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记载“陈皮”比“新会柑”早出现一千年,那“新会陈皮”呢?

 陈皮调研手记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一看标题,读者们是不是觉得奇怪:“难道陈皮也会穿越?”

非也!

对于陈皮,很多人知道“陈久者良”的说法,但至于为什么会有陈皮这一好东西呢,很多资料都没有提及。其实,“新会陈皮”不等于“陈皮”——“陈皮”的历史从东汉就有记载,而“新会柑”更不是等于“新会陈皮”,新会柑在宋朝就有记载,到了明朝“新会产”的陈皮才被纳入“陈皮上品”之列!

也就是说,新会柑制作而成的陈皮,虽然作为陈皮界“扛把子”一般的存在,但“新会陈皮"的历史却只有几百年,甚至比”陈皮“的历史还迟了上千年!

作者收藏的新会陈皮

“陈皮”最早出现在“东汉”

我国以柑橘类植物的果实、果皮作为经济、药用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从春秋初期已有成规模的大面积种植记录。但陈皮的药用价值,是以“橘柚”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而“陈皮”一词的出现,则是在唐朝的《食疗本草》中。

隋唐以前古人只说橘柚作药用,并没有明确指出橘柚作药用的部位。

大红时期的新会柑

隋唐以后才有关于橘皮、橘叶、橘络等分别作药用的记载。橘皮以陈皮之名作药用最早见于唐《食疗本草》。

陈皮取其陈旧者良之意故称陈皮,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云:“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也就是“六陈”的说法)。”这是首次提出陈旧者良的说法,此后,关于陈皮陈用之说在唐宋以后各本草书籍中频繁出现。

随历史发展,历代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对陈皮功效有所拓展。我国最早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以橘柚之名首次记载其性味功效及产地,载:“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

作者收藏的新会陈皮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强调陈皮止咳、止呕、止泄的功效,载:“橘柚无毒,主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治脾不消谷,气行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知,陈皮药用历史悠久,千古流传,其以橘皮之名列于橘柚下,最早 记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入木部,到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将橘柚列入果部,《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出“六陈”(六种需要陈放的药材)之说,橘皮须陈久者良,此后陈皮陈用的方式 一直延续至今,到唐代《食疗本草》首次以陈皮之名收载,宋代以后,记载以橘皮、陈皮并见。

“新会柑”始于宋末元初

新会陈皮亦称新会皮、会皮,其古籍记载出现的时间较陈皮和广陈皮晚,但是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新会柑的种植,宋末元初诗人在凭吊崖山之战时写道:“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二红时期的新会柑

诗中提到的“海上传柑”是宋人元宵时节的习俗,崖山之战发生前二十天左右正值元宵节的时日,而此时的新会还没有被元军侵占,因此推测所用柑来源于新会。

新会自宋元时期就属于广南,《鸡肋编》记载:“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宋元时期,新会种植柑橘虽未有明确的文字描述,但是新会所在的广南已盛产柑橘,由此可知,新会在宋元时期肯定已有柑橘种植了。

“新会陈皮”离不开的“天时地利”

新会地处北半球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这里河海相连,水利发达,交通方便,邻近港澳,地缘优势突出,是物流的天然中心。这里地理条件独特,北有圭峰山,南有古兜山,依山面海,西江和潭江贯穿全境,其水系渗透全域,拥有虎跳门和崖门出海口,堪称珠三角的福地。

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的新会

这里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也就是新会民间流传能看见熊(音mi)子塔的地方围田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是柑橘的起源中心之一和适宜栽培区。

位于新会天马的柑田

核心产区耕地土壤为三角洲沉积土的黏土田、泥骨田、泥肉田、砂泥田和南部滨海沉积的中轻咸田区,土地肥沃,土层深厚,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地力难以充分发挥,这虽是一个不利因素,但造就了新会柑独特的建园技术体系和新会陈皮的特质。

这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喜温的新会柑的生长,这也是形成新会陈皮油胞大、香味浓的重要因素,还是新会柑生长快、生长量大、果大、有硬疤和果实着色偏黄绿色的原因。

作者:李嘉图《新会陈皮调研手记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