的杏仁核也出现增厚。 生理上的变化,也会给内心带来清明安静,我们会发现内心并非一团乱麻,原本看起来千头万绪的事,也会渐渐抽丝剥茧,变得调理清晰起来,这时你会有还原事情本质的能力,而非被某个KOL或某个媒体的意见左右,而失去了理智的判断。也会让你在个人的事业选择上,能一直坚守初心,而不会被各种美丽的“机会”诱惑,走了弯路或岔路。 正念带来正能量 贪念是只有我们人类才有的特征,哪些被我们冠以贪婪的动物,其实只为生存而战,比如狮子捕食羚羊,但不会把羚羊囤积起来,卖给其他商人,狮子享受的是为生存而食的快乐。这就是皮埃尔.哈比说的“节制的幸福” 而冥想的作用还会矫正我们的价值观,比如对金钱物质的态度。原本需要物质和金钱才能填补的空缺,会因内心的富足而变得充盈,不觉间放弃了许多对物质的贪念,什么“包治百病”什么“女人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在你这里都不在是问题。 你获取快乐的方式不再是“买买买”,你也无需再用房产证上填上你的名字,来确保婚姻的安全感。你也会离开那种需要巧克力、垃圾食品来安慰不快乐、缓解压力的时刻。 当然这种“正念”在我们的意识中,也会改变我们与物质世界相处的模式。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呼吸的是和云南热带雨林、亚马逊森林同一片空气;我们会意识到我们节约的每一滴水,会经由大海再回到我们土地中;我们会意识到每吃到的一口粮食,都来自大地的馈赠、农人的辛苦劳作。 “正念”也会改变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模式,比如,我们会更富有同情心、给予他人更多善意,更愿意跟他人合作而非对抗拒绝,更愿意接纳不同观点、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 正念带来超越 也正是我们在冥想的作用下,当需要我们严肃看待事情时,会超越个人的好恶,超越地域的限制,超越意识形态的偏见,甚至超越语言的隔阂。拥有这种超越的视野,会让我们拥有更大的格局,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强大的行动力。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把这种超越成为“天命”,在这种“天命”的引导下,整个宇宙也会合力来帮你实现愿望。 这几位智者正是拥有这样“天命”的人,他们身体力行的做着改变世界的事,也吸引了许多同频的人们一起去做这样的事,这就是改变的力量,改变的蔓延效应。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个支点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内心,不要小觑自己的力量。 让我想要看这本书,是因为看了陈文茜节目中,关于皮埃尔.哈比的报道,从一个从小丧母,被救济的阿尔及利亚男孩,再到一名普通的工人,再到用双手改变穷山恶水的农夫,再到一个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公益人物。这位被称为法国农业界的“甘地”的小个子男人,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做成心中的自己。如此接地气的哲学家是不是也让你对哲学改观?当然,比起研究哲学,他更愿意你更多亲近大自然,有机会就尝试自己种一小块地。 有好书相看,不可无美食相伴 想要更多更及时的美食美文美景分享,可以加入思嘉素社群哦! 在这里我们 分享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推荐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探求更为善意的生活理念! 希望加入社群的朋友 |
|
来自: Scarlett32vje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