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二十篇:针刺深度) 本系列文章《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追求在非中医专业读者、普罗大众学习本系列内容后,能明白中医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与此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等知识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理,突出中医真实而有效的预防保健,乃至的治疗作用。 日前于大夫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针灸理论,看到一些朋友在留言关于针刺的进针深浅的问题,今天,于大夫在这里做一个统一回复。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深浅在志”。针刺的深浅,与治疗作用和疗效关系很大。临床医者在针刺时,除了对各个穴位所规定的针刺分寸要严格遵照外,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形气、脉象、病情、病所,以及天时等因素为依据,灵活辨证,全面掌握患者信息,才有利于提高疗效。而民间流传的所谓“进针越深,疗效越髙”的论调,显然不符合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的精神。如果好大喜功地盲目追求与适宜进针尺度相反的针刺尺度,无疑会造成《素问·刺要论》所言的“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的医疗事故发生。 针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所言:“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背,以免刺患。又云:前面深似井,后面薄似饼,用针前面宜深,后面宜浅。”之后就一直在针灸界如此流传,演化为“腹深似井,背薄似饼”的说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针刺的深度。 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当以既要有针下得气之感,又要以不伤及患者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针刺临床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患者的年龄因素:《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青壮之龄,血气方刚。 年有长幼,老年患者因为正气耗散,宜浅刺;婴儿肌肤脆嫩,血少气弱,宜浅刺疾出。 2.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形因素:患者的体质、体型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 可见,肥人气涩,即针刺感应迟钝,宜刺深;瘦人气悍,针刺感应灵敏,宜刺浅。体质强壮正气旺盛,多为实证,宜深刺;体质瘦弱,正气不足,多为虚证,宜浅刺。 3.根据针刺的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以免伤及组织器官。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否则到达不了病所,失去治疗意义。 4.根据针刺的经络深浅:在人体的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古代文献认为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所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 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蹠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应浅。 5.根据患者的病情:《灵枢·卫气失常》指出:'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灵枢·终始》亦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说明针刺深浅必须根据病性病机辨证而施。 《素问·调经论》载:“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临床常用刺法如下: 1)病在表或皮肤则浅刺,用半刺或皮肤针,如肤冷麻木的皮痹,以疏泄邪气,并配合拔罐。皮肤浅刺还有二个方面作用: (1)肌肤浅薄的穴位,用沿皮肤透刺法,比直刺疗效高,如丝竹空透率谷治头风痛.列缺透太渊治咳嗽。 (2)皮肤是经络系统的分部,卫气循于之中,《灵枢·禁服》篇有:“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之说,因此充分发动卫气的作用,治疗范围就不限于此。 2)病在络脉,浅刺出血,用豹文刺。此法治疗络脉瘀阻,或邪入血分的一些疾病,如外伤腰痛,以活血祛瘀;丹毒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3)病在筋膜,有深浅不同:(1)浅部如桡骨茎突腱鞘炎用恢刺,以舒筋活络。(2)深部如肩关节周围炎用较深直透刺的关刺。 4)病在肌肉,用较深肌层透刺的合谷刺,如肌肉麻木或痠痛无力的肌痹,用以疏通经气。合谷刺是以肌层多向透刺法为基础,因此临床应用扩大了治疗范围。例如中气下陷的胃下垂,关元透气海、中脘透上脘以升举中气。 5)病在骨骼,用直刺深透的短刺,例如根性坐骨神经痛,按其腰椎压痛及叩击痛部位,取相应夹脊穴,病者有触电样感觉向下肢放射,往往即觉疼痛减轻。又如耳鸣耳聋症,对耳门、听宫、听会等穴,深刺比浅刺效果好,这就是肾主耳、肾主骨的缘故。 6.根据医生的针刺手法:《医学人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指出:'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均说明针刺手法中的深浅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荣。 7.根据针刺所处的季节:时令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针刺时应参天时定深浅,在针刺深度上既要根据病情,又要结合时令。《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这个规律是根据《难经》所说的'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如果不按时令规律,那么就要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的'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根据人与自然界相应的关系,根据气之所在与邪气的深浅来确定。春夏之季,其气散于外,病邪居浅,下针宜浅;秋冬之季,其气敛藏于内,病邪居深,下针宜深而久留。古人指出还需根据病情灵活掌捏。如《灵枢·四时气》指出:“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的原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8.根据针感:针感施针时针下痠麻胀重感应大、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俱怕针刺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饨或感应小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意思是说针刺深浅从针感来讲,以得气为度。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腹、背腰部的腧穴,由于穴位所在处有重要脏腑、器官,更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的发生。 |
|
来自: donglianghua >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