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进针深浅与得气的重要性

 思明居士 2019-03-07

进针深浅有度,刺之务必得气

(一)关于进针的深浅

《素问·刺要论》中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这说明进针的深浅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要深浅适度。一般均以既有针感(得气)又不损伤主要脏器为原则。所以,进针的深浅并无严格的尺度,一般按照天、人、地三部分阶段进行,而且每刺一部要稍事停留(极其暂短),再进下一部。每进一部都有“手下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很难用文字来形容的。至于每一穴位的针刺深度,则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1)体形胖瘦:体胖者,皮厚肉丰,刺之宜深;体瘦者,皮薄肉少,刺之宜浅。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刺此者,浅而疾之。”

(2)年龄大小:年龄大者宜深刺,年龄小者宜浅刺。《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3)病位深浅:《素问·针解篇》中说:“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意思是说要根据疾病在内在外而考虑针刺之宜浅宜深,病位深者深刺,病位浅者浅刺,太过有害,不及则无益,无论深浅但候气的方法是一致的。

(4)腧穴位置:由于腧穴的位置不同,进针深浅相差悬殊。头、面、胸、背宜浅刺,腹部、四肢宜深刺。所谓“腹如井,背如饼”,也就是说腹部穴位可以深刺,背部穴位则禁止深刺。针刺的深度不同,其作用范围也有所不同。例如足三里穴:“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至于喉,如刺三寸整,巅顶血下行。”每当他刺足三里时,也都分别按照上述深度来执行。

(5)季节气候:季节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使用针刺治疗疾病,同样应当顺应四时阴阳。春夏之际,气血充盛,故宜浅刺;秋冬阳弱阴盛,故应深刺。

总的来说,针刺的深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除上述诸方面以外,尚应考虑到病程长短、虚实寒热以及病情转变的情况,甚至于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在内,该深则深,该浅则浅。对于特殊的穴位,例如曲骨,可深刺达3寸,天突可深达2寸;而对背部俞穴或内关、三阴交则要求浅刺,以防深刺入脏或引起阴阳错乱,反而事与愿违。

(二)关于“得气”问题

如上所述,针刺的深浅并无绝对尺度,而应以有较好的针感为标准。所谓针感,又称为“得气”。历代医家对于“得气”与否均很重视,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标幽赋》也认为:“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说明得气与否是针刺有无作用与有无效果的重要标志。所谓“得气”,是在进针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行针的过程中,术者感到指下沉紧、重满,如“鱼吞钩饵”;患者也感到针刺部位产生瘦、麻、胀、重感或上下走窜,均说明气至针下。

如果术者指下空虚、松滑,患者如也无上述感觉,即未“得气”不得气等于“白扎”,所以必须采取一切方法使之得气。可以施行雀啄术,以“催气”(或称“引气”);或沿针穴的上下部位用手轻轻循按,以助经络舒通,使经穴处“得气”。采用上述措施仍未得气时,可再重复一次上述手法,如果还未得气,就不要勉强施术,以免患者耗伤正气,否则经气反而不至。此时,应当针刺其他配穴,或刺本经穴的上下穴位以催气下行或上行,然后再对原穴重复施术以“候气”。“针之务必得气”,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临证约法。他既不赞成那种不负责的“扎上了事”的做法;也不赞成过于粗暴的“乱扎”一气。后者与新针疗法的强刺激截然不同。所谓“强刺激”,是在“得气”之后施以重力,目的在于强化和加重刺激量,以期迅速获得更好的疗效。将针穴的刺激量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即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力度,以求获得不同的效果。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气血盛衰有差异,敏感程度也不同,所以每个人“得气”的迟速不一。再加上技术条件、气候环境的影响,差异也就更加显著。单纯从体质情况来看,重阳之人针感敏捷;阳中有阴之人针感稍缓;阴阳均衡之人,针感适时而至;阴多阳少之人,针感迟缓,甚或针后才出现感应,有时针刺数次之后才出现感应。另外,术者和患者对于得气的感觉,也并非完全一样。得气的感觉,与病性和病人的敏感性有关。对于寒证,术者针下多感发涩,患者自觉发痰;对于热证,术者针下多感紧张,患者自觉发胀;对于虚证,术者多感手下空虚,患者自觉麻木;对于实证,术者多针下顶触,患者自觉辣痛(或灼痛)。所以,在候气时绝对不可要求瘦、麻、胀三者悉俱才算得气,而应当根据术者与患者的双方感应,综合加以判断。总之,不论采取何种诱导方式,“刺之务必得气”而方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