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微”知“著” ——以《金色的草地》为例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张颖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注重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质和创造取 向,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 获得发展。语文的习作教学正是需要这种五花八门的生成,每一个生成都应该真诚地去对待和再创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主课堂的构建理念:自主的教学观、共享的师生观、文本的课程观。 ![]() ![]() ![]() 就语文学段标准来说:《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提出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有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就课文内容来说:学生听说过蒲公英,但是真正仔细观察过的并不多,因此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蒲公英实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打基础。就语文要素来说:“观察”这一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曾经学过,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寻找明显信息的能力和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的能力。本单元培养学生的语文要素主要是留心观察,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还要继续学习“连续观察”。这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做好教材前后内容的衔接。 本单元特点是习作单元,学习课文的目的在于给最后的大习作降低难度。本文是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写景散文,言语平实, 意境优美,充满了童真童趣。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本课的观察重点是捕捉观察对象不同时间的不同样子,以及思考变化背后的原因。课后练习紧扣语文要素有层次有梯度的帮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其次,让学生感知作者如何将对变化的植物的观察所得有序的表达出来的。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再对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时总结。最后,结合生活拓展,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 ![]() 课堂规则:以学生的认知、探究、学习、实践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活动。 学科本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单元大任务的学习流程(见图4—2): ![]() (图4—2) 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为主设计教学流程图(见图4—3): ![]() 图(4—3) 教学设计过程: ![]() 1、独立思考、尝试探究(自我) (1)开展比赛活动,激发观察兴趣 ![]() (图4—4) 师:我们来开展一次“图画捉迷藏”的大比拼游戏,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 老师计时两分钟,同学们用自己的荧光笔在图中涂出,看看哪个同学找得最多? 生:开始寻找仔细观察,涂出相应的图画,最后通过手势汇报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与课题吻合。教师通过游戏的设置,让学生体会仔细观察的乐趣。】 (2)探寻草地变化,体会留心观察师: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探寻画出作者留心观察的内容, 批注出自己发现的留心观察的方法? 生:自己在文中画出作者留心观察的内容,批注自己发现的留心观察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冲突,激发质疑,抛出一个大问题,逐渐引向学生探究本课小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而启发孩子们个性化的观察阅读,有阅读痕迹。给孩子们的问题明确,渗透画批意识,画什么、批注什么交代清楚。】 2、差异呈现,通性通法(结伴)师:下面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组长组织组员分享两个问题。 (1)按 1、2、3、4 的号来分享自己画出的作者怎么观察的内容? (2)批注自己发现留心观察的方法。 小组长组织组员按顺序分享两个问题。 预设:小组长整理汇总、分类:颜色、形状、变化、思考。 【设计意图:尊重孩子们自己的交流空间,让每一个孩子有在小范围之间的说话的机会,对个别孩子有心理上的说话的支撑感。学生学习的空间,应该学生自己有提前交流的机会。】 ![]() 1、多样表达、辨别选择(团队) 师:一个小组长先整理汇报自己小组的画批内容。 追问:其他小组怎么想的?(多组参与、补充、质疑。) 生组间汇报。(学生们会在寻找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变化的原因,体会到什么叫留心观察。) 预设: 生 1:“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画批: 颜色、时间、变化。 生 2:“这是为什么呢?”画批:思考。 生 3:“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了绿色的了。”画批:形状、原因。 2、思维碰撞、共同概括(全体)师:同学们都充分的讨论之后,我们一起来结合课后题总结概括一下,谁来说说。 ![]() ![]() (见图4—5) 生:汇报课后题。 师:将课后题提升再概括。 学生思考整合早上和晚上的变化。 ( 时间 ),草地 , 因为蒲公英 ; ( 时间 ),草地 , 因为蒲公英英 。 师:谁来总结一下观察的方法? 生:颜色、形状、变化、思考。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同伴间的交流。通过学生的碎片化的信息的回答, 让学生自己观察整理出作者的观察方法:通过不同时间和不同颜色,以及其变化进行的细致观察;同时在观察中有思考发现。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分析的意识。】 3、单元整合梳理方法:交流平台引路,梳理习作方法。 师:我们结合交流平台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发现留心观察有新发现;(2) 细致观察有更深了解;(3) 观察要留心、细致。 小结:观察的时候要留心、细致,这样的观察有很多好处。 ![]() ![]() ![]() ![]() (图4—6)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整合教学,梳理明确方法。习作单元,注重有机整合,精读课文一定要和交流平台结合起来,注重习作方法的有机渗透。】 ![]() 1、自主练习,学以致用(自主) (1)说一说师:两人一起合作,仔细观察 gif 动画图(见图4—7),选择其中一幅图说一说。
②思考、想象(拟人、比喻等) ![]() ![]() (图4—7)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指导:再次明确要求每类三颗星满分。 (2)写一写: 师:大家可以结合这两方面自己写一写。学生先写、再汇报。 学生自评,师生共评。教师预设(依据学情自由选择添加此内容):习作单元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习作,每篇精读课文的学习目的都是指向最终的习作的,解决习作中的难点。在学生写作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有准备好的下水文作为指导:这棵含羞草可真弱小,它的茎特别细,像铅笔芯一样,茎的上面只长着三片小叶子,我用手轻轻碰了下小叶子,叶子马上合在了一起,我又碰了一下,他就像睡觉似地理都不理我就耷拉下了头,他不可思议了。 【设计意图:读写紧密结合、讲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习得的方法,迅速牛刀小试,得以运用,效果更好。同时注意多样的评价,给学生更多展示机会,在学生写不出来的时候,教师的范写文还可以给学生以借鉴,对学生有所帮助。解决大习作时的难点。】 2、共同拓展,建立模型(集体)师: 请同学们选择上图之一,按照以下两方面口头说一说观察的 gif 图片。 两方面评价: (1)外形:颜色、变化等等
![]() ![]() ![]() (图4—8) 学生构思交流,同学评价。 课上有时间可以说一说,没有时间课下写完,再通过公众号等分享、评论。 【设计意图】一堂课的最后,不是一节课的结束,而是另一节课的开始或是课下学习的起始。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在于教师多方搭台,促进拓展让学生在课下去学习留心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记录观察收获。 ![]() ![]() ![]() 遵循语文学科本身、册次序列、单元整体三原则进行课程设计。整个课程的设计是站在语文学科教学、整套教材、本册教科书的价值上,以及单元整体教学意义上进行的设计。有统领大局观的设计,课程设计瞻前顾后,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联系。 ![]() 02 遵循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来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指导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方法。在本课中通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活动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难点,把学习方法在学习课文中自主探究呈现:对于留心观察植物方面, 甚至拓展到观察动植物等方面的写作方法有所总结:一是对其外形、颜色、变化的观察,重点指在变化的过程;二是关于观察过程中的思考的展现要体现。学生有所感受、有所训练、有所拓展,很不错。 ![]() 03 习作教学是最适合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因为学生的写作本应该是五花八门, 参差不齐的。老师应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生成资源积累足够的片段和下水文,能有效地将各种生成资源归类,变成继续写作指导的资源。关注“生成”,生成一定是依据学生们自己本班学情而产生的,反应本班学生自己的特点的生成,有个性化的,多面的,复杂的内容。本教学设计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起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再进行快速的分析整理,解决问题,为最后真正的大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