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山河岁月 我们不能拥有的人生波澜 我们不能明的情感心绪 幸有读书 借他人的眼 丰富了我们见识宽度 也加厚了我们思考深度 “我家一样!” 后来他开口了,我记得他的声音哽咽,泣不成声。 “母亲和父亲,他们不说话,因为......我不够日本人!”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我辈孤雏》中,少年克里斯托弗和儿时玩伴山下秋良的一次交心谈话。 起因是克里斯托弗的父母,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就陷于长时间的冷战。这让年幼的克里斯托弗心中十分困惑,尽管父母对他关爱如昔,他也尽管装作对此不知情。但是这样别扭的家庭气氛还是让他十分不安。 于是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秋良吐露心中的烦恼,可秋良也有同样的痛苦,只比克里斯托夫大一个月的他,竟然把父母的不睦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够像一个地道的日本人。因此,他也认为克里斯托弗的父母,也是因为他不像个地道的英国人而吵架。 这样将父母的争吵原因主动揽到自己头上的负罪感,想必在不少人成长的过程中,多少都有过。 有的小孩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以免自己言行又有差池,惹得父母不开心; 有的小孩则费尽心思的讨父母欢心,慢慢变成讨好型人格,而委屈了自己; 或者一些小孩开始封闭自我,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用麻木来抵御外界情感干扰。 但挥之不去的愁云是一直笼在他们幼小的心间里的,只是当年这些担惊受怕,估计是很多长大后的父母淡忘的了。而当看到石黑一雄用如此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出这一幕时,我想那些儿时的忧伤,又会涌上心头。 孩子虽然年幼,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们却比父母以为的要敏感得多。即使一些夫妻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是那种不和的负能量,孩子还是立刻就能感觉得到。如果,这时他们得不到父母合理的解释,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和安慰。 书中两个少年就是如此。在成年人眼中最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孩子,其实也有他们强颜欢笑的时候,而且他们的演技可比你认为的更好。 后来克里斯托弗的父亲失踪了,当得知这一消息的克里斯托弗在第一时间表现得并不是很难过,甚至他那时更关心的是,秋良会不会因为自己失约而生气。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现,些小孩会在亲人离世时,依然玩耍嬉闹,一幅少年不知愁的样子。比如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中,年幼的爱丽丝和劳拉两姐妹在母亲去世时,也是相互追赶。但却不知,漠视,这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一,逃避问题,保护自己。 从他们一出生,父母就始终给他们撑起一片天,父母的爱不是他主动争取来的,而好友却是他努力经营的结果。他们一起做彼此喜欢的游戏,交换彼此喜欢的零食、玩具。 这是他成长过程中,用真情实意来维系的,因此他们自然会重视这样的付出。而被他们当作天地一样的父母,会被理所当然的存在。父母会离开自己?对他们来说,这不是杞人忧天吗? 所以,一开始克里斯托弗有这样的心理,真的很正常。后来他和秋良每天依然做游戏,或许在大人眼里看来就是顽童似的没心没肺,但如果知道他们游戏的内容,恐怕也会潸然泪下的。 不能真正去做什么的孩子,把他们想解救父亲的心情编成剧本放在游戏里,就这样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弱小的心灵筑起一道保护墙。也在这一遍遍的排练中,影响了以后人生的道路。长大后的克里斯托弗成为一位名侦探,又回到上海,为得就是把儿时的游戏变成现实,救出自己的父母。 成长中的小孩,大多都有一个阶段分不清现实生活与他幻想的世界的界限。比如,书中秋良会觉得家里老仆人,是一个会在夜里剁人手脚,然后把它们变成蜘蛛爬虫的老巫师,这种幻想在年少的那几年里一直像真相般的盘旋在他脑海中,并成为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痛苦。 有些小孩可能会在大白天说见到什么可怖怪兽,吓得他们哭闹不已,在大人看来多少有些荒唐。但此时的孩子们却承受着难以化解的心理折磨。如果哭闹出来还好些,而让他们独自默默压抑在心中,说不定还会造成他们日后心理扭曲病态。 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石黑一雄是在写一本儿童心理教育的故事书,那可就是我误导了你。其实《我辈孤雏》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些。 这本小说讲述二战前夕,少年得志的克利斯托夫·班克斯已经是全英国闻名遐迩的大侦探,他的破案传奇早已在伦敦社交圈中口口相传。然而,多年来,一桩未解的悬案却久久地在名侦探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便是儿时他生身父母在旧上海滩的离奇失踪案。 “追逐着父母消逝的暗影”,我们的主人公从纸醉金迷的伦敦上流社交圈一路寻觅,最终回到了侵华日军炮口下的上海。这绝非一次温存的归乡。在这座曾经车水马龙,如今遍地狼烟的城市中,等待着他的是一个黑暗的秘密,一个残酷的真相,而他那福尔摩斯式的童话人生也将如同他的儿时故乡一样,化作一片废墟…… 在这一路探案,一路回忆中,石黑一雄借克里斯托弗之口,表达了他对英国资本政商合谋用鸦片毒害中国人的行径十分不齿,也对在那个年代因战乱而不得不过着蝼蚁般生活的的中国平民给予了无限同情。 然而战争从来就没有赢家,在上海这块弹丸之地,各种因缘下聚集在这里的人们都没有逃脱战争的毒霾。 作为侵略者的日本移民家庭,秋良父母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故国去过地道的日本生活。而把上海作为自己家乡的秋良,却又不得不接受军国的召唤,在他的家乡与生活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对抗作战。 以为自己能有所作为的大大小小的政客,踌躇满志的来到上海,却被卷入战争的漩涡里,迷失了自我。 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妈妈,被现实出卖,成为最大的悲剧。 而克里斯托弗自己呢?面对不知是该恨还是该可怜的仇人,他是该如何抉择? 而本书中最大的主题,还是如同书名一样:“when we were orphans”。失去父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将有如何的影响,是我们难以估量的。 书中克里斯托弗被母亲用最后的力量,保护在一个童话般美好的谎言里。他后来也尽自己的力量收养了一个孤女,而这个女孩尽管在很多时候表现得很坚强,但作者轻描淡写的一次自杀未遂,还是道出了这份坚强后,那不能自已的脆弱。 如此沉重的话题,石黑一雄却以一次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寻亲之旅,巧妙的埋伏在情节中,让人读来如一杯新沏的红茶,入口新香又余味无穷。 对于上海,石黑可以说是有着如小说中的克里斯托弗和秋良一样深厚的感情,他的父母也是出生在上海的日本人。石黑一雄又是一个十分地道的伦敦人。因此本书中旧上海和旧伦敦交相辉映的历史画面,散发着奇妙的气息。 我对三十年代的 上海 非常迷恋。它是现今的世界性大都会城市的原型,不同种族的人群居住在自己的小城区里。我祖父曾在那里工作。我父亲在那里出生。八十年代的时候,我父亲带回了祖父住在那里时的相册。其中有很多是公司的照片:人们穿着白色西装坐在办公室里,天花板上是风扇。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还告诉我各种故事——比如,我祖父揣了一把枪带我父亲去和他们的男仆告别,那个男仆住在中国的一个禁区,得了癌症正在垂死之际。这些事情让人充满回忆。 石黑一雄的作品被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又推出了有声书系列,不方便读书的你,可以听主播声情并茂的演绎。 |
|
来自: Scarlett32vje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