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县松口镇山口村梁氏“岒下祠” 二三事

 客都原创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梅县松口镇山口村梁氏“岒下祠” 二三事
  梁德新 梁伟秋 梁 献
1966之前, 仙溪村(山口村)约3000人,考上中专、大学的约百人。仙溪村的梁氏约1600人,其中梁氏七世端公祠(岭下祠)的后裔人才济济。1945年广东省梅县评为全囯第二文化县,从梅县松口镇仙溪村的人文可说明,梅县是个文化之乡。
人文荟萃的山口村
据《梅县松口镇志》记载,梅县区松口镇的墟市离山口村(仙溪村) 约5公里。仙溪村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村中的华侨断家不断屋,几乎每个家庭都与华侨有联系。
仙溪村在1970前后约3000人, 有梁、黄、余、卢四姓。梁姓约1600人分住仙口、河东、泰下三个自然村。
仙溪村在1984年分为山口村和泰东村。
山口村有:山口(梁)、小金(黄)、山北(卢)三个自然村。
泰东村有:河东(梁)、泰下(梁)、鸡冠(余)三个自然村。
现在的村老人会和村民乐队,还是仙口村和泰东村共用,人们还在一起活动。《仙口风情录》书中有叙述仙溪村的历史沿革。
仙口塔(文魁塔) 地处山口村与小金村交汇处。科举时代,村中有人考中进士、举人、秀才者,他们要塔前拜祭,为此该塔又称为“文魁塔”。

 

山口村的仙溪桥 

                                      

仙口塔(文魁塔)
山口村人继承历代的优良传统,崇文尚学,兴学育才。
1966年之前,全村除校本部仙溪小学外,还有河东、小金、山北、泰下、鸡冠5个分教处。学校都是一百之前由华侨捐资建造的。有些学校的门楼是中西合壁结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村中有6间学校,教师30余人,学生约400人。1976年,仙溪小学是九年一贯制有高中的学校,1978年之前,学校曾毕业2届高中生。
1950年之前,仙溪小学(振兴学校)实行校董、校长负责制,校董由村中绅土们组成,清末举人、广东省图书馆的馆长梁行果,日本留学生、原梅州中学校长梁隽可等都曾任校董。学校的经费靠校产(松口镇有三间店出租)及各房系公尝资助。本村学生读书的学费是由本系公尝出资,优秀学子还领取学校的奖学金,甚至读大学的学费都由本系公尝出资。
因为学校经费足,附近的优秀教师都曾在仙溪小学任校。1960年之前,在仙溪小学读过书的人,有好人些考上了中专、大学。松口中学的教师们曾赞颂仙溪小学毕业的学生,文化基础好。
据《仙口风情述》记载:元朝梁天成任福建通判,梁天彰任南京提学道。眀朝梁用任永嘉县知县。清朝梁玉润考取进士曾任黄岗县县令,梁甫清曾任宁华县县令。民国年间梁杏果曾任广西兴业县县长,梁国材、梁特锋是民国少将, 梁昔富曾任红军的军政委。1950年后梁达权曾任武汉大学教授、成人学院长。
近代的百年中,村中有人获取了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师、主任医师、会计师、省作家、省书法家、中学高级教师等职称。1950年后,担任过科局级以上干部的约四十人。
那时仙溪村受管制人中,有好些人是1950前后毕业的大学生。文化革命的10年(1966--1976)约有二十余人因历史问题留在农村,有些人是由政府部门清退回家乡劳动改造的。
据资料所述,1965年全国的高中毕业生36万,大学招生14.5万。1950--1966年的17年,国家培养了170万大学生。当时的大学生社会上是很少的。
1966年之前,仙溪村约3000人,有中专、大学毕生约100人,当时在中国是少有的。
1994年出版的《梅县志》记载,年民囯34年(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全国普及教育情况调查,江苏省武进县名列第一位,梅县居第二位。民囯34年广东省教育厅考察全省教育情况,梅县名列第一。
从梅县松口镇仙溪村(山口村)的人文实可说明,梅县是个文化之乡。
山口村是松口梁氏始祖松冈公的祖居地
1980年前后,山口村(仙溪村)的梁氏人家居住在山口、河东、泰下三个自然村,约1600人。
据《仙口村梁氏族谱》记载:梁姓始祖松冈公,名梁福,生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当时梁福住在山口村中村的“围里”,葬于山口村上村柯树山(离仙溪小学约600米)。松冈公曾任福建上杭县令,后被贬为嘉应州松口巡检。梁福聚九个妻子,生了 11个儿子。仙口村梁氏从开基到现在约700年的历史,已传29世。现在后裔約5万, 分布在国內外各地。其中台湾桃源县约万人是松口松冈公后裔。
目前认祖的方式有两个方面。血缘认祖和文化认祖。松口梁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了“松口梁氏松冈公联谊会”, 每年都举行祭祖墓活动,时间在十月。此时约千人有时二千余人到山口村上村柯树山的松冈公墓前拜祭,连台湾、印尼、四川、重庆等地宗亲都前来拜祭。这是血缘认祖实例, 他们是依族谱为依据前来寻根问祖的。
1998年在撰写《松口镇仙口村梁氏田野调查》时,我引用了1923年出版的台湾《桃源县梁氏族谱》,才使这篇田野调查文章逐歩完善。

松口梁氏始祖松冈公墓
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亿客家人,客家研究已有一百多年。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兴起客家热,各地有客家社团,还办有报刊。中国约有20间大学设有客家研究机构。国家重视客家文化研究投资了人力和资金。如梅州市的嘉应学院设有客家研院,客家研院是大学一个系的编制。
1997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承担了法国远东大学罗格文博士的研究课题,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了解粤东客家人的渊源。松口镇山口村定为“客家田野调查村庄”。
1998年 嘉应大学的房学嘉教授、陈干华教授曾到仙口村调查梁氏松冈公后裔在明清两代所建祖屋的情况。对每一个祖屋建造时间,由谁人建造,此屋后裔分布情况等都进行拍照与记录,并采访了有关人。调查期间,我们采访了山口村的老人梁祥德(梁国才弟弟),梁田兴(曾跟随惠阳县县长梁国才在县政府任职员),梁昔杰(曾跟随惠阳县县长梁国才在县政府任职员),梁兆本(曾任小学校长、山口村老人会会长),梁达元(中学退休教师),梁达由(中学退休教师),梁胡文(小学退休教师),梁世棠(华侨及兼职水客)梁国忠(山口村的村民)等人。
1999年約5万字的《松口镇仙口村梁氏田野调查》撰写而成,撰写人是仙口村人梁德新,他当时任梅县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1999年10月梁德新的论文《松口镇仙口村扛公王习俗》入选嘉应大学99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并参加了会议。
2000年山口村老人会的会长梁兆本老师、热心人士梁进康、梁英华、梁达州等人在《松口镇山口村梁氏田野调查王》的基础上,编写村史与梁氏族谱合編的一本书《仙口风情录》。
2009年,山口村人梁进康、梁达州、梁举超編写《梁氏松冈公裔孙分布》。为此,使松口梁氏文化进一进完善。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的客家文化学者张华华教授到仙口村调查梁氏文化,梁德新陪同她到松冈公墓地和居住地“围里”调查。2019年《松口镇山口村梁氏文化田野调查》入录张华华著的《客宗文化拾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该书梁德新分发给相关的人。

山口村松口梁氏七世端公祠简述
山口村梁氏是松冈公第四子天赐的后裔,全村约1600多人。依世系排列:始祖松冈公(娶九妻生十一子),二世天赐生以桐,三世均德生二子荣玉、荣贵,五世荣贵生三子生、存、安,六世生公生四子聪、端、晓、用,七世梁端生三子万珠、万贵、万富。松口梁氏七世端公祠(“岒下祠”)是由端公的儿子万贵公建的。
仙口村现存梁氏七世祠堂四座,都是松冈公的第四子天赐公的后裔所建。仙口村梁氏是在六世以后(明朝中期)才逐渐兴盛。
七世祖祠端公祠( “岒下祠”)建于明朝中期(約1500年)。因此地在山口村岭下地方,后人叫“岒下祠”。“岒下祠” 后裔在山口村居住的約600人。如今端公的后裔分布在国內外各地的多少人至今难以估算。从前来寻根问祖的宗亲们估算,现在端公后裔约万人以上。如今梁氏“岒下祠” 在山口村居的地方是引用《仙口风情录》。
山口村梁氏七世祖祠端公祠(“岒下祠”) 历代人才辈出,科举时代有进士、举人,有人任知县。民国年间有人是将军、县长。还有人获取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会计师、省作家、省书法家。如河东大夫第、司马第是个约二百人的生产队,在1980年前后约有中小学教师约18人。这些都是山口村的端公后裔,外迁的人不计在內。
 “岒下祠”在1960年之前还有人居住,因历史原因,在1980年之前端公祠巳毁。在众后裔的努力下祖祠在原地重建,1912年10月举行松口梁氏七世端公祠(岭下祠)重建庆典仪式。庆典仪式这天,约有后裔和闽粤梁氏宗祠等宗亲代表约千人参加。 

   

2012年重修的“岭下祠”
山口村梁氏“岭下祠” 举行迁祠仪式
今年6月17日上午,山口村松口梁氏七世端公祠(岒下祠)举行搬迁仪式。这天该宗祠的后裔百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岒下祠”搬迁的原因是因为高速公路的出省路线s233线要经过“岒下祠”。“岒下祠”属规划为拆迁的范围,依政策可补给“岒下祠”拆迁费。“岒下祠”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们,綜合众人的意见,选址离原仙溪小学后面的今路旁边(离松冈公墓地约400米)。如今 “岒下祠”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人员正在为建新的宗祠的牵而操劳。
在活动期间。“岒下祠”管理委员会领导人之一达珠叔,向众宗亲讲述搬迁原因。风水大师熊先生,在宗祠大厅中指挥人们把大厅中各类神牌拆下,后裔们在大厅前向祖宗们焚香行礼,并在宗祠门前鸣鞭炮。然后由11位男人端看祖宗神牌等由后宗祠的后门而出,再由前门进去经过下厅,再放在宗祠下厅的一个房间中。待宗祠建好后,举行举式时,把神牌再安置在祖祠大厅上方。依旧时风俗,端祖宗牌的人对其本人有利。有好些人在此时没端祖宗牌而后悔。各地宗亲在宗祠大厅中共叙宗亲情谊,中午宗祠设宴11台席,宴请宗亲们。

松口梁氏七世端公祠在大厅中举行举行搬迁仪式

松口梁氏七世端公祠的后裔们在宗祠大厅里共聚午餐
1945年梅县排行全国第二文化县。从上述资料料说明,仙溪村的文化教育是个实例。
梁伟秋,松口梁氏山口村“岒下祠”管理委员会人员,资料提供人。
梁献,松口梁氏山口村“岒下祠”管理委员会人员,资料提供人。
2022年6月20日

客家人的小时候,是否想起你儿时的欢乐

歌仙刘三妹的故事【客家故事】

男人莫当两头家,女人莫做两头蛇

梅岭诗词联学会观潮棠活动精彩归来

叶荣明‖道路与人生【客都推荐】

回首千重山,不负少年心【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叶剑英元帅3次回梅州!整个梅城万人空巷、热闹无比!

林作尧‖客家妇女坐月子吃鸡酒习俗


客都原创,让客家与您更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