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论型作文解读及写作示例:“守多大碗吃多大饭”与“突破极限”

 圩岸学堂 2022-06-21 发布于江苏

辩论型作文解读及写作示例:“守多大碗吃多大饭”与“突破极限”

吴玉英

【作文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着多大碗,吃多大的饭。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后,国家主席复信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强调:世界各国奥运健儿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央草解读】

一、综合理解两则材料

两则材料都在讲能力边界的问题。

材料一说,人的能力有边界,安分守己,莫存奢望,量入为出。

材料二说,人的能力边界是可以突破的,要勇于超越,挑战极限。

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是要我们“选边站”吗?——是的,是要你“选边站”。你是辩手,正方还是反方,任你选,选定之后,证明你的观点,批驳对方看法。

材料一为正方观点:人的能力有边界。

材料二为反方观点:人的能力没有边界。

本文是辩论型作文。这意味着,两种观点都可以成立,你作为辩手,既要证明自己,又要批驳对方。如何做到?

二、辩论型作文立意的方法

真正的辩论,正反双方,看似在论证同一个命题,实质上是各说各的命题,正反双方并不是在矛和盾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下面,我们分别论证一下两则材料的观点。

1、人的能力有边界

【示例文】

《齐天大圣的尾巴》

吴玉英

齐天大圣和二郎神斗法,大圣摇身一变,变作一座古庙,尾巴没处藏,怎么办?大圣灵机一动,在庙后竖起一根旗杆!正是这旗杆让二郎神识破机关——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却不是法力无边,他的能力是有边界的。

齐天大圣的能力边界,也是人的能力边界,不管是多么神通广大的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刘姥姥说,“守多大碗吃多大饭”,吃饭的能力是由碗的边界决定的,吃饭的能力有边界。

为什么人的能力会有边界?这跟“超越自我”是否矛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能力。

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情境来谈人的能力。能力本身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当我们说孙悟空很有能力时,我们说,他一个人打败了一群天兵天将,二郎神也赢不了他——孙悟空的能力,是对应着特定情境的。在他打败一群天兵天将时,我们说他是有能力打败一支部队的;在他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时,我们说,他是没有能力从五指山下脱身的。由此可见,能力总是对应着特定的情境,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情境来谈人的能力。

正因为人的能力总是跟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这就让人的能力有了边界。道理很简单,具体情境之所以叫具体情境,就在于它是一个有边界的存在。孙悟空不管跟谁打斗,时间是有限的,空间是有限的,招数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就是边界。赢也好,输也好,都在情境的边界之内,都是有限时空下的结果。

假如我们承认,没有离开具体情境的能力,我们就得承认,没有无边界的能力。能力的边界受限于情境的边界。

情境的边界,其实质是人生的有限,生活的束缚。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束缚之中。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刘姥姥说,庄稼人守着多大碗,吃多大的饭,就是人对付现实制约的办法:在自己的能力边界内做事。

人的能力有边界,跟“超越自我”是否矛盾呢?我认为并不矛盾。什么叫“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指自我在“新的情境”,获得了“新的能力”。新能力依然受新情境的束缚,能力依然是有边界的。

认识到能力边界的存在,能让我们多一些谦卑,少一点自大。华为一新员工给任正非写万字长信,要替任正非出谋划策,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边界的体现。

网络上,总有一些人,爱指手画脚,喜指点江山,似乎众人皆醉唯他独醒,举世皆浊唯他独清,这也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边界的体现。

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人人都各司其职,不越界,社会就能少一些摩擦,多一点平和,岂不快哉!

2、人的能力没有边界

【示例文】

《我是什么》

吴玉英

我是什么?

你可能觉得我问得奇怪——你是央草呀!你是老吴呀!你自己写得清清楚楚,这有啥好问的?

央草,老吴,只是符号。我是活生生的人,人是符号吗?人怎么会是符号呢?符号只是用来区分你我的,还可以用数字来代替,比如身份证号码,比如手机号,在某些场景里,那个号码就是你。你认同自己是号码吗?

我,作为人,作为生命打世上走一遭,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究竟是什么?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人是信息和能量的载体。我,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每个人都是,每个生命都是。

生命依靠能量为生,我们早就知道;生命还依靠信息生存,我们很晚才知道。遗传基因,就是信息,生命的传递,就是信息的传递。龙生龙凤生凤,不同的生命传递不同的信息;老鼠生儿会打洞,信息的传递也是能力的传递。人能成为今天的样子,是信息传递的结果,也是能力传递与提升的结果。人的能力就是掌握信息的能力。

人的能力一直在拓展与提升,没有边界。

你,我,都携带着前人身上的基因和积累的文化知识。今人掌握的信息超过了古人,今人的能力远超古人。人的能力代代相传,不断提升。

也许正是这种不断叠加的能力增长,让人有了充足的自信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曾经的梦,成了现实;今天的梦,也能成为明天的现实。梦,是没有边界的。

作为个体的我,完全可以做梦,追求更新迭代,创造一个无中生有的未来。

所以,我是什么?我是追梦人。

你可能会问,刘姥姥曾经说过,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这种不要有不切实际想法的说法,岂不是跟追梦的说法矛盾吗?

守多大碗吃多大饭的说法,跟追梦并不矛盾。守多大碗吃多大饭,这是前人面对困境的解决方案,是前人的经验,是人类已有信息库中的一部分;而追梦,是说人对待新信息的态度,是以增加信息库容量为目标,是做加法。

人们提倡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是在拓展人类信息库的边界。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都是超越自我的结果,拓展边界的结果。信息库容量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是正相关。文明在发展,信息量在增加,人的能力,也在不断拓展边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能力是没有边界的。只要人类不断繁衍,人的能力就将不断提升。

这对于每一个“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是一滴水,来自人类文明的河流,归向人类发展的大海。生命,在信息流里才有意义。

所有的学习,都不过是在信息流里游泳。

我是什么?我是信息河流里的一滴水,生存的全部意义都在于中流搏击,更快,更强!

上面两篇例文,就是各说各话,观点看似对立,实则不冲突。

如何做到?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是通过对“概念”的解释做到的。

两篇例文中,关于“人的能力”的概念解释不一样。例文1的概念,把人的能力,解释为具体行为人的能力;例文2的概念,把人的能力,解释为抽象人的能力,把人看作一个物种来谈人的能力。

这正是我要告诉你的,关于辩论型作文立意的方法下定义。牢牢守住自己的定义,就守住了自己的命题。

我们在逻辑知识单元,学习关于论证的知识时,是从明确概念开始的。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没有明确的命题;没有明确的命题,就没有论证的逻辑。不仅仅写辩论型作文如此,写其他议论文,也是如此。

学会定义自己文章中的概念,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一步。

希望以上解析对你有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