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入门”到“放弃”,这些陈皮“伪概念”让人越听越迷糊

 陈皮调研手记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早前老李写了一篇陈皮必考重点《从“入门”到“精通”,这些关于陈皮的“专业术语”要知道》不少读者回复说收藏了,也希望老李可以分享更多基础的知识让新手朋友们更加便捷地学到干货,于是老李想了一下,不如就写写陈皮的“伪概念”吧!伪概念,就是虚构的概念,听起来头头是道却不知所以然,反正听了你不亏,但抱歉你学不会。

“伪概念”的出现一般是营销推广上的需要,更多是为了包装自己的假冒伪劣产品,让其出师有名而冠以的头衔。“伪概念”的成功案例有挺多的,例如量子力学阅读法、氢氧离子水等等。一切伪概念蕴含的“伪科学”本质 ,某些概念看起来似乎是有意义的,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在陈皮领域,特别是近年来火的一塌糊涂的新会陈皮,其“伪概念”可以说是满天飞,本期内容老李将选择几个“高频”的新会陈皮伪概念词跟大家一起分享。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观点或者经验,都可以留言老李,一起探讨!

湿仓陈皮?等于造假!

市场上的所谓“湿仓”,其实是通过提高陈皮陈化和存放环境的湿度、温度,甚至染色等等手段,以达到陈皮快速陈化的效果。其实,就是陈皮年份造假的另一种说法。湿仓的原理跟熟普洱的“渥堆”技术相近,也是人为去模拟陈皮陈化发酵的环境,让陈皮在“物理”识别上变得跟老陈皮有类似的外观。但湿仓皮,就陈皮年份造假的“美其名曰”,湿仓皮也没有新会陈皮的实际效果。

笔者第一次听到湿仓陈皮是在2015年前后,那段时间刚好是小青柑的炒作期,也一路带火了新会陈皮,于是各路资本杀到新会陈皮这个领域,然后脑洞大开纷纷钻研(钻空子)如何提高新会陈皮的陈化速度!

老李一直强调,陈皮的“陈化”本质是一个漫长的“氧化”过程,用大白话说,如果你要改变陈化的速度,就是让人为地让“时间”流转加快。显然,即使爱因斯坦活到现在也无法做出这样的“时间机器”,但没关系这些聪明的资本想到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来加速“时间”,于是有了“湿仓皮”的出现。

泡水染色再烘干的“湿仓”造假陈皮

干仓陈皮?就是“干果皮”!

“干仓陈皮”是相对“湿仓陈皮”的概念应运而生的。因为世界上本来没有“湿仓”和“干仓”,只是这一边的概念吹起来了,对应的另一边的概念也得“造”起来,于是跟“湿仓”对立的“干仓”概念就起来了。

“干仓”顾名思义就是干燥环境下存放陈皮的仓库或者空间,让陈皮在湿度很低的环境下陈化,看起来“干巴巴”的。但老李认为,“干仓”是一种存皮的方法,却不是陈化的方法。因为干仓压根就不会对陈皮起到陈化的作用或者说作用非常非常小,为什么?

陈皮的“陈化”需要几个条件,第一个是湿度(相对湿度65%左右为最佳,低于30%陈皮会休眠,高于85%会发霉蛀虫),第二是温度(长期处在低于5℃的环境中,陈皮就会休眠,高于40℃的环境会让陈皮“失活”),第三个条件是陈皮自身的含水量,根据新会陈皮地理 标志产品的规定(DB44/T 604-2009),新会陈皮的含水量应该控制在13%范围内。

而控制湿度就是为了控制陈皮的含水量。环境的湿度跟陈皮含水量成正比,因此我们把湿度控制得过低,那么陈皮的陈化两大根本条件之一的“水份”,也就是提供陈皮氧化的“水”无法满足氧化过程的水份供给,那么就无法完成陈皮的“陈化”!

所以老李再三强调:“干仓陈皮”不等于“正宗新会陈皮”!

一般来说,干仓存放的陈皮需要老陈皮,也就是十年以上,最起码也是八年以上,只有当陈化过程完成的陈皮,才能以“干仓”的方式存放,但这不代表“干仓存放”就是好陈皮、老陈皮。

老李购买的“XX堂”干仓陈皮,干燥如纸片,皮味辛辣,标注5年看似是新皮烘干制作

工艺陈皮?“假货”永远是“假货”!

工艺陈皮就是湿仓陈皮的另一个说法,其实就是人造年份的老陈皮。主要手法也是通过泡水、染色、机械烘干,再重复上述步骤,直到陈皮的外貌看起来跟老陈皮一样。

工艺陈皮

陈皮扎?本末倒置的营销概念!

陈皮扎的出现是数百年前江门的华侨们为了远洋海外方便携带家乡的新皮而发明的陈皮携带方法,而不是陈皮的存放方法!很多人看着“红绳子”就觉得很有仪式感,其实这就是以前海外华侨们运送陈皮时的包装手法而已!当华侨们回到海外的居住地,仍然会将陈皮打开翻晒,而不是一直捆绑存放。

长期来看,陈皮是不适合扎起存放的,因为内囊接触过密,新皮本身水分也过大,如果存储的环境不好:湿度和温度过大,皮身回软受潮被虫蛀或发霉变质不能要。比如我们一般存储新皮的时候,一麻袋不会装太多,也保持蓬松状态,就是密度没有那么紧。但是,若批量大,“翻晒”就是一个超级大工程,还要自己当天气预报专家,空气湿度高就容易导致陈皮发软发霉。

这样陈皮,真是“谁买谁知道”

冬至皮?一不小心就成落地柑!

冬至皮,也叫冬至大红皮,很多柑农和商家会提出一些“节气皮”的概念来加大吸引力,这个最明显的就是“明前茶”。但冬至皮真的存在吗?老李认为,冬至皮的确是“存在”的,不过冬至皮因为已经非常接近茶枝柑自然落果的时间点,也就是“树上熟透”了柑果会自然掉落,因此冬至皮很大概率是“落地柑”。

落地柑好不好呢?客观来看,落地柑有多种,一种是外力作用,例如刮风下雨等把柑果打落;另一种是有病虫害的柑果落地;最后就是自然成熟后挂果落地。如果落地柑是没有病害,也没有腐烂,那么跟我们日常采摘的柑果也没有区别,反之不能食用。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冬至皮”,时间上大概率就是最后一批自然成熟的新会柑落地后或者将要落地前收集起来的柑果,制作而成的陈皮。冬至皮因为糖分高、水分含量足、柑果成熟末期,因此皮质非常厚重,不容易陈化和保存,因此不管是不是落地柑,老李也不建议追求这个节气的名义去存所谓的“冬至皮"。当然冬至皮的成熟度高,其果皮有偏向于“甜味”的口感,特别是陈年的冬至皮,其口感更偏向于“甜香”,煮水更加浓郁,也是部分陈皮爱好者追求的一种新会陈皮。

冬至前摘的大红新会柑,再晚几天就变成“落地柑”

N线产区?回归本质才是关键!

一线产区:在90年代为核心产新会柑的种植区域,仅限于新会会城镇周边的几个乡镇和村落,也就是“三江冲积平原”的传统产区概念,如天马、东甲、茶坑、梅江等会城镇周边村落。

二线产区:三江、双水、礼乐等仍然属于“三江冲击平原地带”以及地处“谭江、西江流域”的产区,目前尚存有大量农田,为新会柑产量的主要产区。

三线产区:狭义上已经不属于新会柑产区,但行政区意义上还是新会区。其地理条件已经不符合“三江冲积平原”和“咸淡潮灌溉”等两大地理条件,出品的柑皮已不能归类为“新会陈皮”,但在地理标志上,仍属于“新会陈皮”。目前这类产区出产的陈皮,也是标上新会陈皮产品的名义在广泛销售。

产区示意图

陈皮分级?想太多了!

新会陈皮没有明确分级机制,只有青皮、二红、大红等按照三个时段“先后顺序”采摘的陈皮。目前市面上有所谓的特级皮、二级皮等等概念,充其量只能是把一批陈皮颜色类似,品相接近,成色雷同,外观完整的皮分拣在一起,因为对于标上所谓的“特级陈皮”等概念,就需要小心其价格炒作的嫌疑。

“碎皮”性价比更高?本质上没区别!

如果是同一批陈皮,其碎皮和整皮的功效和味道上没有区别。如果是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也可以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碎皮食用。碎皮的陈化,跟整皮一样。对于十年以上的老皮,如果是天然翻晒存放,其碎化的概率就很高。自然陈化的十五年以上的陈皮,已经很难保留完整的三瓣外观。

新会陈皮

虫蛀皮?翻新后可以“伪装”老陈皮!

陈皮的陈化过程中被虫蛀的柑皮,目前有些商家利用“虫蛀皮”打板成老陈皮,因为虫蛀皮会先蛀蚀掉内囊,经过虫蛀的皮,因为陈皮的油胞被烟草甲等昆虫侵蚀,其陈皮油更容易挥发,因此虫蛀皮的香味会比同一时期的其他陈皮更加香。而把“虫蛀皮”的内囊用刷子刷干净,“翻新”之后冒充十年以上的老年皮,也是一种新会陈皮年份造假的“高端手法”。

虫蛀皮

山地柑(旱地柑)?滥竽充数!

种在山泥地上的茶枝柑,其果皮呈现苦涩的味道。目前新会区内有部分柑农在山地或者红山泥地上种植新会柑,其果皮外形跟新会柑无差别,但果味苦涩,与传统新会陈皮有云泥之别。目前滥竽充数的以”广西柑“之类,就是属于外地种植的“山地柑”之一,价格便宜,味道苦涩,但外观上跟新会柑无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